春节习俗有哪些?(春节是几月几日有什么风俗)

过年习俗,放鞭炮,贴对联,挂灯笼,拜年啦!

#####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每一天都是有讲究的,那么,从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开始,爸爸妈妈们就可以做准备啦,给孩子讲一讲相关习俗,并带着孩子按着习俗度过一个意义非凡的春节吧。

“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人间,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才会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民情,民间便有在这一天送灶神的说法。

腊月二十四,带着孩子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家家户户都会在年底的时候来一次年终大扫除,寓意除旧迎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求来年清吉。《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扫尘日家务繁重,爸爸妈妈们不妨借此机会,对家务做一个分工,让孩子承担一部分家务。美国曾有一项研究表明,那些成年后有成就,且过得比较幸福的人都有一个重要的相似之处:他们从小就会做那些看似琐碎的家务。因为家务培养了他们承担责任、踏实做事的品质,这会逐渐内化成一种思维模式,让他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想的不是推卸责任,而是想办法去尽力解决。

腊月二十五,带着孩子写春联。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关于这一天有一个传说,玉皇大帝会下界查访民情,看看灶神汇报的情况是否属实,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磨豆腐吃豆腐渣以示生活的清苦。

到了现代,人们已经不做豆腐了,因为“腐”与“福”发音相似,所以会在这一天贴“福”字,把“福”字倒贴在窗户或者门上,希望福气能够来到自己家里。

过去,家家户户的窗户都是纸糊的,腊月二十四扫完尘,腊月二十五就糊窗户、贴窗花。现代虽然不糊窗户了,但是却窗花、福字和对联的习俗却一直流传下来。

爸爸妈妈们不妨带着孩子一起亲自动手剪窗花、写对联,体验一下我国的传统文化,比买来的福字、对联要有意义的多。

腊月二十六,带着孩子走集市。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意思是说这一天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因为过去人们生活水平比较落后,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肉,所以会忙碌着杀猪备肉。

这一天,爸爸妈妈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规划一下过年的食谱与瓜果年货等等,列出一份购物清单,然后带着孩子去逛一逛市场,让孩子直接与菜主交流、买菜、购物,体验一下市井生活,同时提升孩子的人际交往与自理生活能力。

腊月二十七,带着孩子洗衣服。

“腊月二十七,洗疚疾”。传统民俗中这一天人们要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新春的到来。爸爸妈妈们可以放手让孩子帮忙洗衣服,袜子、内衣等小件可以让孩子来洗,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

腊月二十九,带着孩子下下厨。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按照习俗,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所以二十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发好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

爸爸妈妈们可以带着一起学习蒸馒头等主食,既顺应了传统文化,又锻炼了孩子的手工,增进了亲子感情,真是乐趣无穷啊。

年三十,熬一宿。

年三十是腊月的最后一天,俗称“除夕”,是团圆夜。我国有在这一天吃年夜饭的习俗,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守岁、看春晚、话来年,尽享天伦之乐,一派阖家欢乐、其乐融融的景象。

此外,我国还有初一给亲戚拜年、给小孩压岁钱,初二媳妇回娘家,初三老鼠嫁女儿,初四接灶神,初五接财神,初六……十五吃汤圆等等许多传统习俗,而且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爸爸妈妈们都可以在节日里,把这些传统习俗讲给孩子听,既扩大了孩子的知识面,又可以让我国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过一个充满趣味而又欢乐祥和的中国年。

-END-

#####

是传统文化。在传统交化里“年”是鬼,过年是送鬼迎春,来年吉祥。民间过年活动五花八门,阖家欢聚、吃饺子、爆竹趋鬼避邪等都是传统文化。

#####

我就说说我们家乡吧

在无锡,大年初一早晨开门,要先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还忌向邻居乞火、汲水,告诫不骂人,不发怒,不讲不吉利的话,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无锡的春节传统习俗除了贴桃符、门补、春联外,还有在新年挂钟馗象,以避一年鬼祟。传说钟馗善于捉鬼。这个风俗大概始于唐代。无锡民间很多人家还有在门楣上张挂吉庆语句的红单联和剪纸门笺挂络的习俗。无锡地区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丝圆子,取团圆高升的意思。另还要吃面,取长寿、长春之意。

  在无锡的春节习俗中有一个是新年中小孩来到,主人就得拿茶点糖果招待馈赠。亲友中有孩子前来拜年都要赏给压岁钱。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选在年初三。初三称为小年朝,也不能扫地、乞火、汲水、与元旦风俗相同。无锡还有一个风俗与别处略异,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寿,都在春节举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贺。

  春节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扫地的风俗,无锡也是这样。认为一扫地要把财气扫掉。年初二即使扫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门,而是堆在屋角边,一直要到正月半,称为“聚财”。岁朝风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动刀剪,又禁止倾倒污水、粪便。元旦临睡时,又要放二声或三声关门爆仗。无锡这一天晚上睡得都较早,如有孩童贪玩不肯睡时,父母常哄孩子说:“早些睡,今晚听老虫做亲”。无锡旧俗对元旦这一天的气候十分重视,常以这天的天气占卜今后一年的收成。

  在春节期间,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10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祝。

  无锡的春节习俗:

  一、“掸檐尘”

  俗话说“十七十八,越掸越发”。一年里人们难免会碰到一些烦恼,因此在岁末迎新之际,就借助“掸檐尘”来扫除身上的晦气,以全新面貌盼新年有好运降临;这一习俗也净化了家中的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二、“送灶”

  民间习俗是在腊月二十四“送灶”。这天,家人要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贡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送灶糖”,意为让“灶王爷”甜甜嘴,上天后只说好话,灶龛下还贴一副对联:“上天行好事,下界保平安。”

  三、祭祖

  旧时人们会赶在立春前先祭祀祖宗,一来是不忘祖宗,二来是求祖宗保佑来年吉祥如意。

  四、蒸年糕

  蒸年糕前一天家里就把米淘好,并用石磨磨成粉。从石磨里牵出的粉,成一小薄片,叫“桃花瓣”,这种粉的质量最好。蒸糕的那天,一般先蒸糖年糕,赤水糕(加色素的)和白水糕(不加色素的)放到后面蒸。蒸糕时,先在灶前、堂屋正中及客堂前点上香烛,关上门。第一笼糕出炉,准备加工前,先用手掰下一大块,放进盅子摆到以上三个地方,这时家里烛光闪闪,香烟缭绕、热气腾腾,此时,家里所有老小都要尝一块年糕。特别在小孩吃糕时,大人嘴里还会念叨着让小孩快点长高的吉利话。等第一笼糕加工好后,还会分赠左邻右舍品尝。

  五、年夜饭和春节菜肴

  过去的年夜饭没有如今那么丰盛,但也十分考究。有几样菜必不可少,一种是由萝卜丝与菠菜、黄豆芽烹制的菜肴;一种称为“长梗菜”的菜肴则是由整条青菜与百叶丝烧制而成;还有一种叫做“响堂片”,由切成三角形的香干、笋干及金针菇组成。菜肴准备的目的,大多是从食品谐音和形象取意。

  如黄豆芽称为“如意菜”,鲤鱼称为“顺顺利利”,百页叫做“百事顺利”,花生叫做“长生果”,菠菜寓意健壮,年糕寓意“步步高”,团子、圆子意为“团团圆圆”,而大年夜剩下饭菜则称为“年年有余”。每人还要咬一口生萝卜,叫“咬春”,以祈祷来年远离疾病。年初一,一家老小要吃“春盘”(原料为芹菜、韭菜和竹笋),意为勤劳、长寿、蓬勃。

#####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腊月二十七,赶大集。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按照以前的习俗和过年的方式,忙完了这几天,也就意味着春节正式到来了。

小时候最喜欢的是赶大集,一赶就是一整天,可谓是快乐满满!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是馍馍花,虽然明知道那也是白面,但是也是满足得很啊!

习俗1:贴春联。

习俗2:剪窗花。

习俗3:年夜饭。

习俗:4:看春晚。

习俗5:守岁。

习俗6:放鞭炮。

春晚如今不怎么看了,但是小时候每一年都不会落下,尤其是在有自己喜欢的明星出现的时间点,那必须有是做得板正板正的,要是错过了,可是要后悔一个晚上的,因为那个时候不能倒放。

看完了春晚也就是守岁和放鞭炮了。那个时候要是谁家放个烟花,我可是要看上好一阵子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帮人家数着是几响的。

拜年是重头戏!磕头那是必须的。

除此之外,按照我们这里的习俗就是 吃饺子了,初一、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都必须吃。

童年总是那么美好..............

#####

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要吃饺子,饺子里面还要放点钢镚,谁要是吃到了谁有福气。

#####

过去春节的习俗有很多,这些习俗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来历。比如“除夕夜,锅压粮,新的一年粮满仓”也就是说,除夕这天,每家每户,家里的锅是不能空着的。

据说,这一习俗的来历和明太祖未元璋有关。相传朱元璋做皇帝之前,家境贫穷,整日窜巷乞讨为生。有一年,正是家家团聚过春节魡时候,到处流浪的朱元璋看到年迈的老母亲十分瘦弱,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便上街想为老娘讨口好吃的,但是他在大街上转了十几个来回,却沒有讨到一口吃的。一气之下,他产生了贼念。

趁着夜黑,他翻进几户人家,但是家家的锅里都是空的。这让本就饥饿难忍的朱元璋更加愤怒,便抄起人家的锅就走。他想拿这锅去换点吃的,但走了几步,他又觉着不妥,他便又把锅给人家放回灶台上。

后来,苦尽甘来,朱元璋当上了衣食无忧的皇帝。但是每当想起自己的过去曾经做过的事,心中很是懊悔。于是,他下令说:每到年三十,家家户户的锅不能空着。里面可以放些熟干粮,白米等粮食,好让那些因饥饿而起邪念的人拿去充饥。这样一来,这些人就不会去拿人家的锅了。从此,民间便有了“除夕不空锅”的习俗。

现在,每到年三十,人们就会将各种各样的食物放在锅里,这样做不仅是为了那些无处乞食的乞丐,还有着陈粮留新年,新年吃旧粮,年年有余粮的美好祈愿。

#####

春节习俗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对德高望重的先辈们表达崇高的敬意、对自己的祖先表示感恩和怀念。对父老乡亲进行祝福和问候,祝愿他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美好,对亲朋好友致以良好的祝福和问候,对未成年的少年儿童表示深切的关怀、殷切的勉励和期望。

还有打扫庭院,清理房前屋后的环境,贴春联、挂红灯,打造喜气洋洋的气氛。除夕夜一家人吃团圆饭,共享劳动创造的果实。晚辈向长辈拜年,祝愿长辈身体健康、福如东海、寿如南山。长辈给晚辈送上压岁钱,叮嘱晚辈们勤奋学习、不断进步。一家人盘点过去一年来取得的成绩,计划新的一年学习、工作的打算。

总而言之,春节的习俗充满喜庆和欢乐、充满健康和向上、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友情和亲情、充满温馨和幸福!

#####

每个地方的春节都有自己的习俗,但有的习俗就不得不说,有点奇葩了。让我们盘点一下。

华北许多地方的人们认为,除夕夜洗脚会将自己的财气和运气洗掉,江苏的某些地方则会单独禁止女孩洗脚。传言说,女孩一旦在除夕夜洗脚,长大后脚会变得很大。这么神奇有木有?于是有的人就想了,那我洗洗前胸可好?

还有些地方,在除夕夜不能大小便,在一些老观念里,认为这些都是“污秽之气”,肚子里的存货,需要提前解决干净,等到第二天太阳出来了,阳气上升后,才能“放松解决”,那么问题来了,憋不住怎么办?一桌子大餐都是硬菜啊,不能浪费啊。

湖北一些地区,根据各个姓氏不同,各自都有自己的开饭时间,据说是秦朝留下的民俗,相当有讲究。如姓王的,早上五点钟开饭;姓高的,中午十二点吃饭;姓杨的,晚上十二点才能享用年夜饭了。我准备这样安排,我先去老王家拜年,然后去老高家,最后去老杨家……

作为湖北的邻居,湖南土家人过年也不守时,他们一般比法定除夕要早那么1-7天,谁先过年?当然是按照姓氏来排,比如老王你提前2天过年,老高你提前3天,老杨,你提前7天过年吧。啧啧,湖南湖北的老表们,真是好基友,过年都玩儿的这么浪。话说他们需要放多少天的年假才够啊!

东北某些地区,老一辈认为,过年踩门槛,踩下水道,会倒霉一整年,万一踩到怎么办,打它,啐他一口吐沫。

山西某些地方,除夕夜吃饭,晚辈上桌不能说话,老老实实的安静的做一个吃货。

福建某些地方,过完法定的除夕后,正月初四还要过一次节,差不多相当于过两次年,原因很奇葩,据说明朝时期,因为倭寇骚扰,错过了除夕的正日子,等到初四才真正过上年,于是这个习惯一直被保留下来。福建人认为初三不吉利,所以初三不拜年,所以初三前要把交情好的都拜完。

在山东、河南的某些地方,女人已经辛苦了一年了, 大年初一这天,一般是男人做家务。山东的某些地方,初一不能打喷嚏,万一憋不住怎么办?建议走下路。

还有一些地方,初一到十五不能剪指甲,不能剪头,据说舅舅不高兴。

河南的一些农村,初一全村年轻人集体出动,挨家挨户给老人磕头拜年。有时候,老祖宗眉开眼笑正襟上座,低下乌泱泱的跪倒一片,颇有皇帝登基,群臣早朝的赶脚。

广东地区,过年祭祖,搞得阵仗很大,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生怕老祖宗错过年夜饭。并且只要不结婚,40岁也能领红包!

吃是春节的头等大事,相信年年有余的,餐桌上一定要有条鱼,锦鲤是不二之选,相信大吉大利的,一定要吃鸡,广东人、海南人走在了吃鸡的人生巅峰,傲视群雄!

#####

是传统文化,简要说一下

1.传统文化定义基本是清朝以前的,这是时间限制,而春节2000多年,必定符合。

2.春节仪式如祭祖符合传统文化的习俗

3.春节的理念是团圆,符合传统文化的思想

4.春节是以前皇帝提倡的

5.这是一个传统文化基本符号,和中秋节类似

6.人们的基本常识

7.现代文化主要是民国以来建立起来的文化,这比如劳动节等

从这里可以看出春节无论是形式和内容都已经和现代文化不同,所以可以被认同是传统文化。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