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起名字的时候有什么讲究,名和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古人起名字根据什么书)

小时候,我知道我的爷爷有名也有字,当时特别不明白,一个人为什么要有两个名字?爷爷有两个名字,父母和我为什么只有一个名字?现在知道一点儿原因了,分享给大家。

周代时,取名不拘一格,崇尚质朴,甚至有很多奇怪的名字。后稷的名字叫“弃”,因为他母亲把他丢弃了;鲁成公叫“黑肱”;晋成公的名字竟然叫“黑臀”。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字的丰富,意识观念的加强,人的名字也成了一门学问。

图片一:孔丘,字仲尼

《社记》中说:“幼名、冠字。”《疏》上说:“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仪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要举行冠礼,标志着成人要出仕,进入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许嫁,未许嫁叫“待字”,十五岁可以嫁人了,要举行及笄礼,也要取字。字一般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

图片二:李白,字太白

《左传》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来的,意思是:“或根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长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图片三:赵云,字子龙

古人取字十分讲究,字一般是由两个字符组成,第一个字常见的有按排行取,如孔子是老二,字仲尼,他的哥哥字孟跛;三国时东吴三兄弟分别字伯符、仲谋、叔弼、季佐。还有用“子”的也很多,因为“子”是美誉或尊称,如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后一个字是表字的主要成分,与名的意义是要有联系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意义相同的,比如: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

第二种情况,意义相近的,比如:梁鸿,字伯鸾。鸾和鸿都是飞禽;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

第三种情况,意义相反的,比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韩愈,字退之。愈是相前,退是向后,正好相反。

第四种情况,意义相延的,比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是对太意的延伸;杜牧,字牧之。延伸了牧的含义。

第五种情况,意义相顺的,比如:赵云,字子龙。云从龙,风从虎,意思相顺;于谦,字廷益。谦受益,益是谦的后果。

在古代,非常重视礼义,称呼上特别讲究。名一般作为谦称、自称,或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其他一般都称字,若是君主或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要避讳,不能称呼。

码字不易,若有兴趣,欢迎评论,请点赞关注

#####

关于古代人的“姓氏名字号”,过去,大多以顾炎武的《日知录》和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为权威解读。

后来,随着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金文和两周文献研究的深入,又有了一些新的观点。

概括起来,大致可以规纳入下——

殷商,不讲姓氏,讲“族徽”。

甲骨文里,有数百个相区别的“族徽”字。这些字,与后来的汉字基本没有联系。那时候,不同的族或部落或“方国”,都有自己的“族徽”。这大约就是当时的“姓氏”。

讲究姓氏,是从西周开始的。

北大李零教授说,姓氏,是西周种姓制度的核心;而种姓制度,又是西周大一统的核心。

从目前发现的西周青铜器上的金文看,最初的姓,只有十七个,还有文献上有而金文中没有的,加起来也只是二十个左右。

这些“姓”,大多以“女”为部首,比如姬、姜、姚、姒、妫、妊、姞、嬴,等等。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里说,女姓是周人的一大发明。

所以,学者们说,最初的“姓”,表示的是母系的血缘。

西周,分封亲戚,一下子封了七十多国。这里面,姬姓为多,有五十多个。但封到各地之后,就以地为“氏”了,或者叫以国为“氏”。

这就形成了西周姓氏的“大爆发”。

《尚书.尧典》和《诗》以及青铜器上的金文,有了“百姓”一词。“百”,是个虚数,表示很多而已。“百姓”,也作“百生”,还留有母族血缘的痕迹。

不过,在周代,男人只称氏,不称姓

《左传.庄公六年》载,楚文王伐申过邓,他的母亲是邓国人,邓国贵族劝邓祁侯杀了楚文王,邓侯说,楚文王“吾甥也”,不能杀。这是说,那个时候的男人,至少是贵族,既是父系的某男,又是母系的某甥,母系的亲情甚至超过父系。

那个时候的女人,也在姓下加氏,比如武姜亦被称为姜氏、骊姬被称为姬氏等等。

氏的重要性越来越强,有时候,“氏”与“族”就成了同义词。

《战国策.秦策》:“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这个“族”,说的是同“氏”。

战国以后,就基本以氏为姓了。到了汉代,姓氏则完全合一。

以上是姓氏的演变。

古人的名字怎么起的呢?

殷商的时候,似乎“排序”是一种重要方法——以甲乙丙丁的顺序排,不仅兄弟之间,各代之间也常用这种办法。

西周,好像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这一传统。

周文王的第三子名“鲜”,按“伯仲叔季”的排行,前面加“叔”字,又因为封于管地,连起来称“管叔鲜”。

除了排序,上古时候贵族起名,也有一定“随意性”。

比如周族先祖“弃”,司马迁说:“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那么,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就很可能是生于日出之时了。

孔子,殷人后代,子姓。司马迁的说法是“姓孔氏”,汉代,姓氏已经合一。司马迁还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丘”的含义之一,是“四方高,中央下为丘”。

仔细想想,古人这样起名很可以理解。前些年或者更早,北方农村,生了男孩,叫“铁蛋”“柱子”“狗剩”的不少;女孩,叫“二丫”“三妮”的已很常见,如果起名叫“桂花”或者“彩云”,那就是比较文化的了。老人们说,名字越平常就越好养活。

古人,有名有字。商汤,学者们考证,就有“字”。周代更不例外。

据称,上古时,婴儿出生三月由父亲起名。男子二十而冠,即行成人礼的时候取字。

女子也有字。

《礼.曲礼》曰:“女子许嫁,笄而字。”这一般是十五岁。未许嫁叫“待字”。例如,青铜器《铸公簠(fu)》上的“孟妊车母”,“妊”是姓,“车”是字。

古人的名与字,一般是同义,少数是反义。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同义。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说:“广平曰原”,也是同义。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同义。宰予,字子我,也是同义。诸葛亮,字孔明,亦是。李白,字太白,还是。

曾参之父曾点,字皙(xi),《说文》:“点,小黑也。”又:“皙,人色白也。”这就是反义了。

也有一些古人的名和字看不出相互联系,这大约是因为字义发生了变化的原因。

前面说到“颜回,字子渊”、“宰予,字子我”,这是春秋和战国中前期的习惯——在男子的字之前加子,是一种尊称。

这一时期,在字之前,还通常加上“伯仲叔季”的排行,亦表尊重。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等。

另外,周代的时候,贵族男子的字后面,常常加“父”字或“甫”字,以表示性别。如“伯禽父”“仲尼父”等等。

周代贵族女子的字之前,也加排行,后面则加“母”或“女”字表示性别。前面举到的“孟妊车母”,“孟”同“伯”为排行,“母”表性别。

古人名字连说的时候,一般是先称字,再称名,以表尊重。

比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

相互称呼的时候,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亦称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这从《论语》中可以看到以上区别。

汉以后,男人的字,多使用两字为“字”。而且实兴另起“别号”了。

#####

严格来说,名和字在来源上是不同的。

名,是出生后,父亲给取的。字,是成年礼上,嘉宾给取的。

所以,一个来源于老爹,一个来源于嘉宾。

后来,名字还是由父亲取,但不是不能改,遇到牛一点儿的嘉宾,不仅可以给取字,甚至给你改名字。

比如,曾国藩原名曾子城,科举取第后,就被主考官改成曾国藩。



但,不管怎么取名取字,名和字之间一般都要有相关性。简单说,就是得玩文字游戏。

这种相关性的文字游戏可以玩出很多花样。随着汉语发展的越来越丰富,名和字之间的可以玩出的花样就越来越多。

怎么理解这种相关性呢?还是通过举例子来讲吧。

曾国藩,原名曾子城,字居武。子城和居武,有啥相关性?出自《孟子》的一句话,“曾子居武城”,意思是曾子住在武城这个地方。而曾国藩一家的族谱正好能够追溯到曾子,所以曾子城字居武,就把“曾子居武城”全给用上了。



曹操,字孟德。出处大体是《荀子》,“夫是之谓德操”,道德和操行全都有了。至于曹孟德以后是不是这样,那就不能怪在名字上了。

苏轼,字子瞻。出处应该耳熟能详,是《左传》的“曹刿论战”一篇: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其中登轼的轼是车前横木,望之的望与瞻意思一样。那这个子是干什么用的?而且好像很多古人中的名字里都有子。春秋战国时候,子是姓,之后就成了虚词,但老被用。



杜甫,字子美。甫、子,都是取名常用的虚词,算是对男人的美称。杜甫这个名字就牛了,把这些好词全给用了一遍。名甫,就是美男子了;而字子美,还要再说一遍就是美。

当然古人取名字也会比来比去,人不见得能比过你,但名字一定要压你一头。比如关于韩愈的一个故事:韩愈的大哥名“会”、二哥名“介”。韩会和韩介,这俩名字牛吗?会和介都是人字头,所以有出人头地的意思。但韩愈的愈就更牛了,“愈”也是人字头,却有超过的意思,出人头地不够,还要更上一层楼。后来韩愈科举屡屡不顺。这时候就开始怪名字了,认为这名字过犹不及了。于是,他就从自己媳妇卢氏的一首诗中取了一个字“退之”。原诗是: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字,还有这个警醒的作用啊。当然有,而且这类作用的例子还不少。比如文学家朱自清字佩弦,但可能是觉得自清太柔了,而自己本人又性子慢,所以取字佩弦,让自己做事干练一点儿。

同时,名和字的关系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名字的读音和意义。

比如明末清初的藏书家董说,他的名字里的这个“说”,到底是读yuè还是读shuō呢?应该读yuè,因为他字雨若。这个名,与商朝的傅说相关联。其中《尚书》“说命”一篇中,商王武丁,就把傅说对自己的意义比作雨水对干旱的意义,就有若雨一说。

还有,曾参的参应该怎么读?现在我们一般都读shen。但实际上,应该读can。因为曾参字子舆。在古代“舆”是车的意思。而一辆车应该有几匹马拉是有讲究的,其中大夫一级是用三匹马拉,称“参舆”,这里就读can。所以,曾参字子舆,就是把“参舆”这个词给拆了,应该读can。



名和字要呼应、要有相关性,是个一般规律。

但可能因为典故用得太深奥,所以有时候不太好找。还有就是有些人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取字,于是不按规矩出牌自己改字玩。这就让人挠头了。

仔细品味名和字的联系,还是很有意思的,权可看作一种文字游戏。但现在就没有取字一说了,一名走遍天下,这也倒省事了。

名是老爹给取,字是嘉宾给取,即便是自己改也得有相关性,这也太没个性了吧。自己给自己取个名字就不行吗?古人要彰显自己的个性就取号,这个号就可以随便招呼了,你想咋玩就咋玩,相当于现在的网名或笔名。而且,如果你喜欢,想取多少号就取多少号,这个没人管你。

#####

古人男子三个月由由长辈(一般父亲优先)取名,成年加冠(一般二十左右)之后取字。女子一般出嫁(十五岁左右)时取字,名字没有固定要求,五花八门,但一般名与字之间会有一定关系,大致分为一下几种情况。

一:名与字意义相近,比如曾巩字子固。巩、固意义相近;诸葛亮字孔明,亮、明意义相近。

二:名与字意义相反,比如韩愈字退之,愈与退意义相反;晏殊字同叔,殊与同意义相反。

三:两者有关联,出自一句话,比如赵云字子龙,风从虎,云从龙;于谦字廷益,谦受益。

四:表字作为名的解释或延伸,比如李白字太白,太白金星,对白的延伸;马致远字千里。行千里为远。

五:名与字同类,相辅相成,比如陈琳字孔璋,琳和璋都是玉制品;陆机字士衡,机、衡都属于北斗星。

大致只想到这几种,欢迎大家补充。

#####

古人在命名上,确实比较讲究,名和字也是有不同用法的。现在的人对这些文化,多数不知道了,我也是因为经常给人取名,所以比较知道一些。今天看到这个问题,就把一些相关文化内容做个分享,和朋友们互相学习。



关于名的意义

关于名的意义,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名?

我们都听说过一个词,叫“名状”,这是形容词,形容的意思。古人的名,也带着这么一层意思在,而不仅仅是随便一个叫法那么简单。

比如说,某人出生时,天上打雷。那么好了,就以此类象为名,取名于是带个“雷”字或者“震”字,或者与之相关的其他字。又比如某人出生时,刚好屋顶飞来喜鹊,那么就取个和喜鹊相关联的字。又或者,某人长的比较矮胖,那么,就以矮胖的形象来取名。

所以,你便了解了,古人为什么说“名如其人”,因为这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通常,名呢,属于家里人或者亲朋好友给帮忙取的。也就是名字是亲近熟悉的人叫的。长大后,出门在外,名会隐起来,一般不会讲,除非出于谦虚的介绍,外人对自己呢,也为尊重,也就不以名相称了。类似于我们现代人给小孩取的小名,什么“丁丁”“豆豆”“木木”之类,但是,现在人取的小名,实在不敢恭维啦,和古人取名比起来,有失水准。



关于字的意义

那么,古人的字又是什么说法呢?

古人,通常是先有名,后有字,再往后,自己若是风雅一点,甚至还会取个号。

字呢,是长大成人了才取的,或者是开始读书了,老师也会帮忙取。这个字,也不是随便取的,而是根据名,来做一个延伸构造。

关羽,是三国时期的大名人,也为后世所崇拜。在此以他为例,关羽,名羽,字云长。好风雅俊秀的名字!为什么叫关羽呢?这个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羽”指羽毛,于是取了个字叫“云长”,这是飞鸟上天,在云中穿梭飞翔之意像,有这么一个关联在。美不美呢?非常好听的字呢!



我们现在人,没有这么多讲究了。名字,都连一起,名也是名字,字也是名字,大家都图省心。取名字,也是取个自己喜欢的就行了。不过,这貌似不大好。因为以我多年姓名学的研究,我发现,名字对人确实有影响,通常影响的在于性格,健康,婚姻,福气,这四个方面。所以,取对一个名字,显然就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名字怎么取呢?要根据先天的出生时间,来判断有哪些缺点,有缺点,则重点辅助,起到调节作用。这个事情呢,简单带过就好,就不多啰嗦了。

好了,关于古人对于名字的讲究,和关于名和字之间的关系,简单介绍到这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交流,本人命理师陈一宏,很荣幸您能阅读本文,祝阅读愉快!

#####

传统文化讲三才,也就是天、人、地,古人起名是按三才(天格、人格、地格)来起的。

天是父亲,“姓”来自父亲;

地是母亲,“氏”、“名”来自母亲;

人是我,“字”。

如刘备:

刘是姓,来自父亲,三才属性是天格;

备是名,和母亲有关联,三才属性是地格;

字是玄德,三才属性是人格。

另外姓、字、名 又都有各自的五行属性,

“姓”五行属火,“字”五行属木,“名”五行属水,有生泄克耗的五行关系。

典籍记载《礼记·檀弓上》讲:“幼名,冠字”。说人幼年时即取名,成年后再取字。

唐朝大儒孔颖达:“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就是说人出生后是父母长辈为其取名,当一个人成年后,意味着要担负起成人的责任,这个时候要取一个供平辈和晚辈称呼的新名,也就是“字”,《白虎通义·姓名》里讲:“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也”。



#####

取名在新朝时稍特殊些,如三国时期,刘备、張飞、赵云等,都是二字名。这是因为新朝皇帝王莽改革时,规定人们都是二字名,犯罪的人才会起三字名。王莽帝为推行改革,其子王宗犯罪了,就把王宗的名字中间加个字,叫王会宗。王莽帝为推行改革不惜余力,可惜改革触动了地主阶层利益,也直接导致了新朝的覆灭。这在姓名历史中也是比较特殊的,详见搜河南省图书馆,在2018年3月8日的文章中,我有介绍

#####

古人取名字非常讲究。

首先得清楚,名和字是不一样的。


名是父母或者家里的长辈取的。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

字是自己取的,古时的男子基本上是在二十岁给自己表字,同时要注意,女子在古代也有给自己表字的,一般是婚嫁时表字。

孔颖达疏:“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礼记·内则》中言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东汉末年大儒郑玄有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因此,我们看到,除了男子之外,许多女子也有字,比如王嫱,字昭君;唐婉,字惠仙;吕雉,字娥姁。不过,相对而言,女子表字的情况少得多得多。

古人表字非常讲究和复杂,并非随意取之。

一般来说,分为一言字和两言字,比如屈平,字原;陈胜,字涉;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等等。

表字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按照兄弟排行表字。伯,嫡长子;孟,庶长子;仲,老二;叔,老三;季,老四。比如我们熟知的项伯,孔子,字仲尼,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等等。

第二种,用“子”。这种情况非常常见,比如杜甫,字子美;苏轼,字子瞻等等。子,在古代属于一种美称。

表字,基本上字与名都有着某种联系。

1、 字与名意思相同。如屈平,字原,平与原同义;班固,字孟坚,固与坚同义;最为直白的就是李白了,字太白。

2、 字与名意思相近,有辅助效果。如,梁鸿,字伯鸾,鸾和鸿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凤可以互为辅助。

3、 表字与名意思相反。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4、 表字与名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如,于谦,字字廷益。《尚书》说:\\\"谦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

5、 表字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如,杜牧,字牧之等等。

表了字以后,人与人之间的称呼就不能乱来了,毕竟古代对于礼数非常重视,叫错了名字,就会得罪人,甚至获罪。


名,一般情况下,只能上级称呼下级,或者长辈称呼晚辈,亦或者是关系特别熟悉的人才能称呼名。因此,我们看到古人聊天的时候,名用得最多的,其实是自称,这是一种谦虚的表达方式。

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称呼名或字都可以,平辈之间称呼字,则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但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可称呼字,但绝对不能称呼名的,甚至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之罪。这就是所谓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

古人起名,讲究的都是富贵人家或者是贵族,解放前文盲人数百分之60.,在古代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普通老百姓没文化随便取一个,如阿狗,阿猫啊等等或者叫读过书的人起,富贵人家和皇宫贵族比较讲究特别是皇族,好比明朝的皇帝都是金木水火土对应名字的,朱允炆,属火,朱棣属于木等,当然还有易经的字起名的如白居易,字乐天,易辞,乐天知命故不忧等等。

#####

这也是古代留下的一种文化,和金木水火土一样,无知的盲目,说不清道不明 ,一直在运行,直至今天也有人相信,无知成就庙中人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