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为什么被称为帝王之术?(易经为什么被称为群经之首)
《易经》是远古文明的产物,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易经》分为三部,天皇氏时代《连山》、《归藏》,秦汉时期的易书《周易》,一起称作称为“三易”。远古时代人们定天象、法地仪,观象授时,创制历法与易书等,文明肇始。《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远古时期古人“观象授时”,并确定天干地支及阴阳五行、八卦原理。八卦与干支时间以及方位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同属一个系统。远古早已有之的时空、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连山》、《归藏》是我国远古时代的文化典籍,有说《连山》与《归藏》不是失传了,而是被改了名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又或其它名称。也有说《连山》与《归藏》于汉代后下落不明或被儒道吸收作经或亡佚。此二易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
由此可见,学《易经》,不能随便找本《易经》就来读,那样是读不懂的。现在,市面上流通的《易经》大多是监本。所谓监本,就是明朝以后的国子监的课本,是明朝那些儒家采用了朱熹的思想编的,其中多的是帝王诉求,少的是自由思考。
秦始皇以前,中国没有大一统,文化思想还处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阶段。因为自大禹的夏朝开始,大禹就放弃了禅让制,而将王位传给了儿子,所以,孔子说“圣人之道”自大禹而坏。然而,这时候,“圣人之道”虽然坏了,帝王们虽然不再圣贤了,但是他们的“帝王之术”还不精纯,还能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然而,到了秦始皇就不一样了。在法家的引领下,秦始皇的“帝王之术”炼得炉火纯青,开始对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等各方面实行严格的管控。于是就有了著名的“焚书坑儒”。秦始皇焚书坑儒,扼住了文化自由发展的咽喉,使后世的文化发展都带上了帝王色彩。
所以,从秦始皇以后,中华文化再难有“百家争鸣”的辉煌阶段。所以,从秦始皇以后,读各种“经史子集”的注释都要留个心眼,读的时候要问问自己,这是作者自身的思考,还是为了捧帝王臭脚而做。其实古今同理,现在的学术著作,有的是作者真实的思考,有的是为了捧臭脚。所以说从秦始皇以后,读书都要留点心眼,要想了再想。哪怕是著名的《史记》,也不难看司马迁对帝王诉求的妥协。或许他心有不甘,所以留下四大名序之一《史记.太史公自序》聊表心志。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许慎《说文解字.序》、杜佑《通典.序》和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学生要学如何归纳中心思想,学者要学如何写绪论,一定要看看这四大名序,它们文采飞扬,结构缜密,胸怀赤诚,堪为古今绝唱。然而,当时,秦始皇唯独没烧《易经》和药书。因为前者涉及占卜和祭祀,后者涉及治病求人,二者都无伤于帝王统治。由此,《易经》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发展得相对完整。也正是因此如此,后世研究《易经》的人以及有关《易经》的书可谓汗牛充栋。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凝结着祖先智慧与慈悲,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就像父母留给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而易学中,尤以“奇门遁甲”、“太乙神数”、“大六壬神课”,因其“用之者神,得之者胜”的神奇,被历代皇权贵族独占,民间禁用。
殊不知,当贫穷的你把古人智慧当做封建迷信抵制的时候,另外一些人早运用它赢得财富、地位。他们当然不会告诉你这些……。
周易算命,即是旧时的通俗叫法“算命”,两个名称是同一个概念。《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包罗万象、无所不括,是一切道理之根源,可应用到任何学术上,追根溯源任何学问都跟《周易》沾上边。
原名称“算命”前面加上“周易”两字变成“周易算命”,除名称点缀一下显得高大上之外并没什么不同,其涵义是一样的,这新名称是与时俱进的叫法。
算命要领
一、占卜,占卜时,意念要集中,不可胡思乱想,否则动爻多,卦乱,不好断,不可在强磁场地方占卜,例如电脑、电视、电器仪表等,要在幽静空旷的场所,并且最好是早晨或夜晚,使用的工具最好是一些年代久远有些灵气的物品。
二、算八字,八字算命技术在中国民间最盛行。尤其是盲人派大师许先潮的八字算命论述更是让一代又一代的人痴迷。八字算命首先要准确掐定时辰,如果不清楚时间,可以说一些重要的体貌特征或者大事,以方便算命师判断时辰。出生的时间一般都是北京时间,1986-1991年的夏令时除外,要把这种北京时间转化成当地的时间,即真太阳时间。
三、看相,看相时,尽量不说话,不做表情,宠辱不惊,以试探看相师的水平,因为看相师是最容易察言观色的。不试探看相师的水平,会容易上当。
原理解析
周易算命,属于玄学范畴,其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以《易经》为根基、以阴阳五行体系学说为理论依据的一门学问,它包括的种类有很多,占卜算卦、看相算命等等都属于周易预测。
《周易》起源于伏羲八卦,伏羲八卦又源于“河图洛书”。《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从河图洛书到八卦符号再到解释八卦的卦爻辞,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向,是取法自然又以人们的经验充实其中的一种思维方法。
各门类学问之理论源泉是《易经》,何为《易》?一是变易,一种混沌现象,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蝴蝶效应);宇宙万物,变幻无常,时刻变化,人事也是如此。二是简易,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男就有女,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三是不易,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
万事万物的发展均有定数与变数,定数有规律可循而变数无规律可循;定数中含有变数,变数中又含有定数,无论定数还是变数其大局均不变。古今来多数习易者未区分开定数与变数,混淆这概念。“定数”(规律)可根据事物的规律性预测其发展轨迹,“变数”(无规律)因变幻无常、可变因素太多无法准确预测。
万事万物虽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亦有永恒不变的规律,既然存在有规律的一面,那么依据这些事物某些已知的因素结合易理即可推算出其发展轨迹及趋势。
周易预测不是迷信,它是一门略带神秘的玄学。周易预测虽不是迷信,但亦没有如有些江湖术士所吹嘘的那么神乎其神,不要认为周易预测什么都可以算得准,其实它没那么神奇,它的准确率是有局限性的,也不要因某些测不准就全盘否定这门学问,对周易预测这门学问要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预测,是根据已知的某些条件去找出该事物的规律,并依据其规律去推算事物的发展趋势。万事万物之中,既存在“定数”(规律)又存在“变数”(无规律),预测某一事物其“定数”的一面是可以测出来的,而其“变数”是无法预测的,为什么“变数”一面无法预测?了解过“蝴蝶效应”定律便不难理解。既有定数又有变数,此乃天地之道,人禀命于天,其理亦然。千年易经一直乃帝王之术,古时民间高人秘密服务于达官贵人、帝王将相,只是百姓不知而已……。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
因为:他们读不懂
#####从來,人间帝王,居塔尖之頂,众人之上。管好一个国家,需要各方面知识,正面的,反面的都要精通。知识來源从书本中获取,最为方便。恰逢易经才具有此资格。易经中知识丰富,发展的空间最大,内存雄厚,取之不尽,用之不绝。适用性强。世世代代挖掘不尽。如此好书,当然地成为经营好事业的首选就不奇怪了。
#####因为“易道深矣”。
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等我慢慢道来。
这四字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完整的句子是“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句话意在向后人指出易道至深,易经从创作就贯穿了三古时期,内容也是三位圣人通力打造之集成。
相传,这三位圣人分别是伏羲氏、周文王和孔子。
上古伏羲氏画出八卦,从“先天八卦次序”,即分别为乾、兑、离、震、巽(同讯)、坎、艮(gen四声)、坤。
中古周文王基于此将其演绎出的共六十四卦象作了卦辞和爻(同瑶)辞,以注明各个卦及其卦画的卦象和卦德,也就是标明了各个卦和它的符号所表示的象征物和意义。
近古孔子作传以提炼、解释两位先贤的卦以及卦辞、爻辞。
这三位先贤所著之合集即为《易经》。这样的作者阵容,后世还能有第二回吗?
讲到这,或许你想问:这写的都是占卜之事,何故称其为帝王之术?重点来了。
单是论占卜,算天地人昨今明何以得治天下?《易经》奇就奇在用卦象谈论着贯穿古今中外的哲思,即事物发展之规律。
1. 从占卜之法谈哲思
- 论述吉凶与爻位的关系
得位之爻多吉利,失位之爻多不吉。得位在我的理解中,体现着的是凡行事应符合发展规律或处于有利地位的哲思,而失位,则反之。
- 强调卦象之变
在《易经》之中,有变卦、变爻、对卦、覆卦等。一个“变”字讲出了卦象的可变性。看部分的爻发生变化,而得到另一个卦。这个“变”则是与时俱进思想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部分影响整体的哲思。
2. 从哲思谈帝王之术
如何得位,即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或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在《易经》的卦辞、爻辞中,就共谈及了18次君子、3次小人。为君子、勿小人,亲君子、远小人的意味无不体现。
它还强调君子应“终日乾乾”、“有攸往”、“贞”等,促人勤勉、有所往求、坚守正道。
卦象之变,除了在于爻的变化外。《易经》还强调“时”的变化,“月几望”、\\\"至于八月\\\"等。在接近阴历十五或到了阳气日衰的八月等时段内,若时不同,象征则不同,警示凶或勿往。表示行事要注意外部环境变化,与时俱进,进退有度,治国亦是如此。
《易经》载有帝王的修身之术、治国之术,富有哲学意味。所以,被称为\\\"帝王之术\\\"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易经成为帝王之术,不假。但易经的地位并不高。
《尚书洪范》,九条治国大策,其中一条,择建卜筮之人。卜,龟卜,烧龟壳看裂纹走向断吉凶。筮,蓍草占卦断吉凶,易经即占卦算命。 凡七,卜五,占二。以龟卜为主,占卦为辅。
《史记》的说法,周文王在伏羲八卦基础上作六十四卦,即《易经》。
然而《史记》却无周文王占卦的记载。周文王出猎,龟卜,遇姜子牙。武王伐纣,龟卜,不吉。众人劝武王休兵,姜子牙为排众议,辅佐武王出兵,大获全胜。武王死,龟卜,周公辅成王,安定天下。
既然周文王作易经,为什么不用易经占卦,用龟卜?有传家宝易经不用,武王,周公为什么不用,用龟卜?
#####易经是天道、地道、人道之三道合一的总称。谁得三道之运气即可成就一番事业也!所以得道之人往往不愿轻泄其机也!
#####解释万物生长之原理
#####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但首先要指正这个问题的一个错误,“易经不是帝王之术”,而是被尊为“万经之首”的帝王之学。所谓;帝王之术,它指的是被后世誉为“千古三秘绝学”之首的“奇门遁甲”之术。所以;“帝王之学”与“帝王之术”从根本性质上还是有所区别,但不可分割。帝王之学—易经,为经、为首,起源日久,化天地、自然喻万物成像,预御人事而得以治,帝王得而为学,学以自明,明而为用,用而为治,治世、治国、治家、治人文。帝王之术—三秘,术为驾驭、为方法,为治的一种谋略。“学”与“术”合而为“学术”,学经明世之道,御人治世之法。帝王者,两两相顾成彰,不可或缺。谓之:帝王学术也!
#####哪个帝王能靠算命治理天下,开玩笑嘛
#####这要说起来,就太大了。
简单点说:易经,是古代人的智慧结晶,有没有伏羲这个人,不一定,可能是一群人弄成的易经,也可能是一个人。
它最大的特点是:没有问题,全是现象答案,你要自己去套问题。你有了疑问自己去套,然后给予解读。
那这样可想而知。
商人去套问题,那就是明天大利天下。
臣子去套问题,那就是明天是托孤重臣。
帝王去套问题,那自然是明天无上荣耀,成为一代帝王了。
每个人去套这个现象的时候,你得到的答案自然不一样。
比如:屯卦,卦意为水雷屯,想动动不了。举步维艰,没有方向的意思。
从商人角度看问题,明天这事情别干了,干了也白干,没有方向嘛。
从臣子角度看问题,明天这事情说了白说,不说也不能尽为臣之道,还是要说,但是心中知道没有结果。
从帝王的角度看:明天有事情发生但是没有方向感,怎么办呢?还是要上朝啊。事情还是要说,该弄的还是要弄,明知道结果不大,还得看应在哪一爻上。不一样的爻这事情又不一样。所以得做。
事情的现象是存在的,每个位置看的角度不一样罢了。你说你信不信?难说,但是对照着去磨炼自己的心性和参悟世间的道理,还是有用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