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七月十五定旱涝”有什么意义?(很有哲理的农村老话)

更多农村奇闻趣事,三农堂广讯,诚邀您的关注,共同探讨三农知识。

在农村对于庄稼的长势和天气的情况都是用一些俗语来说明的,以前在农村里也是没有天气预报,那么这些俗语都是农民由于祖祖辈辈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现在农村都是依靠这些天气的俗语来预判以后的天气会如何,比如,什么天气应该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种植农作物以后就要根据当时的天气和节气对农作物进行管理,这些在农村里DOI是非常重的,那么以至于到了今天还是有一些人参照这些,但是有的时候也是要根据地区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当地未来是什么样的天气,也不能一概而论。


七月十五这里指的是农历的节日,七月十五也是我们常说的中元节,这个时候的庄稼的长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在农村里,都会把七月十五这天做为一个分界点,那么在七月十五之前的天气是无所谓的,逼近这个时候的天气也是雨水偏多的时候,但是这个时候的庄稼也是需要雨水的,那么这句户话的原话是“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在七月十五之前一般得天气也是成不了什么的气候的,所以从立秋开始算,到了七月十五的这段时间里没有多大的雨水,基本是在后期没有什么恶劣的天气了。这个时候庄稼也能茁壮的成长,让我们后期能有好的丰收。

在农村里也有着大旱不过六月二十四的说法,也就是说无论多么长久、多么严重的旱情,是不会超过六月二十四的,到了七月十五的时候就是旱涝不会有肆虐的发生了,这个时候都是比较太平的,八月十五的时候就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这个时候也是很多农作物收获的季节,一些农作物也是相继的被农民进行收割,这个时候因为天气没有异常,所以庄稼在这个时候收成的非常好的,农民最近的也都知道在这一年的收成会是什么样,毕竟一年的天气最近也都知道,庄稼是丰产还是欠收,农民的心里也都是有把小算盘的。这个就是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的意思了。

#####

季节不等人。

#####

明天就是七月十五了,也是中元节,在我们农村俗称“鬼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烧香烧纸钱,同时这天在我们农村也有句老话叫作“七月十五定旱涝”,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七月十五定旱涝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了七月十五后,比较大的自然灾害就减少了,比如干旱、洪水等,地里的庄稼也不会受到很大的灾害,收成也是指日可待了。除了这句老话之外,还有一句就是“大旱不过六月二十四”,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六月二十四句不会再出现干旱天气,到了这天都会下雨。

当然这些农村老话是根据当地的特点总结出来的,不能代表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只能说适用于局部地方。朋友们觉得这句话有无道理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哦。

#####

请点击关注【乡村关中】, 分享不一样的“三农”精彩!

现在虽然节气已经立秋了,但是天气仍然持续高温,太阳还是毒辣,比起中伏天气能逊色一些,晚上闲着没事,就和左邻右舍的老人坐在月光下纳凉,听老人讲过去事情,他们几乎都会说到:“明天七月十五了,咱们镇上有古会。”邻家的老太婆望着月亮说,七月半,在农村是一个传统节日,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元节”,民间有“鬼节”的说法。该节日后人是追怀先人,敬祖尽孝的节日。

我们读过陆游的诗歌《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个节日。而在我们关中地区,一直流传“七月十五定旱涝”的老话,而且老一代的村民对这句话非常信服,且在民间也一直很灵验。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那就随“三农”领域民间观察员的【乡村关中】,一起来了解吧!

第一,七月十五定旱涝的民间说法。

农村老一辈人常念叨这句话,意思就是说,过了农历七月十五日,天气不会再有大的干旱和洪涝了,歹毒的天气也逐渐消失,农民种的庄稼也不会再受恶劣的天气肆虐了,庄稼后期能很好的生长。今年我们关中地区,前期雨水比较充沛,地里的玉米长势很好,农民也省去了浇地的费用,节省种植成本。村里老人说,风调雨顺,今年玉米一定丰收了。所以,农村人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观察天象总结出的规律,在实践中它有一定的道理,是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借鉴,但不能迷信;我们还是要相信天气预报,并对天气变化做出相应的预防。

第二,八月十五定丰收。

农村老话“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丰收”,也就是一年农作物收成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八月十五日前后。因为这段时间,农作物还没有到成熟期,正处成熟期,天气变化对农作物的成熟,影响特别大。就象我们关中地区农民种玉米,如果玉米扬花期阴雨连绵,玉米授粉受到严重影响,民间称为“雨水灌花”,因此导致出玉米粒生长不饱满,出现“花心棒”,而影响收成。

记得大前年整个夏天,天气十分干旱,正处玉米扬花时,玉米全被“晒花”了,玉米棒结出的玉米粒七零八落,且相当稀少,致使玉米产量大打折扣。而到了八月十五日前后,玉米到了成熟期,农民收割后才能确定收成的好坏。

第三,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使这句农谚的局限性突显。

从历年的情况看,“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丰收”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但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天气预报的及时准确,农民对农作物种植和灾害天气做足了准备,也使这句经典的农谚,在现代农业社会中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

总之,农村祖辈流传下来的农谚,是一代又一代老人根据自己劳动的经验总结,在过去农业科技还不发达的时代,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也经得起时间和世间变化的验证;但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应用和发展,这些农谚的历史局限性也突显出来,农民也要随着科技发展的变化,逐步改变了认识,提高科学农业水平。所以,农村老话“大旱不过六月二十四。”你这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我是职业农民【乡村关中】,我们一起关注“三农”动态,解析“三农”热点,剖析“三农”万象,探索“三农”规律,推动“三农”发展。你对此有何高见,欢迎留言分享。

#####

农村老话“七月十五定旱涝”有什么意义?

今天就是农历七月十五,也是民间传统的中元节,这一天农村有祭拜祖先缅怀先人的习俗,可以说是农村重要的节日。同时,对于农民而言,也是关系收成的日子,自立秋之后,田里的庄稼就进入新的生长阶段,老话说的好“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道理呢?

农村老话的形成,来源于农民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总结,在众多俗语当中,关于气候、农事、收成的俗语最多,也足以体现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庄稼的生长都有其阶段性,不同的季节需要执行不同的农事活动,为了便于记忆和农事安排,常将农村俗语与各种节日联系起来,以此合理安排相关的农事活动。

  • 七月十五定旱涝
这句俗语的大致意思是说,夏季气候多变,晴天降雨只在转瞬之间,受天气的影响,出现旱涝的情况又很常见,就比如刚刚过去的台风“利奇马”,多地受灾。但是,到了七月十五之后,基本的旱涝灾害基本上停止了,之前的自然灾害也不会再危害庄稼。

北方地区流传一句俗语,叫做“大旱不过六月二十四”,可见前期的多变的天气,到了这天也就消停了。

更为关键的是,对于庄稼而言,这个阶段的气候也是异常重要的。就拿指尖所在地的水稻为例。这个阶段正是结子的时候,如果雨水太多会影响水稻的收成。同时,如果前期较为干旱,这个时候降点雨,自然可以缓解旱情;相反前期雨水较多,这个时候的晴天也较为有利。所以说,这句俗语既有对当前气候的把握,又有对自然环境的期许,希望可以风调雨顺,这样才能五谷丰登。

  • 八月十五定收成
题目中所提到的俗语,还有下半句,就是“八月十五定收成”。虽然说,“七月十五定旱涝”,但是这个阶段庄稼的生长至关重要。无论是本地的水稻,还是北方的玉米、高粱,大多已经进入杨花抽穗灌浆期,可以说前期打下基础,现在正是看收成的时候。如果雨水太多,会影响杨花效果,导致作物干瘪,直接导致减产;同样的如果太过干旱,又会导致灌浆不足,也会影响收成。

所以说,等到了八月十五,正是作物已经结完籽的时候,也是可以判断当年收成的时候。只要后期不会出现极端的天气,比如洪涝灾害,基本上当年的收成已经确定了,只是在等待最后的收割期而已。将这两句俗语联系起来,就是老一辈农民的种粮哲学,也是经过多少代祖祖辈辈的检验。对此,你怎么看?你认为农村俗语还有道理吗?

#####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地球正对半人马西蜀诸恒星体的天象时间,所以中国古代把七月十五日前后45日定为地破月,或者坤卦月。坤卦三连断,表示地内三个固壳层都断裂了。它比农历4月的震卦月更加俱有破坏性。农历4月地球正对人马座中心,所以来自空间的天体叠加引力会对地壳具有异常牵拉作用,所以4月12日前后也是发生特大地震最为集中的时间段。也有地破月之称。震卦表示有两个固壳层发生断裂。而7月坤卦为三连断,它比4月还要具有破坏性。因为7月所正对的半人马西蜀尘裹质体的诸恒星体离我们更近,它们的引力叠加效应对我们地表具有更大的牵引作用,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地震和火山喷发事件也是最多的时期。一有强烈的火山喷发,接着就会有异常的洪水泛滥事件。如果这一时间没有发生火山灰效应的大洪水,那么还要遭遇大台风引发的大洪水。如果一年的农历7月都未降水,而且前期一直是干旱,那么这一年必定是大旱。因为农历7月为午,午字表示地气开始向下走。所以7月之后,地气不上攻,气候为秋高气爽。所以7月不雨,一直到冬。所以古人以7月看丰欠。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