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是什么节日?(中元节出生的孩子有什么说法吗)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源出道教。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是中元地官的生日,是地官“赦罪之辰”。又佛教传说,释加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的母亲死后,堕入地狱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火。目连求助于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让他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盆中置百味五果,供养众佛僧,仰众佛僧的恩光以解脱饿鬼倒悬之苦。后来,中元被认为是“鬼节”,道教和佛教都要举行宗教活动,以超度亡魂,追荐死者,一般人家也要祭祀祖先。
#####一年有三元节,上元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中元是农历七月十五日,也叫七月半,鬼节,下元是农历十月十五日。我们这里叫拜三元。
每年到农历七月十三日、十四日是接老客的日子,就是把已故的亲人接回家祭祀他们,给安排坐位,摆好碗舀一勺饭,酒,快子、宰鸡,肉,鲜果,茶、贡品等,有的人家贡两餐饭,有的人家贡一餐饭,到天黑之前到河边,或十字路边,就用米酒,点上一对蜡烛,三根香,一块巴掌大的肥带精的肉,我们叫刀头肉,过水焯一下,放在碗里,带皮的朝上,再插一只筷子,地上放着钱纸,用信封写好他们收钱的地址,土地庙号,子孙俱币的名字,信封里面装着一叠纸钱封闭,现在有的还烧纸扎的冰箱,假金元宝等,点火燃烧后,亲人们才离开,不准回头看,这件事情要在十四之前完成。
真正的七月十五这天晚上,大人是不准孩子们出去玩的,说巫坟野鬼被放出来了,就是那些没人祭祀的人来抢钱,抢贡品了,阳气低的孩子怕碰上,这样的习俗每一年都在传承。
#####中元节俗称鬼节,是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中元节,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相沿迄今。中元节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
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
今天就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中元节在民间称为迷信的鬼节。也就是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烧纸钱的节日。
为什么七月十五会被称为中元节呢?
在传说中,凡是去世人的灵魂平常是一直在地狱里关着,地狱的大门平时是不会开的,可以随便到阳间来,和家里的亲人进行团圆相聚。只有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地狱的大门才会打开,那些关在地狱里去世的亲人灵魂,才能够从地狱里出来到阳间和家里的亲人进行团圆。所以七月十五这一天又叫鬼节,也叫中元节的说法。有的还会点燃荷花灯为去世的亲人照明回家的路。总之,这也算是人们对去世的亲人一种哀思吧!在传说中特别是七月十五的夜晚尽量还是不出门好,这完全是一种迷信说法罢了。
#####其实现在很多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中元节”,但要是说鬼节、七月半,知道的人就很多,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俗称七月半,实际上也就是中元节的日子。
可严格来说,中元节与七月半并不一样,而所谓的鬼节更加只是一种民间俗称,上古时代人们在七月半祭祀祖先,而中元节,则是东汉时期道教产生以后,才出现的节日。
上古时代的先民,认为七月是孝亲月、吉祥月,而且夏粮收获,人们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粮食收获之后,举行“秋尝”仪式,然后向自家的祖先报告收成,这种风俗延续了很久。
按照古代的所谓“岁四祭”,春天称祭,夏天称礿,秋天称尝,冬天称蒸,古人在孟秋七月农作物成熟的时候,用新鲜瓜果蔬菜与谷物,让祖先们尝尝鲜儿,这就是七月半的“秋尝”。
这样的日子里,自然是非常吉祥的,先秦时代的七月半,人们都会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而且那时候秋尝未必在七月十五,上下有所浮动,直到东汉时代,道教兴起之后才确定在七月十五。
道教之中将七月十五作为“中元节”,在道教中,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是天地水,这三样被称作是“三元”,因而形成了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称作是上元、中元与下元。
上元是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下元在每年的十月十五,而每年的七月十五,就是中元,传说这一天地官降临,定人间的善恶,因此道士们都日夜诵经,以让饿鬼囚徒得以超脱。
传说之中,故去的祖先会在中元节回到人间,来看望自己的子孙后代,那些没有后裔的游魂也会来到阳间觅食,因此中元节也被传成了所谓的“鬼节”,而且越传也越邪乎。
到了每年中元的时候,人们害怕遭到不测,所以会在中元进行祭祀,烧纸钱冥锭,供奉各种食物,表达对于祖先的孝顺,同时也给那些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以安慰,换来人间的安宁。
实际上,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而民间都俗称七月半,巧合的是,至于佛家的盂兰盆节也在七月半这一天,不过传承至后来,中元节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盂兰盆节。
唐朝的时候,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不相上下的,而北宋的时候开始,中元节已完全取代盂兰盆节成为了主流,而中元节的道教色彩被逐渐冲淡,从道教节日转变成了一种民俗。
明清时期开始,中元节更加世俗化,人们在中元节祭扫仙人、放河灯,比起清明节似乎还要热闹,中元节实际上就是道教节日与民间传统融合之后,形成的民俗节日。
换言之,中元节是从东汉才出现的道教节日,之后与民间原本就有的七月半“秋尝”风俗逐渐融合,然后慢慢形成了一种民俗化的,类似于清明的祭祀节日。
整体来说,真正的中元节可不是什么鬼节,也没那么邪乎,与清明差不多,中元节这个名字来源于道教的节日,刚好定在了七月半这一天,而两者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源出道教。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是中元地官的生日,是地官“赦罪之辰”。又佛教传说,释加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的母亲死后,堕入地狱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火。目连求助于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让他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盆中置百味五果,供养众佛僧,仰众佛僧的恩光以解脱饿鬼倒悬之苦。后来,中元被认为是“鬼节”,道教和佛教都要举行宗教活动,以超度亡魂,追荐死者,一般人家也要祭祀祖先。
#####中元节是佛菩萨欢喜日,
#####佛教的中元节有一个非常凄凉的传说。
传说释迦牟尼有一位名日犍连(简称目连)的弟子。他通晓佛法,修为非常深厚。但是,目连的母亲生前非常贪婪,死后化为饿鬼,没有东西吃,以至于饿得骨瘦如柴。目连看到自己的母亲受这样的苦,于心不忍,就用自己的神通给母亲带去了一些食物。然而,他的母亲仍然改不掉贪婪的本性,拼命护着食物,想自己吃独食。但是食物还没入口,却已化成了火炭,无法再食用了。看到这种情形后,目连悲痛大哭,向释迦牟尼求救。
释迦牟尼告诉目连说如果想要帮他的母亲超度,则需要在每年的七月半将百果放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集合此方功德。目连照做。他的母亲终于得到了解脱。
所以放焰口是一种佛教活动,目的是给饿鬼投放食物,施放焰口,超度饿鬼,也算是一种超度死着的法事。焰口又叫面然,指地狱里的饿鬼。饿鬼们一般都骨瘦如柴,明喉只有针那么细、吃食物非常困难,并且口中能够吐出火焰,食物到嘴边就会化为焦炭。佛教认为,生前贪婪、吝啬之人,在死后便会化为饿鬼。这也是一种因果。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