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历七月十五会有中元节和“盂兰盆节”两个名称?(为什么农历七月十五不出门)

本来只有中元节,北魏时期才有三元的说法,正月、七月和十月分为上中下元,盂兰盆节是佛教的说法,其传说等等几乎都是为了传播宗教对道教说法的效仿或偷梁换柱。唐朝后佛教大兴,很多概念更是被替换了个干净(很少有人知道泰山府君,但几乎人人知道十殿阎罗),所以现在就是一个节日俩名称。

#####

其实准确的说,整个农历七月都是鬼月,从农历七月开始,阎王给阴间所有的鬼混放假一个月,他们可以去阳间游历一个月,也可以叫旅游,月底必须回阴间,如果不按时回归 就是孤魂野鬼了,七月十五正好是一半,所以称中元节,中元节是道教的称呼,上元节是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盂兰盆节也是鬼节,但来自印度,更为确切的说,来自佛教。实际意义是一样的。

顺便说一下,何为鬼,《礼记》里有原文,翻译成现在汉语就是,每个人都得死,死了就得入土,入土就是鬼。我们一般有三个鬼节,清明,中元,寒衣(十月一号)。鬼住哪里,在中国说法不一。但一般都认为是黄泉。

这个时间谈鬼,的确有点鬼啊?

#####

中元节,也称“盂兰盆节”,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固定的节日(有些地方,尤以华南,是

七月十四日

),有些地方又俗称鬼节、

施孤

。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

盂兰盆法会

”供奉佛祖和僧人,

济度

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中文名称中元节

别名盂兰盆节、鬼节

习俗到坟上去祭奠祖先

日期农历7月14日或15日

特点焚烧大量的纸钱

#####

谢邀。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被称为七月半、盂兰盆节,但更为人熟知的,是“鬼节”。

民间俗信,整个七月是鬼月,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放鬼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

这“盂兰盆”是什么呢?盂兰盆是梵文的音译,原意为“救倒悬”,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

后来“盂兰盆”具象化,成为用竹篾编织成的一个盆子,下头用竹子劈成三脚架支着,竹盒子里贮放着冥纸,称为“盂兰盆”。在中元节这天,把盂兰盆烧化了,把纸钱烧给祖先和孤魂野鬼用,所以叫“盂兰盆会”。

有中元节,自然也有上元节和下元节,也就是道教文化里的“三元”。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道经里讲: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七月十五,地官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所以七月十五日也是人们祈福消灾的节日。

中元节最主要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儒家主张“七月新粮,祭祀祖先”,中元节时令,正值夏收之后,民间按例要祭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

除此之外鬼节的出现,在佛教文化中也是源于“目连救母”的佛教典故,便是有着孝敬双亲的含义。

俗语讲“七月半,鬼乱窜”,以前的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

另外,大家习惯用木板加上五色纸,做成各色彩灯,中间点上蜡烛后,放到河中任其飘摇。其实目的就是因为阴间到阳间的路太黑,放河灯可以照亮路途照亮路,更好的超度亡灵。

东方的中元节跟西方的万圣节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亡灵重返人间的一天,都设有特定的灯作为节日的标识,中元节是莲花灯,万圣节是南瓜灯。

但是西方的万圣节无论是“表情”怪异的南瓜灯,还是奇装异服的狂欢活动,都是为了驱赶和吓走亡魂,躲过灾难。

而相比之下,中元节的河灯、“放焰口”、祭祀等等活动,都是引导亡灵远离人世,祭祀“家鬼”是为孝道,而对于野鬼,也是借由河灯而指引他们的归路,这是人世间的慈悲之心,更是人们对于天地的敬畏。

说起来,中元节和清明节也很相似,都是祭拜亡灵和故人。但似乎中元节并没有清明节被人所熟知。

其实古时,甚至是20世纪初时,中元节远比清明节、七夕节热闹。人们继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大肆举行活动。但由于中元节“鬼神”的寓意太深,被视为封建迷信,逐渐被边缘化,最终走上了没落之路。

关于很多的传统节日,有越来越多“不好玩儿”的声音传出来。事实上传统节日承载的并非人们内心释放欲望的狂欢,反而是一种文化的严肃性,期间所有的行为活动都是一套神圣的文化体系。

节日本身的意义就在于每个人对其文化内涵的身体力行。因为我们说好的是“过节”,而并不是“看节”。

#####

每年农历7月15日是中元节 俗称鬼节也叫盂兰盆, 盂兰盆是印度梵语。“倒悬”的意思,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元鬼节,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