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说说七月十五中元节由来?(关于七月十五上坟的说说)
中元节,也是祭奠先祖的节日,俗称鬼节,由来可追溯到东汉末年,那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在七月的这一天祭祖;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祭祀先人。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跪拜……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中元节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民间信仰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动一般在旧历七月底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烧纸钱、烧衣物,称烧“包衣”,时至今日,中元节是比清明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中元节,俗称鬼节,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
据古经记载,道家有三大神被天帝派驻民间,他们是天官,地官和水官。天官于上元节正月十五赐福,地官于中元节七月十五赦罪,水官于十月十五解厄。
而在佛教中,是有关于盂兰盆经的故事。目连尊者见其母的魂魄被恶鬼缠绕,遂向佛祖求救。佛感念目连的孝心,传下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孝敬其母。此后,每年佛教徒都会在七月十五日举行盛大的盂兰盆节。
传说中,中元节这天夜里,阴气最重,鬼门大开,所有孤魂野鬼都要来人间游荡。
为纪念先人亡灵和求福,中国各地都会有相应的风俗来祭祀鬼魂,超度往生。
在湖南江西等地,他们的风俗就是祭祖,拿出先人的牌位,按长幼次序,一一祭拜。
也有人认为,中元节即是鬼的节日,也应该点灯。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有些地方有放河灯的风俗,河灯一般就是底座插上蜡烛的灯,放在河面上任其漂流。
所以,这一天,该祭祀的祭祀,深更半夜的,就不要出门游荡了。
#####
中元节是由许多种叫法的,七月十五,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等等,这么多的叫法也是与我国传统民俗,宗教有关,甲午子所写的叫法的先后顺序也是其出现的先后顺序。
第一种叫法七月十五,也是中元节最早的来历,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那时候还没有佛教和道教。最早七月十五这个日子是大家祭祀的日子,因为农历七月十五,是孟秋之际,快要到粮食丰收收获的季节了,大家向祖先神灵祭祀,供奉祭品,祈求在秋天有一个好的收成。下面的都是最早的关于七月十五祭祀的记载,《周礼·春官·司尊彝》:“秋尝冬烝,祼用斝彝黄彝。”,《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礼记·月令》记载:“孟秋之月……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第二种叫法为盂兰盆节,是佛教的叫法。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大体就是释迦摩尼的一个弟子,为了救助已故的母亲,得到释迦摩尼的指点,具体大家可以查一下这个故事。在佛教中这个日子也叫做佛欢喜日。
佛教在汉魏时期传入我国,也带来了盂兰盆节的传统,中国又是一个孝道的国家,盂兰盆节在佛教中就是为父母祈福添寿,结合七月十五祭祀的日子,马上就在中国流传开来,新的宗教要想扩大影响,必然要借助一些民间的风俗,而普通的老百姓也需要宗教来抚慰心灵。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院。 按《盂兰盆经》云,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盖由此也。
另外鬼节名称也是来自盂兰盆节,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第三种叫法叫做中元节,这是道教的叫法。
看着佛教借助七月十五搞盂兰盆节,咱们本土的宗教道教也不甘人后。早期道教产生于汉代,其理论中有天官、地官、水官的说法。可能也是为了借助民间有七月十五祭祖的习俗吧,道教把七月十五日定为地官的生日,被称作中元。相应的天官和水官的生日,也被称作上元和下元(农历正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地官主管赦罪,所以在这一天,道观中会举办大型的斋醮活动,赦免亡灵的罪过。而信众也自然会参与进来,为自家逝去的亲人祈福,希望他们在阴间过得更好一点。
咱们中国本就是一个多神信仰的国家,不像欧美只有一个上帝,随着历史的发展,多民族的融合,华夏的包容,一些宗教习惯逐渐与民族等融合,佛教、道教和我们的传统祭祖习俗逐渐地融合在一起,所以经过隋唐,到了宋朝的后期,大家基本上接受了“中元节”这个来自道教的节日名称,同时又保留了佛教盂兰盆节的节俗,再同时最古老的家族祭祀自然也不能丢下。
#####中元节是怎么来的?
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也称七月半。相传到了七月半这天,阴间的地府鬼门关大开,有无数的鬼魂会到阳间来看看玩玩,于是阳间便成了孤魂野鬼们散步的地方了。
中元节源于佛教的盂兰盆会。传说,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尊者父母双亡,于是目连尊者在阴曹地府历经了千辛万苦才找到他已死去的母亲,发现她的母亲堕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就化为烈焰,被一群饿鬼折磨,饥苦太甚。木莲尊者想用钵盆弄点饭菜给亲吃,可是却被那群饿鬼夺走。没有办法,目连尊者救不了他的母亲,于是去求佛祖释迦牟尼。佛祖被目连尊者的孝心给感动授予他《佛说盂兰盆经》,让他在每年的七月十五这天用盂兰盆盛些饭食供奉地狱里的众生,解救了自己的母亲。最后便成了我们所说的“鬼节”中元节。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据说卓文君给司马相如的《怨郎诗》里有这么一句,七月半是什么节?尝新节、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又是什么鬼?它们有没有什么关系?答案是有,而且还发生了......
一、尝新祭祀活动、尝新节
假设史料记载为实,那么目前能找到的最早记录它们的关系的有这么一段:《礼记·月令》记载:“孟秋之月……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翻译成人话,就是说阴历七月,新粮食下来了,天子进行尝新祭祀活动。注意这里并没有说明是七月十五,到底是哪一天,想来那时尚未固定。(现如今,尝新活动在我国几个少数民族地区、日本还是保留节日,称为“尝新节”、“新尝祭”等。笔者老家陕西的周至、户县(现在叫鄠邑区)一带每年阴历六月下旬至七月中旬亦有类似活动,在此期间,每村每户在每年阴历同一天宴请亲朋好友,我们叫待客或过会。)
后来,这一天可能逐渐固定为阴历七月十五,可能是因为便于记住吧。
二、盂兰盆节
佛教传入我国后,为了扩大影响,必然要借助一些民间风俗。而传统的七月十五就在佛教的“借助”中产生了一些变化。写于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院。 按《盂兰盆经》云,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盖由此也。”这应该是关于盂兰盆节比较早的记载了。
经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这个故事也逐渐演化成戏剧,成为后世盂兰盆节的保留项目。
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目连心中不忍,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终不能走出饿鬼道,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目连无计可施,祈求于佛。佛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其母才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颂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
简言之,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亡者之苦有如倒悬,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亡灵的倒悬之苦。
三、中元节
咱们本土的道教也不甘人后。早期道教理论中有天官、地官、水官的说法。可能也是为了借助民间有七月十五祭祀的习俗吧,道教把七月十五日定为地官的生日,称作中元。相应的天官和水官的生日,也被称作上元和下元(阴历正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地官主管赦罪,所以在这一天,道观中会举办大型的斋醮活动,赦免亡灵的罪过。而信众也自然会参与进来,为自家逝去的亲人祈福,希望他们在阴间过得更好一点。
四、鬼节
无论是民俗、盂兰盆节、中元节,都有关于鬼的主题,尝新祭祀神仙、先人,盂兰盆节解救亡灵,中元节赦免亡灵之罪,于是民间渐渐有了这么个传说。阴历七月十五日,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又称鬼节。是夜,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祭祀亡亲、悼念祖先,做一桌子美食,烧纸钱,秉烛点香,燃荷灯为亡魂照回家之路等。有的地方会从阴历七月十四晚上开始。阴历七月因此又称鬼月。
就这样,佛家、道家和我们的传统祭祀习俗逐渐地融合在了一起,阴历七月十五于是承担了这几个节日名字。
#####每年农历的7月15日,为中元节,又叫鬼节。是中国重大的道教节日。中元节之名,起于北魏。
根据古书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因此七月十五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盛的祭礼,祭拜地官大帝和祖先。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这一天,有的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有的人在家门口或者是十字街口。焚烧纸钱。这些都是农村的习俗。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因此某些地区在这一天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称为“盂兰盛会”、“盂兰胜会” 。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民间的鬼节与佛教的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就这样,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盂兰盆”。盂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盂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的到来,那么在对于相传上都是属于在对于阴间这天里会鬼门打开的,而且对于在这天里的很多习俗上都谁有这很多的来去祭祀起来,而中元节的话,那么也是有所记载到,在佛教上都是会有着举行一场超度的法会的,而且也是会有着诵经等等。
#####
中元节,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