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是鬼节,各地习惯不近相同,你们老家怎么过呢?(又称为鬼节)

谢邀

我的老家是淄博,我们这里过七月十五相比其它传统节日要淡一些,但上坟祭祖是必须的,上坟的时间在这天的下午,多是傍晚时候。再就是上坟必须有饺子,有给祖先送元宝的含义。这天晚饭多是吃饺子。晚上有放孔明灯的习俗,意在鬼节驱鬼避邪。

#####

一、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元节,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二、祭祀活动

1.中元普渡

中元节,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气。

据说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时恰恰是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阳气盛极而衰,阴气显现,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放出鬼魂,所以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后世亦有说法认为,整个农历七月都应当是“鬼节”,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把鬼放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

2.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因各地习俗略有差异,因此过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过节时间上也会有差别。3.烧纸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尤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4.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晚,在门外焚香燃炮,同时“烧包”(也叫“荐包”)。

5.祭祀土地

七月半,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6.祈丰收

七月半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7.吃鸭

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因鸭在水中游,取其河灯普渡祈祷之涵意。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这说法有点牵强,因为很多地方“鸭”与“压”不同音。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8.跳天灯

广西天等一带在七月半有跳天灯习俗。旧时跳天灯活动多是一些迎神赛会、驱逐疫鬼之类的迷信活动,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跳天灯一般在村头较平坦的场地上进行。9.放焰口

在盂兰盆会中,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做“放焰口”。“焰口”就是佛教所谓地狱中的饿鬼,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超度亡灵、为孤魂野鬼施食。“放焰口”在黄昏或晚上进行,活动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达次日凌晨。先由僧人诵经、做法,最后由主持用米粮、净水在四周挥洒,为鬼魂施食。

10.河灯度孤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中元节放河灯,据说是从上元节(元宵节)的张灯习俗演变而来。民间认为,上元是人节,中元是鬼节,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就是在水里了。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如今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

我们老家不过,呵呵

#####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也就是我们说的“中元节”,俗称“鬼节”。相传这一天地府鬼门关大开,已故亲人会在这一天回来与家人团圆,而亲人在这一天都要备下酒菜、冥纸来拜祭祖先,有些地方还会举行特别的拜祭仪式。

我老家属于潮汕地区,潮汕地区这边的人特迷信神鬼佛,像清明节、中元节之类的节日仪式会搞得特别隆重。我老家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这两日是拜祭各个神佛的日子,这两天早上五六点你会听到鞭炮响个不停,家家户户都忙着拜祭神明。特别是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就是我们俗称的鬼节,从早上六点钟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拜祭神明,完了之后拜祭祖宗,晚上也就是最热闹的开始。镇上的盂兰盆会开始了,每个桌上都摆放着不同的祭品,好多纸扎人,也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玩意,这是个给鬼来享乐的地方,但晚上去凑热闹的人也不少。按我们老家习俗,这一天晚上最好不要出门的,特别是有小孩的,带出去就怕看到不干净的东西,因为这一天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所有鬼都会跑出来,所以这一天老一辈的人都不会让自己的孙子跑其他地方去玩的。




#####

七月十五,中元节,风俗习惯不同,我们这里有给家中去世的长者上坟的习惯,做几个菜和新面馒头,到坟上供奉表达思念之情。也有说是地母奶奶生日,也有说是三官大帝,地官圣诞。风俗,就是人们认可的,并去遵循的习惯。无可厚非,民间口耳相传,渐行渐远。

#####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据说卓文君给司马相如的《怨郎诗》里有这么一句,七月半是什么节?尝新节、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又是什么鬼?它们有没有什么关系?答案是有,而且还发生了......

一、尝新祭祀活动、尝新节

假设史料记载为实,那么目前能找到的最早记录它们的关系的有这么一段:《礼记·月令》记载:“孟秋之月……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翻译成人话,就是说阴历七月,新粮食下来了,天子进行尝新祭祀活动。注意这里并没有说明是七月十五,到底是哪一天,想来那时尚未固定。(现如今,尝新活动在我国几个少数民族地区、日本还是保留节日,称为“尝新节”、“新尝祭”等。笔者老家陕西的周至、户县(现在叫鄠邑区)一带每年阴历六月下旬至七月中旬亦有类似活动,在此期间,每村每户在每年阴历同一天宴请亲朋好友,我们叫待客或过会。)

后来,这一天可能逐渐固定为阴历七月十五,可能是因为便于记住吧。

二、盂兰盆节

佛教传入我国后,为了扩大影响,必然要借助一些民间风俗。而传统的七月十五就在佛教的“借助”中产生了一些变化。写于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院。 按《盂兰盆经》云,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盖由此也。”这应该是关于盂兰盆节比较早的记载了。

经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这个故事也逐渐演化成戏剧,成为后世盂兰盆节的保留项目。

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目连心中不忍,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终不能走出饿鬼道,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目连无计可施,祈求于佛。佛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其母才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颂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

简言之,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亡者之苦有如倒悬,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亡灵的倒悬之苦。

三、中元节

咱们本土的道教也不甘人后。早期道教理论中有天官、地官、水官的说法。可能也是为了借助民间有七月十五祭祀的习俗吧,道教把七月十五日定为地官的生日,称作中元。相应的天官和水官的生日,也被称作上元和下元(阴历正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地官主管赦罪,所以在这一天,道观中会举办大型的斋醮活动,赦免亡灵的罪过。而信众也自然会参与进来,为自家逝去的亲人祈福,希望他们在阴间过得更好一点。

四、鬼节

无论是民俗、盂兰盆节、中元节,都有关于鬼的主题,尝新祭祀神仙、先人,盂兰盆节解救亡灵,中元节赦免亡灵之罪,于是民间渐渐有了这么个传说。阴历七月十五日,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又称鬼节。是夜,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祭祀亡亲、悼念祖先,做一桌子美食,烧纸钱,秉烛点香,燃荷灯为亡魂照回家之路等。有的地方会从阴历七月十四晚上开始。阴历七月因此又称鬼月。

就这样,佛家、道家和我们的传统祭祀习俗逐渐地融合在了一起,阴历七月十五于是承担了这几个节日名字。

#####

久居龙口南山,也就把龙口当成了第二故乡。既然是半个南山人,也叫对当地的风俗了解一二。今天是七月十五中元节,下面把我所知道的当地人过中元节的风俗习惯来说一下。

按照龙口当地习俗,放水灯是龙口民间过鬼节的重要活动。当天夜晚,人们将纸扎灯放置海水中,让其顺水漂流。还要扎制船灯,灯的形状各异,有荷花灯,有西瓜灯,有八仙过海灯等。

在饮食方面中元节家家的饮食一般是包子、水饺、馒头,饭后吃苹果、梨等时令水果。

#####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中元节,在我们黑龙江省海伦市称鬼节。全国各地的称法根据民俗不一样。

我们在鬼节这一天主要是以烧纸的方式进行祭祀,规模和清明节差不多,人们纷纷前往公墓和十字路口进行烧纸送钱(黄钱纸)。我们这这几天受台风的影响连续降雨,恰赶上十四没雨,难得的晴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自驾车,租车赶往公墓去祭祀,由于通往墓地的乡路比较窄,造成了拥堵,但没有交警疏通,着急的人们纷纷弃车,步行赶往墓地。在公墓的专用烧纸炉前,人山人海,排队烧纸送钱。一片浓烟滚滚。但人们的表情都很严肃。

我们这祭社祭品大都是,黄纸,金六宝,金砖,金条。人们用这种方式为自已逝去的亲人送钱,并在上面写上姓名等。人们坚信在天国的亲人能收到钱,烧的越多,钱得的越多,供亲人们享用,用这种方式寄托哀思。尽做晚辈的孝心。

我想这虽然是迷信的说法,在天国的亲人是否能收到钱,当可别论,主要是用这种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人生当以孝为先,不孝的人,人人痛之,不与其为伍。使我们社会的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这也是对社会山益处吧。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