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作为汉族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政权,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追捧?(明朝是汉族统治吗)

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如果去看明朝战史,你会发现明军无论多么惨,面临的情况有多么危急,都绝不用女人换取和平,绝不割地赔款。哪怕如暴民军大军压城,哪怕如瓦刺大军围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不论是哪种情况,都绝不认输。明朝的皇帝有好的,有爱玩的,有荒谬的……没错,你多半知道朱元璋当初起兵的时候有多么勇武,多半也听过后来成了永乐大帝的燕王朱棣是多么英明,你也多半听过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多么的“荒唐”……可是明朝的每一个皇帝,却没有一个是软骨头的。

你看如崇祯皇帝天子殉国,你看如正统被俘却决不求饶,你看如隆武战死沙场,你看如绍武被俘,绝食自杀……正气明朝。明朝军队的单个战绩在世界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明朝确实是古代世界上所有历史超过了百年的帝国之中,唯一没有与其他国家或势力签定任何不平等条约,也唯一从不向任何势力屈服的王朝——哪怕是暂时的。

明军是世界上在国家亡国后,抵抗时间最久的——他们坚持抗击清朝达38年之久。明军能够保持这样持久的战斗力,不仅仅是因为明朝本身就不是一个民风柔弱的朝代。无论是明朝的帝王还是百姓,都有着刚毅不屈的性格,无论是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还是“扬州十日”,当看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样的言语,当看到“自闰六月初嘉定人民自发起义抗清,两个月内,大小战斗十余次,民众牺牲两万余,史称‘嘉定三屠’”这样的记载,即使你对那一段历史从未过问,你也不可能不为之动容。中国历史5000年,各个王朝的军事实力保持的时间不等,纵观所有被忽略或误读的历史,惟有被轻视的大明军队,战斗力保持了最久的近300年。大明一朝276年,确实没有对外屈膝一星半点。

大明“流行”骂皇帝,正德年间,皇帝朱厚照要搞出游,遭到了大臣的一致反对,先后杖毙了十几位大臣,但是大臣依然犯颜阻拦,最后正德帝只能妥协。在明代,内阁是有权利驳回皇帝旨意的,这是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虽然这个权利很少有动用,但是确实存在。这已经是君主立宪的萌芽。明代的士子们视媚上为仇寇,无论什么人,有明一代,没有一个媚上的获得好下场。反而是那些犯颜的大臣成为天下读书人景仰的典范。

在明代,我们记得《天工开物》,记得那约三百米长的郑和宝船,记得有密集劳动型的作坊出现,记得后膛炮已经规模应用,记得腐朽的理学开始受到重视客观实际的心学的冲击,“格物致理”第一次在理论与实际中出现并逐渐壮大……至崇祯年间,每年新出版刊行的各类书籍以百万计,而到了清朝,即使是所谓的“康乾盛世”,也不过每年4万余册。2.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建国的时候定都在南京,后来则迁都北京,迁都的目的,则是为了“天子守国门”。

由于满清的缘故有人对明朝极尽污蔑之能事,好象明朝是最不中用的朝代。其实,只要细心比较,就会发现明朝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和号称最强大的汉、唐相比,明朝亦毫无逊色!

长期为明朝边患的是蒙古,而汉朝则是匈奴。愚昧者总是津津乐道于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汉高祖当年也被匈奴兵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汉朝去给单于老婆送礼,请她吹枕边风,这样才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而明朝则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宁死不降,最后明朝另立新君打败了蒙古。汉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则是御驾亲征五征蒙古。“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并不适用于整个汉朝,而明朝也有过类似的辉煌。

与唐朝相比。不错,唐初国力强盛,四海咸服。可盛唐以后呢?安禄山叛兵和黄巢匪兵以及吐蕃蛮兵都曾攻入长安。可以比较的是: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弃都南逃蜀中。明朝则从未有过这种例子。大家知道明朝永乐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国门”,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亲自在第一线守国门。

崇祯皇帝当年,北京形势很危急,有人劝他迁都,他不去,有人劝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缢殉国而死,忠于江山社稷。大家想想,这与清廷的咸丰皇帝致京城百姓于不顾两度仓狂逃离北京以及清廷末帝溥仪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认贼作父更有着天壤之别。

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亡”。

当年明朝崇祯帝的遗言和清廷宣统帝的豪言可见两个皇帝对国计民生的不同态度:

崇祯皇帝殉国前怕李自成伤害无辜百姓,就写了一首绝命诗给他:“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宣统帝溥仪的豪言:“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抗清比南宋抗元更加激烈,全家投井、自缢殉国、立战而死的官员志士无数,光后来被追谥有据可考的就多达八千六百多人。他们大义凛然、壮烈殉国、从容就义、就义前每每慷慨赋诗。明末绝命诗在数量上是空前的多,而且大都是以热爱祖国和坚持民族气节为其主题,我想这就是我中华民族原有的精神与民族气节。

当年崇祯皇帝抱怨百官都不来上朝,绝望的钟声在紫禁城响起的时候,拼命抵抗的守备太监纷纷惨死在义军的刀下。崇祯皇帝不知道的是,他的忠臣们比他早一天便掀起了自杀的浪潮,因为北京外城已经在头一天就被攻破了。

现仅摘录其中一小部分明朝自杀殉国官员名单:

东阁大学士,曾在大明崇祯二年任河南巡抚,率兵勤王的范景文已经连续四天未吃饭,在前一天全家投井而死;

户部尚书兼侍讲学士倪元璐全家十三口全部上吊自杀;

左都御史李邦华,投水自杀;

左都副御史施邦曜自杀;

................

另外后宫周皇后带头自杀,崇祯帝嫔妃并不多,基本自杀。

另外更加早的有明朝大学士兼太子太傅孙承宗全家七十口于河北高阳县,比较出名,有明末岳少保之称的卢象升死河北嵩桥。

后南明死忠者有著名的史可法死扬州,刘宗周死杭州,还有官员全家自沉船死海上,官员独自到南京死,为的就是留名证明自己气节。

由于自杀官员者众,至少有上千人名字都难以统计。

外国人不太理解这一种现象,任何一朝能够象明末这样忠死者多,崇祯皇帝不知道算是幸福还是算痛苦。

明末忠臣、清官、义士自杀殉国人数之多是令人惊讶的!

#####

对于明朝,基本是一个两极分化的态度,喜欢的非常喜欢,厌恶的非常厌恶。

喜欢的理由是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厌恶的理由是政治过于黑暗,民生过于凋敝,特务机构众多,言路闭塞。

喜欢明朝的人认为朱元璋朱棣父子都是武功卓越的千古一帝,朱元璋抗元成功,朱棣五征蒙古;厌恶明朝的人认为这对父子都是不折不扣的暴君,杀人不眨眼,视人命如草芥,殉葬制度是开历史倒车。

所以,说到底是人们看待历史的角度不同。对于很多没时间做深入了解的人来说,国土面积、战争胜负这些最直观的事情就是自己最爱关注的,明朝在战争层面确实挺招粉,虽然败仗也很多,但至少不给钱不给地,面子保住了,而这样的人是占多数的。

反观对于关注政治、文化、经济、民生等方面的人来说,明朝的号召力又是有限的,相对来说关注这些层面的人占少数,但一些知名人士恰恰着重关注这些,比如易中天、高晓松等人。

每个朝代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有贡献也有失误,客观看待就好了。

#####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粉身碎骨浑不怕,留的清白在人间。一个有气节的人当然会被人另眼相看,更何况一个有气节的国家。




#####

不请自来,我是不爱长篇大论的文史并蒂,谈谈我的看法。

在历史类爱好者中,“明粉”确实占据了半壁江山,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正如题主所言,明朝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政权。虽然我们一直强调56个民族一家亲,但不可否认有一部分还是有非常浓厚的汉人情节的,认为历史上只有汉人建立的王朝才是正统王朝,所以对汉朝有特殊的感情寄托。

第二,清王朝的表现太令人失望,衬托了明朝的强大。清朝虽然也曾盛极一时,但是晚晴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表现的太过于软弱可欺,以至于让称霸世界上千年的中华民族,造成了一百多年的屈辱的历史。直到现在,我们的口号依然是恢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对清王朝的恨,自然而言就转化为了对明朝的爱,毕竟明朝被公认是最有骨气的朝代之一。

第三,明朝的表现确实很符合大众的期许。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向来被后人所称颂,认为这很符合中华民族的风骨,而且这个朝代的皇帝,荒诞不羁的不在少数,但面对入侵认怂装孙子的还真没有,“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一直是明粉最为自豪的一点。

第四,明史题材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这点虽然放到最后来说,但可能影响却是最大的,前几年,那时明月出版的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可以说是现象级的,为明朝圈粉无数,直到现在仍然是历史类小说销售排行榜的常客;《万历十五年》更是成为了历史爱好者的必读书目,有人甚至建议将其列为中学生必读教材。影视剧这边,《大明风华》《大明王朝1566》《锦衣卫》《绣春刀》等等,都为明朝历史进入大众视野提供了帮助。

#####

这是个好问题,的确很多人内心是非常认可明朝的。从我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中国落后于世界,真正意义上是从清朝开始的。由此给中国带来了太多的苦难,太多的耻辱,内被满族欺压外被帝国主义吊打。而它的前任,明朝,则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用它的刚强,挺起了华夏族的脊梁,被人们所称赞。



第二,明朝,是真正意义上的汉族政权,而我国主体人口就是汉族,所以会有很自然的好感。



第三,明朝,是个非常有个性的朝代。不割地不和亲。北击蒙古,南打越南,东揍小日本,西拓西藏。帝王各有所长,也为后人所折服。没有文字狱,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平稳。

#####

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明朝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王朝气度,征服了很多人的心。

2、以明朝为题材的各种作品层出,如电视剧的《大明王朝1566》,网络历史连载小说《明朝那些事儿》等等,极大地拓展了明朝历史的知晓度。

3、明朝本身是个很有趣的朝代,出现了各种奇葩的皇帝,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


#####

明朝自朱元璋在1368年于应天府称帝开始(今南京)到明思宗朱由检在1644年结束,276年的大明王朝历十六帝,我们可以史籍看出大明王朝16位皇帝中只有3位活过了60岁,明太祖朱元璋71岁、明太宗朱棣65岁、明世宗朱厚熜60岁,但没有一位大明皇帝活过75岁,这是否与朱棣的一脉有遗传疾病就不敢肯定,扯到风水学也可能连朱元璋后代子孙的起名有关,金木水火土是不是与生辰八字相生相克了(我在扯淡,哈哈

而大明被追捧的原因不仅是汉人最后一个统治中央集权君主缺皇帝,特别是自永乐皇帝(明太宗)开始,历代明朝皇位都恪守一个思想: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所以硬气的得很,宁愿打掉失去土地也不愿意割地求和!

在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朱祁镇曾亲自率兵攻打瓦剌(活跃在今天蒙古和西伯利亚一带的草原部落),不料遭到瓦剌的圈套,大明几十万军队全军覆没,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俘虏。

瓦剌以为俘虏大明王朝的皇帝,像俘虏宋朝皇帝时向宋朝要地要物,不料遭到拒绝,明朝的官员和太所随即拥立了英宗的异母弟朱祁钰为皇位,打灭了瓦剌拿着英宗向大明要财要物,没过多久,瓦剌看得不到好处就把英宗放回去了!

明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皇权高度集中的君主制皇朝,从两个皇朝来看大多数皇帝都是庸而不昏。要说有节气明朝皇帝比清朝皇帝更有节气,最主要一点是大明王朝从建立到灭亡几乎没有后宫干政的事例!

大清皇帝节气上比大明皇帝稍逊多了,例如清朝康熙时期和入侵尼布林的沙俄交战,清朝获得了胜利,与沙俄签订了条约《尼布楚条约》,清朝作为胜利的一方应该是让对方有损失的,但是占领主动权的清朝却割让了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沙俄,可以说是非常耻辱的!后面清晚期的大家都清楚了就不说了!

所以说两者之间为什么明朝被人追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明朝从没打到有,建立天下,最后从有打到没丢失天下;清朝也是从没打到有,建立天下,而最让人难忘的是,清朝为了保住天下,却是割地求和保天下!

#####

大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经济上,明朝发达的商品经济孕育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农业与手工业产品的高度商品化在经济上带来了前代未曾出现或很少出现过的发达。同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同国际最高水平的接触,自此之后,中国的发展大多陷入量变而不质变的怪圈。

思想上,在度过了明初的思想控制后,后代帝皇的思想控制出现放松,加之基层管理能力与中央集权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脱节,对于基层的思想控制出现某种松动。上层建筑上,八股文(科举制)虽然牢牢控制着主流思想,但随着商人阶级的壮大,思想解放渐成潮流,在文艺上,题材广泛且无底线无节操的小说文化盛行便是表现之一。在思想领域,儒学僵死的躯壳出现新的生机,加以西学东渐的影响,反专制和评判传统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有进步意义。

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出现了多位在位时间长却疏于朝政的帝王,这是的政治斗争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传奇色彩!

#####

个人认为,明朝最主要在于它是在剃发易服之前能完整保留汉文化的最后一个时代,在此之后,清朝入关,留发不留头,华夏彻底变样,国民衣着打扮彻底变样,汉族的民族服饰从此不复存在,汉族引以为傲的汉衣冠民族特征消失了。

另外还有一点,明朝是中国历代最后一个仍然能在各方面处于世界顶端的强大王朝,在此之后,清朝逐步被开始大航海时代和工业革命的西方在各方面全方位超越,直至鸦片战争,国门洞开,签下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