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草:乡村童年

乡村童年

作者 | 河边草


看电影

小时候最让人激动的事莫过于看电影。那时只有区公所有个电影放映队,大致二十来天才到我们村里放一回。只要听说他们来,我一整天都处在兴奋之中。

上午,村上派人驾一辆驴(或牛)拉架子车到区公所电影队拉机器。放映机属精密设备,装在两只铁皮包角的大箱子里,加上音箱、荧幕、发电机、影片盒等刚好要装一车。看到车子一到村口,小伙伴们就会围过去,叽叽喳喳地跟在架子车的后面,一直跟到晚上将要放电影的乡政府院内或小学操场。卸车时,我们最想看的就是影片盒上的片名。第一时间知道是啥电影,那是一份荣耀,可以到处去宣传:今晚是老片子《智取威虎山》,今晚新电影《侦察兵》,打仗的。蛮得意的样子。

下午饭一过,天还没黑,人们就急火火地扛上长条凳往场子里赶,机器还没有架起来,看电影的人把凳子先摆了一坪。放映员吃过派饭开始安装机器,小伙伴们围一圈,个个脖子伸得老长,憨戳戳地,一副看看机器不看电影都很满足的神态。

正式开映之前,有时乡上或村上的干部结结巴巴会讲几分钟的话,不外当前形势呀、新修水利呀一类的话题,然后再先放一些标语、口号、漫画类的幻灯片,有时前面还放一部中央新闻纪录片厂的有关最高领导人重要活动纪录片,大餐前的开胃点心,大家也看得津津有味。

那个时候看电影常常有人在观看的边看边发议论,比如看《侦察兵》时,见国民党军搜查解放军侦查员,有人大声说“哈了哈了,快些藏好。”看《小兵张嘎》,鬼子追嗄子,有人就大声喊:“跑快,跑快。”于是便有人抗议,“没开腔,看就是了。”

记忆中看的次数最多的电影是《沙家浜》,至少有七八回。最不爱看的是“智斗”那一场,觉得咿呀咿呀老唱个没完,有点烦(现在没事我经常会把那一段放出来听,经典的东西真是很享受),最爱看的是最后几场,有穿军装的新四军出场,看他们怎么消灭坏蛋很过瘾。语文课本中有“智斗”的台词,老师分角色让我们朗读内容,有一位同学读郭建光的台词“那一天同志们把话拉,在一起议论你沙妈妈”时,根本不会读,开口变唱,惹得老师和同学哈哈大笑,笑完后老师说不要唱要读出来。“七嘴八舌不停口……”同学憋了半天最后还是在唱,电影看的次数多了他根本找不到朗读的感觉。

一卷片子放完要换片,灯一亮,所有的脑袋都转过来,雪白的灯光照在一张发黄发青的脸上,“狗娃子、丑娃子、平娃子……”的喊声叫成一片,家长们这时才开始关心从身边溜走的孩子在哪个位置。夏天看露天电影很享受,但冬天可是有点受罪。那时穿得都很单,几个小时下来一身冻得冰凉,看完离开时,脚都是木的,路都走不稳当,但大家的心是热火的。

河边草:乡村童年

电影队不到村里放电影时,我们得到集镇(区公所驻地)放电影的消息后也会跑下去看。从我所住的村子到集镇有八九公里的路,不算太远,下午饭一吃,看到有人下去我便偷偷地跟着跑了。去时倒没啥,回来却很恼火。自己没有手电筒照明,只能跟在别人后边借人家的光,年龄小、腿杆短,年长的前面快走,我几乎要小跑才能跟得上,一路磕磕绊绊的,有时前面的人再搞点恶作剧,那可真是让人又急又怕。回来后已是半夜,还要挨家人的训斥。

有时,到集镇赶集回来的人说下面有新电影放映,我们兴冲冲地跑下去,结果是白跑一趟,消息假的。第二天有人问昨天下去看的什么电影,回答说:“八路军哄鬼子。”

游泳

从小生长在河边的我,水对我有一种魔一样的吸引力,一到夏季整个心都在水里泡着。

“走,下河洗澡去。”这是我们的口头禅。那个时候下河戏水,不叫游泳,叫洗澡。游泳是个洋词,用在我们身上也不贴切,因为我们经常耍的地方基本是一些小水坑,主要在里面戏水,乱扑腾一气,然后再摸摸鱼捉捉螃蟹而已,能放开游的大潭深潭我们一般不敢去——大人们说好多的深潭淹死过人,有水鬼,小孩对那些地方都很忌惮。小水坑水不深,既能凫得起来,又不至于有太大的危险,可以玩得很嗨,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但玩水往往是有代价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偷偷下的河,有的家里有事在等着我们去干,大人上下找不到人急得团团转,有的正在放牛放羊,人在水里玩啥都忘了,牛羊跑到地里吃庄稼惹出了祸,状都被人告到了家长那里,看到我们这些在水里泡得脸青嘴乌的捣蛋鬼,气头上的大人用竹条子抽一顿我们是难免的。我的父母管平时我们兄弟最严,特别是父亲,人称他“铁匠”,根本不允许我下河洗澡,但父母管教孩子有时往往是反的,越是管的严,我越是爱偷着下河,一起的小伙伴我是最会游的,这点父母根本想不到。

我上学的小学离河不远,操场旁的一个小石山背后就是河。上学期间,学校更是严禁学生下河洗澡,谁违反让老师知道后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有一次中午上课前,我和一位同学到河边玩,突然发现石山背后的小水坑里,班上的两个男生正在那里偷着洗澡,那地方相对隐蔽不容易发现,他们玩的起劲也没有注意到我们。我俩一商量,迅速冲到岸边,抱着他们的衣裤跑向学校交给老师。不一会儿,上课铃声响了,只见他俩双手捂住下体,哭得汪汪汪地从小路上到学校来了。老师见状也是哭笑不得,赶紧让他们把衣裤穿好,之后让他们写了一份检讨了事。

上初中时,我的班主任老师是一个比较古板的人,文体上不和我们互动,几次课外活动我们要求他带我们下河游泳他都没理睬。有一天,他突然答应带我们去,我们简直高兴坏了,兴冲冲地跟着他到了河里的水潭边。中午阳光正好,河水清澈透明,能看见小鱼儿在水里游,水边麻柳树下沙子白花花一片,多么美妙的浴场啊。班主任老师爬到河边的一个大青石上,双手抱着膝盖看着我们。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全班十五个到场的男生,只有一个下了水在潭里游得孤独且得意,剩余包括我在内的十四同学都坐在岸边没有动。原因很简单,我们那时都没有穿裤头。

那一刻,我们的内心真是很糟糕,说不上该怎么形容。羡慕?一条我们平时看不见的花裤衩,一下将我们与这位同学无形地拉开了距离。自怜?都上初中了,我们的父母怎么都没有想到给我缝一天裤衩呢?可恼?班主任已经知道我们没有穿裤头,当着他的面不好意思脱裤子,为什么不离开,或者稍稍避一下,这样我们也可以像以往一样无所顾忌再率性而为一回呢。事后,我们分析,班主任老师发现当时的情况后已是故意的了:你们不是闹着要去游泳吗?好,我带你们去了,你们没有裤头下不了水不怪我。下去的多了不安全,出了事自己负不起责任,有一个下去刚刚好。

水磨

很多年前,乡下的水磨非常重要的设施,每隔三五公里必定有一座,那东西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

水磨的样式有两种:立轮和平轮。我家的上下不远各有一个,但我们需要加工粮食时一般都到下边去,因为伯伯家离磨坊只有百十米,加工的时候需按先后顺序排队,我们在伯伯家等着方便。

伯伯家门口的水磨是个平轮磨,和立轮磨相比这种磨需要的水量大,但效率也相对高。河沿边上一座简易的木架子房下面有一个大的空间,一个大轮盘就平躺在那里,轮盘上有叶片,中间有一直立的木轴与房子里面的石磨盘连接。水是从上游河道通过堰渠引到磨坊前的两个闸口,右边的闸口处有一个斜长的木槽直对着轮盘上的叶片,左边的一个闸口下面是空的,不用时从那里把水放掉。启动石磨时,将左边放水口的闸口关闭,再将右边木槽上的闸板抽出,水便顺着木槽急速冲下,轮盘转动,上面的石磨盘就带动起来。完毕后,将左边的闸口开启,右边的闸口用木板封住,水就流到河里去了。

母亲有其他的劳动,父亲根本不干任何家务,到磨坊加工粮食基本上都是婆婆的活。婆婆是一双小脚,过河背东西母亲不放心,帮助并陪伴只能是我们兄弟姊妹。遇到周末的白天,我还是很乐意跟婆婆去磨坊的。一来可以趁机溜到到河里摸鱼耍水,二来伯伯家条件好又特别爱我们,可以在那里蹭到好吃好喝的。但陪婆婆到磨坊,白天去的时候很少,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晚上。因为白天婆婆也要照管一家七八口的饭食,还喂有猪、鸡,根本就没有时间,磨坊的事只能是晚上去干。

河边草:乡村童年

晚上的磨坊,一盏马凳挂在木柱上,灯光昏黄昏黄的,婆婆的脸也昏黄昏黄的,屋内孤寂清冷,年少的我在这样的场景中是很难找到乐趣的。为了打发寂寞,我只能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扭动一下绳索调节磨盘转动的速度,比如给磨盘的上面添加玉米。婆婆的事情是筛玉米珍子和箩面,那是技术活我干不来的。箩面的装置很有意思,一个像棺材一样的长方形箱子,中间横着两根竹棍作支撑,比箱子短一些的箩儿就架在竹棍上,磨下的玉米需要箩时,把它撮到箩里,然后抓住箩的把手来回推动,箩的两端在箱子的两端撞击,咣当咣当地响,震动中细的面粉就箩到箱底了。那个活我觉得好玩有时也去弄,但也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弄几下嫌胳膊困便不干了。

一袋玉米加工下来,祖孙二人一般得在磨坊待两三个小时,前期我还弄这弄那的,后期已经是昏昏欲睡了。这期间祖孙二人也没有什么话题交流,绝大多数的感觉器官功能都在下降,肚子已经空了,嘴皮发干,思维飞不远,猫头鹰、竹林、月亮这些东西到不了脑子里,只盼着这段时间赶快过去;眼神也有些呆滞,几平方的磨坊里几样简单的设施跟没有一样,外面黑乎乎的,一想到曾有小孩滚到水槽里面溺亡的事,连出去小解都不敢。唯一能起作用的只有耳朵,对脚下水流冲在轮盘叶片上的哗啦哗啦声,吊拉磨盘的绳索与木架摩擦发出吱咛吱咛的声,以及中间时不时地箩面所发出的咣当咣当声有一些感知,但这样的声音丝毫不能让我产生任何的联想。婆婆从她的少女时代开始就已习惯这些声音,在磨坊的时间和次数已无法计算,磨坊对她来讲就是日子的一部分,那些声音没准还和音乐和小曲一样美妙哩。可对我来讲,这种声音简直就是一种折磨,一种深深的寂寞。

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如今农村很难到水磨。能见到的已是一种风景,早已与日子没有了关系。但从日子到风景,中间相差的远不是一步。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END—


【本文作者】河边草,本名翟备军,有散文及诗歌作品发表。2020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白河黑河》,2021年出版长篇小说《狼娃子》。现居陕西略阳县。

摘选自:读书村,版权属作者所有。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