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最大黄教寺庙 清朝皇帝行宫 许愿很灵号称“汉地布达拉宫”
山西忻州五台山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自古以来就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规模宏大的寺庙群落而著称。 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兼具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佛教寺庙。 五台山上清寺与黄寺相邻,共同发展,在佛教四大名山中独树一帜。 据统计,五台山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菩萨峰就是其中之一。
位于五台山太怀镇灵九峰菩萨顶,占地45亩。 整个寺庙依山而建。 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宫殿建筑430余座,布局严谨、金碧辉煌。 历经数百年风雨,色泽依旧如新,精神不逊于皇宫。
“菩萨丁”是满语,意为“菩萨住处”。 据记载,定菩萨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年),初名大文殊寺。 唐贞观五年(631年),法云和尚请著名塑工安生雕刻文殊菩萨像。 一夜,文殊菩萨现身于寺内,故寺更名为“真容园”。
明永乐初年,明祖朱棣重修真容大院,改名为大文殊寺。 清朝时,因满族信奉藏传佛教,皇帝在西藏敬拜太远,康熙帝将大文殊寺由青寺改为黄寺,并斥巨资重建寺院根据藏传佛教和皇室规定。 ,并赐名“菩萨顶”。
清代皇帝和蒙古王公诸侯向五台山进贡,一般都住在菩萨顶。 据记载,康熙皇帝曾五次访台,乾隆皇帝曾六次访台。 “五台圣地”石碑坊,皆为康熙皇帝所著。
值得一提的是,《灵峰圣地》中的“峰”字下少了一条线。 相传,康熙皇帝来到五台山寻找生父顺治。 他遇到一个和尚,问他的名字。 和尚没有说话,只是在地上写了个“八”和一个“乂”就飘走了。 康熙走了很远,才知道“八”和“义”合起来就是“父”字。 父子错过了再次相见的机会,非常失望的康熙在写《灵风盛景》时故意省略了一行,意为“人生有遗憾,难以完成”。
从菩萨顶的山门前仰望,陡峭的108级石阶通向康熙皇帝题写的“灵峰圣景”木牌坊,也通向真正的寺庙。 据说108级台阶暗指山西108个县。 还有一种说法,把108个石阶比作人生的108种烦恼。 登上直通净土佛土的云梯,不停歇,不回头,就像是抛开了许多烦恼。
据统计,寺内共有明清碑刻八处。 其中,御碑阁收藏的两块汉白玉四面蛟龙御碑高4.62米,宽1.31米,厚1.31米。 碑身四面镌刻汉、满、蒙、藏四个大字。 一首七字诗。 全诗字体圆润流畅,结构丰满雄浑,堪称珍贵的艺术瑰宝。
立于大雄宝殿前的三通石碑分别由康熙、乾隆、嘉庆题写。 有趣的是,嘉庆帝碑额上还有湿脚印,原因至今未明。 据民间传说,这是因为嘉庆皇帝立的碑在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面前。 文殊菩萨认为这是不敬,便踏上石碑惩罚他的不孝行。
菩萨峰也是山西人祈福的圣地。 据说行善积德的人,能得到庙里供奉的黄财神爷的保护,免于贫穷和经济窘迫。 若能发无上菩提心,发愿救度一切众生,福报更无量。 交通信息:到达台怀镇后,步行即可。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