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们在意义上的区别是什么?(道德经中的道与德)

个人认为,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侧重于世界观,在于动中生静,阐述宇宙万物由来,本源的问题,根的问题。简言之,万物皆由一而来,一生万物,至于一为何物,大者可以为混沌,小者可以为微尘。你能见到的源头就是一,专家,教授见到的是他的一。一者,一生万物,万物归一,有日月星,有天地人。细如尘埃,广至无垠。老子所意,道在于心,随心所欲,一为何,二为何,三为何,千年万解,万变不离其宗,万物有源,源起于道,道始于一。

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侧重于方法论,侧重于事物运行变化之理。其实换作现代语言,就是简单的辨证方法。如下想就对了,事物产生,总有正反两面,正反两面相互作用,增加变化,可以产生四种变化,四种变化再次以正反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八种变化,然后,然后有六十四卦,三百多爻,爻变再生,变化无穷。

所以道士要羽代而登仙,主修道德经,究宇宙之源,顺乎自然以求长生,与和尚不同,道士为求长生而舍世情,隐乎深山,独守穷庐,甘之如饴,和尚为度苍生而起广厦,沿街托钵以为范,坐地纳金以肥寺,各取所需而已。

至于易经,善变而通世情,多象以合人意,于街头替人寻物,一观前程则作用明显。当然用之一道,变化万千,易经还可用于计算机理论,仔细一想,易经变化是不是有点像二进制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凡以经言之,则皆千古至理,能管窥一豹已不易。戏言一答,各有所见,贻笑于方家勿怪。

谢。

#####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揭示了老子哲学中的宇宙生成论,也就是道如何创生出宇宙万物的。具体解释如下:

道生一

道生一也就是无中生有的过程,正如《道德经》第四十章所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被老子称之为“无”。这个“无”不是虚无、空无,而是指道无形无相,不可捉摸。

道虽然不可捉摸,没有形状,但其中确实真真切切的存在着某些事物。这就是《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说的: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是“无”,但是其中有象、有物、有精,其实就是物质性的混沌之气。混沌之气有形有质,混然同一,所以是“有”,又是“一”。无形无状的道中有了混沌之气,这就是老子说说的“道生一”。

一生二

道中生成了混沌之气,这是一种混然同一的物质。而物质有种种具体的、两两相反的属性,比如动与静、明与暗、高与低、热与冷等等……

我们的先人们将这些相反的属性总结为阴与阳,比如动是阳,静是阴;明是阳,暗是阴;高是阳,低是阴;热是阳,冷是阴……所以,混沌之气中存在着阴与阳两种相互对立属性,也可以认为,混然同一的混沌之气生成了阴气与阳气这两种相反的气。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一生二”。

二生三

阴气与阳气不仅相互对立,还会相互激荡、相互作用、相互混合,就生成了第三种气,才会有万物的产生,而这第三种气就是——“和气”。和气就是阴气与阳气的和谐,也是两种矛盾性质的对立统一。阳气与阴气是二,再加上和气便是三,这就是“二生三”。

三生万物

现在道生成了混沌之气,混沌之气之中产生了阳气与阴气,阴阳调和又形成了和气,阴、阳、和这三者便能生成万事万物了。

可以用绘画来打个比方。用黑笔在白纸上画画,这幅画就包含着黑与白两种颜色。如果黑色与白色是孤立的,那么只能画出简笔画。但是如果让黑色与白色混合为灰色,而且黑色与白色的含量不同,灰的程度也不一样。这就成了素描,画面一下子就变得丰富多彩了。所以画家可以用黑、白、灰三种颜色来描摹任何事物。

“三生万物”的道理也是这样:黑象征着阴气,白象征着阳气,灰象征着和气,这三者生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

任何一种事物都是阴阳调和的产物,所以其中既蕴含着阳,又蕴含着阴,而且阴与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如果阴与阳只剩下对立,那么这一事物必然面临着解体消亡的结局。

而中华民族的另一本奇书《周易》中也有一段类似的文字。《易传·系辞上》中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其实从后两句可以看出,这一段话本来是用来占卜定吉凶的,即如何使用蓍草来得到一个卦象,并用卦象来判断吉凶,建立事业。不过后来的思想家们给这段话赋予了哲学内涵,认为它描述了八卦所象征的宇宙万物的创生过程。而且历代学者都认为,这一过程与《道德经》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一致的。

易有太极

易就是易道,就像老子说的道,也就是无。而太极则是有,是混沌未分的一气。所以“易有太极”=“道生一”。

是生两仪

两仪便是阴阳,在《易经》之中便是阴爻与阳爻,《黄帝四经》说:“判而为两,分为阴阳”也是同样的意思。所以“是生两仪”=“一生二”。

两仪生四象

阴爻与阳爻结合,产生了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个爻象,也就是四象。而四象就是《道德经》中说的“三”:老阳是两个阳爻,等于阳气;老阴是两个阴爻,等于阴气;少阳、少阴都是阴爻与阳爻结合,等于和气。四象合起来正是三种气。所以“两仪生四象”=“二生三”。

四象生八卦

四象再分别于阴爻、阳爻结合,就生成了八卦。而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象征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其实也就象征着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比如:

所以“四象生八卦”=“三生万物”。

可见,《周易》中宇宙生成的过程,可以《道德经》中的宇宙生成论完美对应,而这时我国古人的智慧结晶。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

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经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两者都是对事物高度的概括,都是立足于事物或现象总体的规律。他们有相互融合的部分,但是描述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两者并不冲突和矛盾反而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从生命形态的层面来总结宇宙自然界一切生物、微生物、及非生命体的形成规律。它适用于各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渐次理解。道着眼于天地人的密切关系,思索生命的来源与归宿,天地虽大但是可以用心去感悟。道是通道,道路,道理,引申轨迹,规律,这一切都可以用意识去认识去辨别,所以道在人心,心即是道,万物都在遵循规律体现规律表达规律,所以万物无一非道。从宇宙生成模式来看,在无史以前宇宙是混沌的无形的,但是随着能量的聚集扩张与爆发被分成两个部分,轻着上浮,浊着下沉。上浮着成为天,下沉着成为地。天上的太阳提供了热能与光源,地球提供了土地与水,经过无数的岁月,地球上有了原始的生物生命,经过蔓延发展生命形态越来越丰富,其中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从中脱颖而出。道是存在,无与有都是道所包容的,道是能量,宇宙作为空间载体也是道的基础,道生一就是能量的存在形成宇宙的前身,一是混沌一团。一生二是混沌的宇宙体逐渐分化,形成两个上下体分别是天和地。二生三,这里三是生命的原始形态或初级形态,可以把微生物看作三,它是一种过渡或转化阶段,吸收水分阳光合成单元能量给更高级的生命出现提供基础或营养。三生万物,就是这些基础的单元能量或微生物体促成了多元化的生物,形成丰富完整的生物链。这种高度概括的规律一样适用于各种事物的起源发展变化趋势。这是道法自然的思想。

  易经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讲述的主要是空间法则。无极是一种意识不明的状态,太极是一个不知大小或可大可小的圈。两仪是意识的初步判断,简单的划分确定两方范围。四象,是太极点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空间。八卦是空间的进一步具体划分定位,是四维四正八个方位。在易经思维里面每个卦位都有不同的五行性质和能量,也能代表不同的物质属性。

  一个真正的易经高手对于阴阳八卦的理解是深刻的,在运用上是灵活的,这样才能把易经的功能发挥到活灵活现细致入微,这才是修为与实战功夫的体现。

  笔者从事易学和风水研究与应用二十多年,对手机号码数字能量学有很多的体会,欢迎读者们关注。




#####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道德经》和《易经》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其实大多数经典读物都存在相通的地方,这个道理很简单。一般来说,圣人经典都是在探究一件东西:本质,或者是在研究由本质而延伸的细分领域,假如不是探究本质,那就不能称其为“经典”。

如果你们认同無月的观点,那么我们继续往下摸索。

既然是本质,那本质就只能有一个,本质一定是唯一的,如果冒出两个本质,那肯定有问题。所以,圣人经典总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因为他们其实都是在讲一件东西,只是讲法不同。我相信看过很多书的朋友大多会有这种体会,古人读了很多书之后,便不再看书,我想也是这个意思。

虽然《道德经》和《易经》有很多相通之处,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间的区别,倒不需要去过度解读,反而可以简单理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在过去的文章里讲过老子的这个“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写的#爱“得一以宁”:用《道德经》的智慧来看待老子的爱情观#这篇文字。“一”就是道,“二”就是由“一”生长变化而来的物,“三”泛指许多的意思,即从“二”生长变化而来,一层接着一层,不再赘述的意思,古人讲话精炼,说到三,就结束了,三就代表很多。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连起来翻译意思就是由道这个唯一,生长演变为两个事物,以此延续,循环往复,化生出万物。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如果一定要去说他指向意义的话,那也是和老子的“道生一”一个意思,但無月在这里说可以简单理解,是因为这句话更多的是在阐述“卦”的推演过程。因为《易经》这本书有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它有卦象,每个卦分为六个爻。“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就是爻到卦的一个推演过程,属于《易经》的基础知识,我记得已故的曾仕强教授讲过这四个概念的演化过程,比较通俗易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来看下,看过就明白了。

以上就是無月的看法了,有不足之处,还望朋友们指正,在此虚心求教。

原创作品,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

《道德经》和《易经》虽然都是用阴阳理论分析天地万物的演变规律,但《道德经》的这段话是讲述一个主体(如一颗树)自身“变易”的阴阳演变规律,而《易经》的这段话更多的是讲述两个主体(如两个人)“交易”的阴阳演变规律。

从阴阳理论讲,我们不仅要分析一个事物(或人)自身“变易”的阴阳演变规律,而且还要分析两个事物(或人)相互“交易”的阴阳演变规律。我们可以借用量子力学的基态、叠加态和纠缠态的概念,对比分析《道德经》和《易经》中万物阴阳演变规律。像一个量子一样,一种事物(或人)不仅有阴与阳两个基态,还有阴与阳叠加的阴阳态(叠加态)。当两个事物(或人)进行“交易”时,也就是像两个量子一样的,形成一种所谓的纠缠态。

《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一个事物(或人)自身“变易”的阴阳演变过程和模型。我们可以借用一颗树的阴阳演变与生长过程,进一步分析其内涵:“道生一”,即道生万物之一,如道生一棵树。而这棵树上部的叶代表阳,下部的根代表阴,则树木本身就是阴与阳,也就“一生二”。可是树既不是阴,也不是阳,而是由阴阳叠加的第三态,即阴阳态,也就是“二生三”。包括树木在内的万物都是由阴态、阳态和阴阳态共同产生,即“三生万物”。树木要生长,就必须阴阳平衡,否则不能生长甚至死亡,也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而这种生长过程又是通过阴(气)阳(气)相生相克实现的,最后达到了“冲气以为和”的和谐状态。总之,道是一,阴与阳是构成“三”两个基态,“三”就是一种阴与阳的叠加态,阴阳叠加态即“三”生万物。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一”、“二”、“三”和“万”的内涵,演绎了一个事物(或人)自身“变易”的阴阳演变过程。

《易经》中也有与《道德经》相同的,描述一个事物(或人)“变易”的阴阳模型。易经中“太极生两仪”,“太极”也就是《道德经》的“道”或“一”,《易经》中“两仪”也就是《道德经》的“二”,即阴与阳两个基态。这些“一”与“二”在《道德经》和《易经》是很好理解,也是两者共同的基础。《易经》中也有“三”,但它有“八”个形态,即所谓的“八”卦,视乎与《道德经》不同。但是如果我们用阴阳叠加态的概念分析这“八”个卦,就会发现,它们实际上是由一个阴态、一个阳态和一个阴阳态构成,只不过这个阴阳态有六种不同强度的阴阳组合。因此,《易经》的“一”、“二”、“三”与《道德经》中的“一”、“二”、“三”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描述一个事物(或人)“变易”的阴阳过程和模型。

与《道德经》不同,《易经》中不仅讲述一个事物(或个人)“变易”的故事,还要讲述两个事物(如两个人)“交易”的故事。《易经》中“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及八八六十四卦,则给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交易”模型。如果假设两个事物(或人)只有阴与阳两个基态时,当它们像量子一样纠缠时,它们的交易模型就是“四象”,即所谓的“两仪生四象”,也就是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当两个事物(或人)有阴态、阳态和阴阳态三个状态时,它们根据阴阳强度和排列不同,自身先形成八种不同状态,也就是包括6个叠加态的八卦。当他们像量子一样纠缠时,它们的交易模型就是两个8种“卦”的各种组合,最后形成了64卦象。因此,《易经》中根据不同的阴阳观点,分别给出了“4象”和“64卦象”两种不同的阴阳交易模型,也表达了各种不同的纠缠态。

显然,按照量子力学的理论,两种对立事物的叠加态或纠缠态,具有无限多种组合模型。几千年前的《易经》不仅给出了自身“变易”的八种叠加态,而且还给出了“四象”或“64卦象”两种基本交易模型的纠缠态,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现在的《易经》研究者和爱好者更多关注《易经》中“变易”的思想和模型,却忽略《易经》中“交易”的思想和模型。而后者则是理解易经中“易”的精髓的钥匙,也是理解与“道德经”中“道”的区别的关键。

#####

《道德经》不仅仅是道家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各学派和文化思想都有着极重要的影响和启发意义。其实,我们都知道,道家讲究一个世界本源的问题,就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以下都以四十二章代替整句话),这本身就是对世间万物本源的探究,除此之外还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也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句段。

有人惊讶《道德经》四十二章和《易经》中的一段系辞极其相似,那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实这两者在最初的本质上是有着极大的差别的,意义更是完全不同。

正如我之前所说《道德经》四十二章是对世界本源的探究。道家对于“本源”又是如何而来没有具体的描述,而且只说变化的形式,却很少谈到真正的促发原因,有人说这是道家的不成熟之处,我倒不这么认为,因为毕竟时至今日也没有人对这个世界的本源做出让人信服的解释。早在几千年的道家就已经有这种哲学的、抽象的概念,这是非常伟大的事情。

在《道德经》中,世界就是自然——道——一——二——三而来,这里的一二三当然不是单纯的数字,关于这三个阶段的解读就更是多如牛毛了。有人说一是太极,二是阴阳,三是阴阳交汇后的天地人(三才),这就是世界发展、促生万物的一个阶段,这种说法我个人是比较赞同的。其实关于所谓的一二三的真实含义,不得不承认,早就失去了传承,已经没有人知道它们最初的意义,后来的一切解读都只是后人的猜测而已。所以,我也没觉得有什么对错,大概都有道理吧。

反观《易经》的“太极生两仪”,讲真的,这个确实是被过度解读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各位会占卜的大师们,有没有觉得这段话像是一个口诀呢?没错,这明明就是《系辞》记载的蓍草占卜,也就是鼎鼎大名的“大衍法”(请自行搜索卜筮方法,在这里不做分享了)。当然了,易学家们还是给这种占卜方法赋予了宇宙意义,太极是阴阳不分之前,两仪为阴阳,四象对应春夏秋冬四时(少阴,太阴,少阳,太阳),至于八卦那就是八个卦了……可是无论如何也是改变不了它的本质的。

所以,一个是对宇宙本源的探究,一个是占卜的方法,这两者本身的意义本来就不相同。

当然,《易经》的这种占卜方法和《道德经》的万物本源是有联系的,这期间的联系应该离不开一代代的易学家、道家人士,以及其他学派的学者们的丰富、发展。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历史过程,《易经》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夏朝,虽然《道德经》的年代和真实的创作者已经无从考究,但是肯定的一点是,最晚也是到战国时期,可想而知,这两本著作,是经历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历史,然后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所以,有很多看不懂、流失、断层,也是应该的。

#####

看到这个问题,瞬间来了兴趣,斗胆回答一下,如果不正确,还望海涵,权当看个乐子吧。

说实话《道德经》和《易经》我都没仔细研究过,只看翻看过室友的一点,说来惭愧!

我无法从书中的层面来讲解这些高深的问题,只能从所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两句来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

我大学是学工科的,在有一门研究信号传输的课程里讲到过0和1。

就是这两个数字,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不同的讯息。不夸张的讲,只要是编码的形式科学规范,我们可以用0和1编出这个宇宙所有的东西,通过01代码的形式。

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如何从0和1发展到更多更复杂的讯息,然后衍生到世间万物!

而他们研究的是如何从世间万物的规律里去倒推出那两个所谓的0和1,获得了世间万物的普遍规律!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瞎蒙~您看了权当看了个乐子吧。

说的不对,也请您别喷我,谢谢啦!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了。

希望大家好好生活,好好爱人~

#####

本人愚见。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要用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去分析。首先分析下老子是在什么场合下,写出来的这篇所谓的道德经。是老子出函谷关时,官员们向他讨教为官之道,怎么去做才能作为一个好的父母官,老子是在官员们的请教下写出来的。那么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对做好一个父母官来说有什么用途?如果什么用途都没有。那老子岂不是在耍弄请教的官员们吗。所以我说所谓的道德经的注解是错误的注解变成了道德经。我认为老子写的这篇应该是为官之道的警世名言。我认为道生一的注解应该是保护好,道路畅通是第一。一生二的注解是有了道路还要多造车辆是第二,二生三是有了道路车辆交通畅通才能满足人民生产生活所需要是第三,三生万物是人民还能创造生产出万物财富。只有这种解释,才能和为官之道联系得上。如果老子是开创了道教学派。那我这种解释法是完全错误的。可是老子,他并没有开创道教学派。函谷关的官员们也没去修道。这就是我用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分析,得出的结论。

#####

一个是象,一个是数。易学讲象,道学讲数。易为象学,研究象与象之间的关系。道为数学,研究宇宙万物变化之规律。当然,象数是不可分的,象必有数,数必有象。易学与道学,阐述的出发点不同罢了。

下面我先用一张(三生万物原理图)进行说明,请看最后的附图。

象是事物抽象的形,数是事物成形变化的原理。形象相对静态,而数是动态的。

因此,易学的象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摩相荡而成六十四卦,以此描述万事万物相互之间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八卦象万物,六十四卦研究万物相互之间形成的关系。易经没有直接谈数,但揲蓍法分析了数的原理,而系辞中则明确提出了“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这个论点,其实与道学“三生万物”的描述是异曲同工的。

道学讲数的变化原理。名即为道,道又为名之先,而名又有“无名”“有名”之称,同出而异名,道还常“无名”。这个比较拗口,有机会再专门论述。总之,“无名”则称道,“有名”则称一,故道生一。一生二就是阴阳。二生三,就是二中的阳又分为阴阳。那有人问:二中的阴怎么不分阴阳?因为它还是“无名”的道的状态,只有生成一的状态,才能分化阴阳,所以这个阶段处于三的阶段。三之后生成五,五之后生成八,为什么《道德经》里只写到三生万物呢?其实到五就代表万物了。大家好好理解,就可以推断出往后的数都是按三生五变化的。这里面体现了一个阳先阴后的关系,大家试想,运动是要有个力的,这个力就是阳,有了阳动才能阴随。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孔子为什么说“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的道理了吧。

这样,西方研究的“斐波那契” 神奇数列,是不是与《道德经》阐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谋而合了呢?

如此,我们终于弄明白,《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描述的是静态的“象”,而《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描述的是动态的“数”。所以,我们要把《道德经》和《易经》参互着来研究,才能真正理解“象数学”。




#####

《道德经》是老子论述行为修养的人文科学,而《易经》则是演绎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两者表面上好象风、马、牛不相干,但是这个问题中的两种观点,实质上都是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万法归宗,只是不同语言表述而已。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海拔第一高峰,高度8844.43米,巍峨雄壮,气势磅礴、云雾弥漫、冰雪肆虐,各国的登山队员,千难万险,勇攀绝顶,享受那种“会当临绝顶,一临览众小山”“我登绝顶我为峰”的成功,攀登珠穆的路径有两条,分别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的定日县境内的北坡(道),尼泊尔联邦共和国昆布境内的南坡(道),如果在南坡和北坡各有一支登山队,目标一致、终点相同,但是他们攀登过程的高度、难度、速度等等信息互相不一而知,如果此时你站在珠峰的峰顶,俯视南坡、北坡,则两队情况就会一目了然。



此条悟空问答是《易经》《道德经》两个精典文化中的核心,想进行区别他们的得失、优劣,我们必须站在更高位置,才能得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一丝不苟、科学精密的标准答案。

一、《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的本意是应用“道”的方法讲述认识事物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 :

1、道:事物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或者轨迹,老子在《道德经》中翻来复去、絮絮叨叨、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反复强调的就是人们应该尊重客观世界规律,主张走在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金光大道。

2、生一:认识事物的开始,或者说初步、局部信息。

3、一生二:通过事物的初步、局部信息而衍生、发现事物的第二部分信息。

4、二生三:通过这种生生不息、星火燎原的方法式得到事物更多的信息。

5、三生:这个“三”不同于“二生三”的“三”,不是实数,是指多数直到无数。

6、万物:宇宙时空内的一切事物。

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识事物的方法:我们从事物的一个信息、二个信息、三个信息直到事物的全部信息,用这个方法和步骤,就可以认识宇宙世界中的的一切事物。



二、《易经》:”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括号内“八卦生万物”是我的补充,否则,此句无解或者说可以信口开河得出无数答案。

这句话的本意是认识事物从无极到整体的过程:

1、无极:无影无踪,一片空白,对事物没有丝毫的认识。

2、太极:混沌模糊,隐隐约约,对事物只有大概的影响。

3、两仪:

我们分析、确定“仪”字的准确含义,二仪含义就会迎刃而解:

A、人的外表或者举动;

B、按程序进行的礼节、礼物;

C、法治、准则;

D、测量用的仪器、标杆,仪,度也-《说文解字》;上者,下者仪也-《荀子》;



悟空问答的核心是如何认识事物,仪字的含义定性为测量用的的仪器、标杆、标准、尺度。

两仪即两仪相加,得出事物的高低、阴阳、上下、左右、黑白、前后、天地、强弱、动静等等信息,在相反相成、相互比对、互相矛盾、互相统一的过程中,认识事物的一部分信息。

4、四象:两个两仪就是四象,此处指事物的第二部分的信息。

5、八卦:两个四象就是八卦,此处指事物的四个方面的信息。

当然,八卦不是简单的数字累加,而是多个直到无数的信息之和。

6、万物:宇宙时空中的一切事物。

7、(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括号里面内容是我按照《周易》中传中的原文来填补完善,如果没有八卦生万物,此句可以说是无解:

认识事物的方法:就是从无影无踪——混沌模糊——事物的一部分——事物的两个部分事物的三部分——直到事物的整体,用这个方法可以认识宇宙世界中的一切事物。

综上所述,两个观点一模一样,毫发不爽,至简至易、科学精密,阐述了研究、认识事物从局部到整体过程的方法论,大家清楚地发现:老子的《道德经》中的观点是从《易经》的观点中衍化、搬运而来的,当然,老子将朴素唯物、形而上学的《易经》发展光大为物质决定意识的《道德经》,两者并驾齐驱、功同日月,千年不朽,万古流芳!

从今日开始,我将连续用科学的观点解释《易经》《中医》《佛学》《道德经》,希望大家关注、点评,阅读更多贵龙独创的文章。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