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图片)

薛宝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且不想说她是封建淑女温柔端庄,也不说她虚伪冷漠理性无情,只说说她的野心和自私利己。

《红楼梦》里的少女都是早慧类型的,但是薛宝钗她不仅早慧而且早熟。因为父亲早亡,哥哥不争气,母亲庸懦,家业衰败,她不得不过早的放弃当一个小女孩的乐趣,成长为薛家实际上真正的当家人。

没错,薛家的事情就是宝钗说了算的。书中多处描写很多次薛姨妈和薛蟠遇到事情之后都要宝钗拿主意,颇有对她言听计从的架势。

宝钗不仅知道自家当铺,认识当票,还对参行的造假流程了若指掌,懂得辨别真假人参,她也知道薛家“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带头省俭;不仅操心薛宝琴的婚事,薛蝌的婚事,还要操心伙计们的人情关系,连请伙计们吃饭这种小事都要她吩咐薛蟠做。

这根本不是一个正常的闺中少女该管的事情,这些细节都在告诉读者,薛宝钗是薛家的实际上的第四代当家姑奶奶。只是她是个女孩子,不方便出门去打理生意,只能在家里筹划操持而已。

过早的当家理事,让本就聪明早慧的薛宝钗迅速成长起来,她思想十分的成熟理性,从一开始就和宝黛湘云三春等人不是在一条水平线上的,起码也得是和李纨凤姐齐平,甚至可以与王夫人、贾政这些家长们有共同感受,因为他们的工作内容和肩负的责任担当是一样的。

宝钗自己各项条件都很出色,尽管家业衰落消耗,但是她依然对自己非常有自信,对生活的态度很积极热情。这一点从她的柳絮词中可以看出来:

宝钗笑道:“终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

宝钗的志向在这一首柳絮词中表达的淋漓尽致,她是一个不认命的人,就算身如飘絮,也不甘心困顿尘埃,她依然想借着东风之力,实现自己的青云之志。

要说野心这个东西呢,并不是个坏东西。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中没有野心的人是注定要随波逐流被别人安排的,《红楼梦》中悲剧的少男少女们基本都是这个类型。但是宝钗她明显不想被安排,她想要利用所有资源东风,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其实还挺励志的。

至于宝钗是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就见仁见智了。一般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这么几个特征:双商很高,善于表演,善于机变,世俗老道,说得多做得少,会拉拢人,从来不吃亏,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损人利己。

根据《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各方面表现,她的所作所为,基本上都符合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特征。

但是,她也做过一些与利益无关的实事,比如开诗社时热情的帮大家想名字,敲定开社时间,后来又热心的帮惜春张罗筹备那些画画的物料等等。

还有她能拿出自己的两身衣服给丫鬟金钏做寿衣,就为了顺着讨好姨妈王夫人的奇葩要求,这其实对于一个少女来说真的挺不容易的,甚至还让人感觉有点寄人篱下的卑微和辛酸。

王夫人虽然厌恶林黛玉,但是碍于贾母的面子,并不敢明着欺负黛玉,可是宝钗并没有人护着她。她哥哥葬送了她选秀的前程,她的母亲一心想把她“卖给”贾府做依靠,扶持薛家和薛蟠。

总有很多十分喜欢宝钗的读者不愿意承认宝钗的野心和利己,但是宝钗是个具有成熟思想的成年人,她不但要管薛家的烂摊子,还要操心哥哥和母亲,以及打点贾府上下的各方面人际关系。

对于傻白甜圣母来说,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红楼梦》里面没有任何金手指。

最后说一下,利己并不是坏事,而是人的本性,只有损人利己才是缺德。《红楼梦》里就没有一个专门利人,从不利己的角色,就算是贾宝玉也有发脾气打骂丫鬟的时候,李纨和儿子贾兰的人生态度就是“你们如何都行,但与我们无关”;探春就算给迎春出头,也是因为唇亡齿寒;黛玉则是谁损害她的利益,她就说各种好听的,一点儿面子也不留;惜春撵走入画,和尤氏宁国府划清界限,简直是人间清醒,她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

薛宝钗是一个非常复杂多面的人物,并不能简单的说她虚伪狡诈,或者冷漠无情来概括。

她生于没落商户之家,无依无靠,但是却并不认命,愿意牺牲自己去扶助家族和兄长,这种胸襟和魄力也不是一般女孩子能有的。只不过选秀梦碎之后,她只剩下艳羡元春贵妃尊荣的份儿。

接下来的时间宝钗都是在贾府努力经营人际关系,笼络下人们的心,获得好口碑,好让她们的寄居生活能好过一点,也好让贾府的长辈们看到她的好处。能和宝玉结成良缘自然是顺心遂意,从此攀上荣国府这棵大树,一步登天迈入贵族阶层,实现青云之志。

就算到头来她不能嫁给宝玉,也能巴着贾府的体面有机会结识一些名门贵妇,给自己寻一门像样的亲事,不用像薛蟠一样和商户人家联姻,否则你让薛姨妈后半辈子依靠哪个呢?


南山橘暖/文

#####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曹雪芹的笔下,把金陵十二钗的儿女真情做为天本性,描写当赞美。
如何评价作品中的人物薛宝钗,要从作者的作品,丰富审美理论去评价。
两干多年来一直认为,忠孝,节义是善,然而封建社会的专政,族权,神权,男尊女卑。不幸的是被迫害了多少儿女,造成了多儿女的伤害,人间悲剧。
花柳繁花,富贵温柔。大观园里踌躇满志的薛宝钗,任风上青云。
林黛玉和薜宝钗,分别代表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贯穿全书的矛盾中,反映了两种思想的斗争。
薛宝钗,品格瑞方,行为豁达,博学多才,装愚守拙,家资巨万,孝顺守礼,举止风范,反而却维护封建社会家族的利益。
但是薛宝钗的性格,封建教条,崇尚封建社会道德,处处去维护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族权利益,她奉行的是封建道德观,是封建社会正统的典型物,在她的心底听不到一丝与那个社会磨擦声音,更无一丝怨言。
然而一个对封建社会伦理道德,顶礼膜拜的人物,泰然自若的面对悲剧的结局。
冰冷的事实得出的结论,薛宝钗是这样的人,俯首帖耳,服服帖帖人物。却被封建社会的血盆大口一并吞噬下去。
千红一窟,万言同杯

#####

宝钗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女子,在整本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红楼梦》成书开始,对于两位女主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各有拥护者,无论是什么理由的喜欢或者不喜欢,都逃不出一个事实,那就是宝钗是极其优秀的女子。

曹公写《红楼梦》,旨在写天下钟灵毓秀的女儿家,写她们的爱恨情仇,从来没有贬低谁,抬高谁,即使里面着墨不多,被视为风骚妖艳的“多姑娘”,曹公在最后还给了她一个正面的镜头,她本来想去看看晴雯与宝玉有不有私情,最后听他们的对话,发现是以讹传讹,她整肃情绪,对宝玉和晴雯给予了最真诚的理解。此时的多姑娘就如一个侠士,不理会世俗的眼光,站在了真相的一边。

宝钗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标准淑女,她当然是具有那个时代所赋予的东西,无论是人物,还是历史事件,亦或者是文学作品,都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无法孤立于外。

宝钗的出身以及外貌

宝钗出身于皇商之家,到她这一代其实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辉煌。

大家都知道原生家庭会对人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薛宝钗的为人就多了几分精明。再加上薛家的光景也不如祖上,哥哥薛蟠也是一个“呆霸王”,没有了家族的支撑,薛宝钗的身上就背负着振兴家族的责任。

宝钗之所以能住进大观园,很大程度是薛姨妈在为宝钗选择“乘龙快婿”,宝钗与母亲进京城,是为了宫中待选侍读,可是后来就再也没有关于宝钗待选的消息了,这中间出了什么事情,就很耐人寻味了。

宝钗的精明只是现实带来的不得已,比起其他的姑娘,她从小就是接触的最现实的东西,比如黛玉和湘云都不认识“当票”,但是宝钗就认识,像黛玉和湘云这样的深闺千金在这种红尘事务之上就没有宝钗通透圆滑,可能很多人不喜欢宝钗,也是来自于她的世故与老练吧。

一个生长于商人家庭的小姐,在耳濡目染之中,多了几分烟火之气,这并不是什么大毛病,反而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样子,可见曹公描写人物的精准。

宝钗一出场就带着一股富贵之气,与黛玉的清冷飘逸不同,宝钗更像是一朵人间富贵花,所以在后面抽花签之时,宝钗就抽到了“艳冠群芳”的牡丹。

曹公写《红楼梦》并不是为了比较谁更美貌,谁更可爱,他写这本书,只是为天下女儿家著书立传而已。曹公在宝钗出场时,特意让她与黛玉做了一个比较,这个比较不是说,宝钗比黛玉更加貌美,更加讨人喜爱,而是在比较中突出宝钗的性格。

在第五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不想如今突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庄,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这一段对比,点出了宝钗老于人情世故,比黛玉更懂得收敛,就像平时大家遇到两个美人,一个冷冰冰的清高孤傲,一个却热情似火,当然人们就会自动把青睐的眼光投向热辣的美人。

从宝玉见到黛玉与宝钗的第一印象中可以看出来,黛玉飘逸出尘,不惹尘埃,“娴静处如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并且大呼,这个妹妹我见过。

而宝玉见到的宝钗呢?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做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这一段话就传达出几个信息,宝钗长相很美,符合封建社会对美的要求,就是长在当时社会的“审美点”上,而且她比较朴素,衣服也只是半新不旧,性情也是安分随时。

宝钗的才华与性情

说到宝钗的性情,就会有多派不同的认知,“拥薛派”认为她性情温和端方,而“反薛派”认为她看似温和,实则无情。

无论怎么评价她,都不能把这个人物孤立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时代背景。任何一个人的处事方式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用现代眼光去要求封建时代的女性,未免有些苛刻。

不管是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等,她们身上都有时代的烙印。美人总不会没有缺点,因为有缺点,美人才会活色生香,毕竟对于美,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板的,如果非要定个样子,那就是流水线上的“网红”。

宝钗有她自身的特点,她确实比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金小姐们多了几分世故,比如金钏跳井,她安慰王夫人,很多人说她无情,把人命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其实在封建社会一个丫鬟的死,是真的很难上纲上线的,宝钗只是那个时代的一颗尘埃而已,她也无法去改变这个事实,她还要在贾府暂住下去,怎么能生活得更好一些呢?只能讨好贾府的掌权者啊。

在“滴翠亭戏彩蝶”中,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而转嫁于黛玉,这是她作为一个商人市侩的一面,毕竟在利益冲突之前,宝钗会想办法逃脱责任。

宝钗出身皇商之家,她比其他小姐更懂得如何去获得利益,也更加懂得掌权者的喜好,这是她的生存之道,也是她挽救家族唯一的依仗。

在大观园中,最有才华之人,大家一定会说是黛玉,其实宝钗的才华也不可忽视。只是她本身的性情更加内敛一点,不愿意太锋芒毕露,在封建社会,大家都要求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宝钗即使有才,也不会轻易展露出来。就连贾母都说她的三个孙女,不过是识得几个字,不做睁眼瞎罢了。

宝钗的一举一动都是严格按照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来做的,所以她显得刻板一些,只有在没有人的地方,她才会显露出女儿家的娇俏来。

待人处事的方法

宝钗待人处事的方法,可进可退,她没有黛玉的锋芒,也没有王熙凤的张扬,所以她得下人之心。

虽然宝钗未必真如她表现出来的那样,但是在大家面前的形象绝对是正面的,甚至比黛玉更加讨人喜爱。

在她的生日宴会上,宝钗会尽量点热闹戏,这是为何呢?因为她知道贾母喜爱,她投其所好,也得到了贾母的夸赞,贾母甚至说,我这四个孙女没有一个比得上宝丫头的。

宝钗在待人接物上圆滑世故,在不显山露水的情况下,就得到了当权者的喜爱。

她在贾府的声誉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赞扬,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游刃有余。这是她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天然优势,也是她的悲剧所在。

薛宝钗维护封建正统,而贾宝玉刚好离经叛道,两个观念不同的人,怎么能走到最后呢?

薛宝钗从才情到容貌都是极其出众的,她精通人情世故,圆滑而通融,但是她又固守着封建礼教加诸于身的“镣铐”,用最无趣的生活状态去面对未来的婚姻,这让她的后半生都生活在悲剧之中,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凉之雾,遍布华林”。宝钗的悲剧是那个时代所有女性的缩影。

#####

我读《红楼梦》理解很肤浅,只以一个女性的感悟,觉得薛宝钗是位追求名利地位的少女。

作者对宝钗的描写和叙述可以看出她是闺中豪杰。小小年纪竞为自己谋取地位而不懈努力。在宫廷聘选无望后荣国府宝二奶奶的位置成了她谋取的目标。想达到这一目的十分艰难,她知道宝玉深深他爱的是黛玉,要想击败这个情敌,必须有高明的手段,处心积虑的发挥她的优势。所以她在贾府中趋炎附势,讨好主子,以品格端方、行为豁达深得人心。

嫉妒的女人嫉妒心很可怕,但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愚者很直截甚至于疯狂的的表现出来,但往往会以失败告终;而智者埋在心灵深处,采取放纵欲擒的方法给对手致命的打击。

作者以间接或隐蔽的写法巧妙的自然的流露出宝钗不是一般的少女。如滴翠亭的“金蝉脱壳”嫁祸于黛玉。如三十三回金钊投井,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她称赞打人者慈善、受害者糊涂。一个少女面对人命关天的大事,她从容不迫毫无怜悯之心,表明她心恨话毒。

薜姨妈曾经在宝钗和黛玉面前说过:“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是与他,岂不四角俱全”。在黛玉病重时紫鹃向宝钗提起此话时,宝钗屯顿

时恼火,失去了往日的温柔,穷凶极恶地痛斥紫鹃不应该引导姑娘想这件事。

宝玉与宝钗大婚之后黛玉已死,众人都瞒着宝玉,宝钗并不介意告知宝玉为痛快结束宝玉的相思之苦,斩断缠绵的情缘。

#####

宝钗是什么样的人?生活逼迫的宝钗,才十多岁,却俨然是个少年老成的别人家的孩子。

宝姐姐给人的感觉总是为人宽容大度,温柔娴静,很会为人处世。

没错,也确实这样。

在成百人的贾府里,上到贾母,下至小丫头们,都十分喜欢宝姐姐。

1、贾母曾说:“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第三十五回)
2、贾府的常客史湘云也很喜欢宝钗,:“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第三十二回)
3、就连粗俗不堪的赵姨娘也都说,“且说赵姨娘因见宝钗送了贾环些东西,心中甚是喜欢,想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第六十七回)

在他人眼里,宝钗简直就是完美的存在。

她会给体弱多病的黛玉送去燕窝,会帮囊中羞涩的湘云办螃蟹宴,会在金钏儿跳井后及时宽慰王夫人,还要为贫困潦倒的邢岫烟赎当票。甚至还把她哥哥薛蟠从苏州带来的土特产打点成一份份的分与贾府上下人,连赵姨娘都不落下。

这一切都为宝姐姐圈了粉,难怪贾母等人都这么夸赞她。宝姐姐人确实很会做人。

宝姐姐不光人好,也有才情,诗文含蓄浑厚,海棠社内摘得头魁。她的容貌呢,也不差,“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简直就是素颜女神的代表。

宝姐姐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看来,她实在太好了。

想想看,宝姐姐才十多岁。即便是古代人比现代人早熟,但你在十六的时候也这样懂事知礼吗?

我想未必做的有宝钗一样好。

宝钗为何如此会做人?还不是生活逼迫的。父亲早死,虽然有个哥哥,但是这个哥哥只知花天酒地,不求上进。有母亲,但是薛姨妈也不太精明啊。

所以,薛家这么大的家产怎么管?只有宝钗了。宝钗懂事,明白这一切。所以,平时会比薛蟠更关注家族产业,连请伙计吃饭的事都要她提醒哥哥。而且还要照看自己母亲,提防自己的泼辣的嫂子。

宝钗的成熟老道,圆滑世故,是家庭(社会)原因造成的。否则十多岁的孩子哪有这么多细腻的心思?

欢迎关注我——神瑛私语,带你一起读红楼。

#####

薛宝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红楼梦读者对薛宝钗始终褒贬不一,有喜欢的,对她大为赞美,有憎恶的对她极度贬低,本文认为红楼梦里所有的人物都有优缺点,薛宝钗也是如此,我认为薛宝钗是红楼梦里最痴情的一个人

下面星火情殇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这个问题。

薛宝钗是红楼梦里第一痴情种。

林黛玉是西天灵河岸边的一棵绛珠草转世投胎,向贾宝玉报恩还泪的,泪尽而亡,这是林黛玉的因果结局,林黛玉只活了十七岁,生命太过短暂,林黛玉不属于痴情,只能算悲情。

贾宝玉是神瑛侍者投胎转世,来到凡间历劫的,欠他的和他欠别人的因果,这一世统统得到或者偿还,因此贾宝玉四处留情,处处多情,这一世就是为了一个情字,等到情缘全部了断后,贾宝玉也就看破了红尘。

薛宝钗却是山中一位美丽的鬼仙,前世偶然和神瑛侍者在山中相遇,对神瑛侍者一见钟情,二人离别时约定好了下次相见的日期和地点,到了那一天,鬼仙打扮得花枝招展,坐着辛夷草做成的花车,车上插着桂花做成的饰旗,车子上面挂着石兰,长满了杜衡,有红色的云豹拉着花车在前方开路,可爱的大花狸在车的后面充当着护卫,鬼仙的身上披着薜荔,腰间束着碧绿的藤萝,鬼仙来到了和神瑛侍者约定好的地点,等了很久,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直等到鬼仙的容颜老去,直等到鬼仙的生命逝去,化为一堆白骨,神瑛侍者却没有来赴约。

神瑛侍者这一世投胎成了贾宝玉,鬼仙投胎成了薛宝钗,薛宝钗依然保持着鬼仙前世的喜好,住在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的衡芜苑里,衡芜苑里种植的奇花异草,依然是鬼仙前世喜欢的,红楼梦十七回原文:

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飖,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有的说:“是薜荔藤萝。”贾政道:“薜荔藤萝不得如此异香。”宝玉道:“果然不是。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茞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簦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也有叫作什么藿纳姜荨的,也有叫作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样,又有叫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连。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薛宝钗的前世就是屈原诗歌里《山鬼》里那个多情的鬼仙,《山鬼》原文: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这一世薛宝钗就是来和怡红公子贾宝玉赴约的,贾宝玉前世亏欠薛宝钗一个约会,这一世偿还薛宝钗一次洞房花烛,薛宝钗终于等到了和贾宝玉的洞房花烛,贾宝玉偿还了这一切后,了却了红尘里所有的因果后,飘然而去遁入空门,独留薛宝钗一个人,在红尘俗世里继续等待着贾宝玉的归来,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直等到薛宝钗老去了容颜,直等到薛宝钗的生命逝去,化为一堆白骨,贾宝玉却再也没有回来。

总之薛宝钗是红楼梦里最痴情的一个女人,她的一生都是在等待中度过的,从妙龄少女时遇到贾宝玉的那一天起,薛宝钗就开始默默的等待,哪怕贾宝玉离去了,薛宝钗依然在默默的等待着她的怡红公子。

#####

薛宝钗要是生活在当今社会,就是大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无论相貌,才学,为人处事都是佼佼者。

所以她成为王夫人选媳妇的第一人选,远远超过了跟宝玉从小一同长大的林黛玉。

01,从相貌分析,宝钗姿貌出众



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又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宝钗除了年龄略长贾府众姐妹两三岁以外,相貌绝对是在上乘的。

说到年龄略长,那是因为她一直在等选秀。如果长相不行,薛家怎么会上报她去参选了,那可是要给皇上看的哦。

虽说没被选上,其原因并非薛宝钗的相貌问题。

能去参选,必定不是歪瓜裂枣,就像现在那些参加超女,女团比赛的女孩们,哪个不是选看长相的。

02,从才学分析,宝钗的知识储备丰富


宝钗应该是那种勤奋好学的人,她在作诗方面虽不及黛玉有天赋。就像咱们同学中,有人是属于聪明的,有人属于好学的。林黛玉属于聪明的话,那么薛宝钗绝对是勤奋好学的。

林黛玉在作诗方面有她自己的特色,用一个或两个字生动地去描写场景。而宝钗做出来的诗往往很大气,确切地说引申表扬的词语用的多一些。

比如她在做题匾时做的: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代凤来仪

可以看出她的这首诗不仅在夸当时的朝廷,也在夸要来大观园的元妃。

03,为人圆滑,左右逢源,但并没有真心朋友



薛宝钗在贾府呆的时间比林黛玉短多了,但贾府从上到下夸她的人不尽其数。上到贾母,下到袭人,还有小丫头们,都夸她懂事。

其实我觉得薛宝钗比林黛玉表面会做人,内心是给人分了五六九等。

就比如香菱在她家是受到她的善待。但她只是把香菱当丫鬟看,她把香菱被薛蟠的正房妻子夏金桂虐待香菱的时候。她并不会出面帮香菱说话,只是后来把香菱带到身边。当然她这种做法是个好做法,可以避免与夏金桂的冲突。但也让人看出在她眼里,香菱的身份地位就是比她们低一等。

而且在香菱要学诗词的时候,第一个想到请教的是林黛玉,而不是薛宝钗。

这也说明香菱明白她在薛宝钗那里只是一个帮忙做事的下人,而不是可以同她们一起吟诗作赋的。

史湘云在最开始薛宝钗来的时候,极力靠近薛家母女,但到后面还是与林黛玉亲近也是因为明白薛宝钗她们待人是分人的。

还有就是薛宝琴,薛宝钗的堂妹。一个可人儿,贾母一眼相中的姑娘,在贾府相处的那段时间,薛宝琴宁愿跟其他人玩也没跟自己的姐姐在一起相处。

所以说薛宝钗是人缘好,但并没有真心朋友。

04,管理能力不下于王熙凤,怀柔政策超过王熙凤



虽说薛宝钗只在贾府当家管事没多久,而且作用只是辅助李纨和探春。当时她在贾府毕竟是个外人。

但在她哥哥薛蟠出事打死人的时候,薛宝钗给她母亲出的主意和沉着冷静的样子,就能看出薛宝钗是个管理能力不差的人。

只有怀柔政策指的是薛宝钗处理事情不会像王熙凤那样以自己的泼辣形象来镇服下人们。她要是管事绝对是表面笑呵呵,但处罚并不轻的人。

05,最后落魄的时候,薛宝钗依然能生活下来,这是她的优点



看87版红楼梦的时候,薛宝钗被袭人和蒋玉涵一家碰上了,当时的她肚子里有了孩子。

一个从小锦衣玉食的千金小姐,落魄得要靠丫鬟一家救助。但薛宝钗还能很从容地面对。

而且依薛宝钗的性格,她肯定跟李纨一样,能把孩子养好带好,并让孩子好好读书,通过读书为贾家翻身。

因为在薛宝钗眼里,心里,活着,好好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她嫁给贾宝玉也不是因为爱情,只是因为她年龄已大,而且身边最合适的就是宝玉了。


以上我对薛宝钗的个人见解,写的不好之处,望大家雅正。

感谢阅读!



#####

宝钗:太懂事的孩子,其实自己心里都藏着苦

文/木木

1

红楼梦里,很多家庭都被和尚或道士拜访过。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来提供帮助的。

比如香菱小的时候,他们曾来要香菱,对她爹说,这有命无运的东西抱着她作甚,舍我吧,舍我吧!甄士隐觉得他们是神经病,置之不理。

不久之后,孩子走丢,家里失火。

再比如,黛玉三岁的时候,他们也曾来要黛玉。他们说,不给也行,那就一辈子不能听见哭声,也不许见外姓的亲友,才能保一生平安。林如海不以为意,后来送黛玉去了外婆家,见了外姓亲戚宝玉。

再后来,黛玉到死也没有停止哭泣。

贾瑞病重之际,他们曾送来宝物风月宝鉴。嘱咐说只照背面,病就好了,千万不能照正面。但贾瑞还是照了正面,见凤姐在里面叫他。

进去了几次,人就死了——

一僧一道本来是要帮忙,但是结果总是实现不祥的预言,这一度令人十分尴尬。

但有一家是个特例,这家就是薛家。

这家小孩,就是宝钗。

2

宝钗从小就有一种病,请人无数,吃药无数,花钱无数,最后就连这病的名字都没弄明白。

直到后来,遇到一个号称专治无名病症的和尚。

和尚说这是娘胎里带出来的一股热毒,一般的药丸是治不了的,必须要用“海上的仙儿方”,还得配上他给的神秘药引。那药引异香异气的,应该非凡间之物。但这药方却着实离谱——

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一天晒干,和在末药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天落水十二钱……

还要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了,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里,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的时候儿,拿出来吃一丸,用一钱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这药,有个漂亮的名字,叫冷香丸。

周瑞家的听宝钗说到前一半,就惊讶,“嗳呀!这么说就得三年的工夫呢。”及至宝钗说完,又念了一声佛,“真巧死了人,等十年还未必碰的全呢。”

其实,宝钗家里用了多久呢?

宝钗的原话是“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

3

“可巧”二字,太假了,是宝钗含蓄的说法。其实一两年间集齐原本“等十年还未必碰的全”的药材,起码透露了两点重要的信息:

其一,薛家财力不俗;其二,薛父极爱宝钗。

薛父在《红楼梦》中可以说是虚幻的,故事还没开始他就已经去世。然而,正是这个虚幻的人物,对宝钗产生了足以决定她一生命运的影响。

那和尚来到薛家来的时候,薛父应该还在。因为也只有薛父,才能有那样的魄力、能力和勇气,去相信那“海上的仙儿方”,去收集那些看似不可能的“药材”。

周瑞家的说,十年差不多才能得到。常规的思路可能要十年,对爱女心切的薛父来说,一二年都嫌长。

其实也未必真的需要那么久。

春分这天要晒干,万一金陵没太阳,可以在苏州晒。雨水这天要接水,万一金陵不下雨,可以在杭州接。霜降这天没下霜?小雪这天没下雪?

此地没有彼地有,只要薛家布置足够多的“采集点”就没什么得不到的东西。

可以想象,薛父为了按着这“海上的仙儿方”给宝贝女儿治病,究竟花费了怎样的物力财力。

冷香丸这件事,不是母亲薛姨妈这种妇道人家做得出来的,更不是哥哥薛蟠这种没心肺小纨绔做得出来的,这只能是爱女心切的薛父亲手张罗的。

4

薛父爱女,不仅为她治病,更是教她读书识字。在这一点上,薛父的教育和冷香丸的作用有着某些类似之处:薛父以诗书匡正宝钗,冷香丸以仙气克制热毒。

宝钗那“母胎带来的热毒”,其实更像是一种未加修正的天性,比如宝玉之于仕途经济的反感,亦比如黛玉目中无人的小性。只不过,宝钗克制住了这种天性,并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打磨的光滑圆润,和蔼可亲。

而宝钗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冷香丸”只不过是一种隐秘的象征,诗书的教化以及宝钗的自我约束则是真正途径。这类似于孔子“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那种理想状态。

大观园中,宝黛钗三人,若论学问,宝钗为冠,这是无可争论的。

第八回,宝玉要吃冷酒,她嗔怪宝玉,“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

第十八回,元妃归省,要姊妹们题诗。宝钗看到宝玉用“绿玉”二字,她知道元妃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才改了“怡红快绿”。因此提醒宝玉换字。

宝钗说蕉叶之典故颇多,宝玉却急的一个也想不起来,人家都冷的不得了,把他急的直出汗。最后还是宝钗赠他“绿蜡”二字,助其解围。自此被宝玉奉为“一字师”。

第二十二回,贾母出钱给宝钗过生日,吃过饭点戏的时候,一定要宝钗先点。宝钗知道老人家爱看热闹的戏,所以她先点了《西游记》,后又点了《山门》。

宝玉在一旁就有了些意见,“你只好点这些戏!”,言外之意,宝钗点的戏都是浮华热闹,没甚深意。

宝钗听了就笑,“这一出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那音律不用说是好了;那词藻中有支《寄生草》,极妙。你何曾知道?”后来宝玉央求宝钗把戏文念给他,宝钗念过,宝玉听了,喜的拍膝摇头,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更不用说后面宝钗引导宝玉,点化他的“禅意”;像姐姐一样教育黛玉,少读《西厢记》这类书。

要知道,酒桌上听黛玉一句诗就能知道出自《西厢记》的,可见宝钗涉猎也是很广的。

5

宝钗命运轨迹真正发生改变,是在父亲去世之后。关于薛父的去世,曹雪芹没有交代太多,但这却是整个薛家命运走势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如果薛父尚在,薛家或许压根就不会进京,更不会有宝钗在大观园的故事。

薛父是薛家的顶梁柱,一手经营着他家的黄商生意,维持着家族的兴旺。他去世之后,薛家的光景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这些事情宝钗也都是看在眼里,所以父亲去世之后,她“见哥哥不能安慰母心,他便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代劳。”

每个人在自己的命途中,都会经历那么一个时间点,或者是瞬间的醒悟,或者是漫长的痛苦。从此,他会告别童年的欢乐,步入成长的痛苦。

于宝钗而言,那个时间点或许正是父亲的去世。

如果说父亲去世之前,她是天真快乐地为自己而活的话。父亲去世之后,她的命运就已经不再单单属于自己,而是同母亲,同哥哥,同整个家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当母亲不可能撑起这个家,哥哥又指望不上的时候,宝钗唯有自己亲自上阵。

6

薛家进京,原因有三,其一是走亲戚,其二是照料京中生意,其三是宝钗进京选秀。这三个原因,都或多或少暗示了薛家的败落。

去贾府走亲戚,或者是提前走动一下,预备着日后万一需要贾府帮忙,不显得唐突;照料京中生意,说明薛父去世之后,薛家的生意大有尾大不掉之势,不得不亲自进京中料理。

而宝钗进京选秀,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而且这应该是她自己提议的。这是宝钗为整个薛家日后兴盛,所做出的谋算和牺牲。

进入皇宫,以宝钗的才华和聪慧,即便不能母仪天下,做到元妃的位置也是绰绰有余的。当然,她不可能不知道皇宫是什么地方。元妃归省时,曾哭着对家人说,早知如此,当初何必送我去那“见不得人”的地方。

而宝钗进京之时,想必正是抱了这样的决心和勇气。以一己之力,像父亲那样支撑起薛家这个大家族。

但是,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选秀之事随后无疾而终。她也就在大观园中住了下来。也就发生了后面宝黛钗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这就引出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宝钗究竟是真的爱宝玉,还是选秀失败之后,权衡利弊选择了宝玉呢?

想厘清这个问题,就要注意两个关键点:其一,聪慧如宝钗,其中的利弊必然早已了然;其二,宝钗也是有七情六欲的,她懂事、情商高、心眼多,这不是她的错。

她也有欲望,有着对宝玉的爱恋,有着体内的“热毒”。

7

也许是冷香丸的克制效用太好,宝钗真情流露的时候并不多。

一次是扑蝶。

那天她本来要去访黛玉,结果前面看见宝玉刚进去,怕黛玉多心,于是就抽身回来。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宝钗随着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一次是刺绣。

宝钗又“顺路”去怡红院串门巧宝玉睡着了,袭人正坐在床边做针线活。刚好袭人要出去一下,让宝钗先坐坐。

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因又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的拿起针来,替他代刺。

想必,也只有在“热毒”发作之时,知书达理的宝钗才能够忘情地坐到宝玉的床边,为他刺绣。也只有这时,她才更像那个扑蝶的纯情宝钗。

也许宝钗早就过了谈情说爱的年纪,相比于宝玉和黛玉,她要成熟的更早。她更像是一个知心姐姐,默默地爱着宝玉、黛玉,以及大观园中那些可爱的人儿们。同时,她也努力隐藏着心里那更为炽热的爱恋。而曹雪芹对她的这种情感描写也极为克制。

所以,当她正在床边为宝玉刺绣的时候——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前盟!”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

曹雪芹只说“宝钗不觉怔了”,却不说是被宝玉突然梦中喊骂这件事本身吓到,还是被宝玉梦话的内容所吓到。

其实,读者心里大概都有数。

8

敏感如宝钗,想必早就察觉到了结局。贾府那些聪慧的人们,也早就眼明心亮,只不过是当局者迷罢了。

木石前盟,只能是浪漫的爱情,是在真空中昙花一现,难以永存。她固然美丽,却终将毁灭。

而金玉良缘,却是现实的姻缘,是柴米油盐,是吃喝拉撒。她固然有着现实的计较,有着厨房的葱油味儿,却也因此而有了烟火气。

但是,宝钗无福消受。

她以黛玉的名义嫁给宝玉的时候,没人问过她内心的感受;她下定决心要进宫选秀拯救家族的时候,没有人问过她的感受;她遭黛玉误解嘲讽,双眼红肿的时候,没有人问过她的感受。

甚至,读完整本《红楼梦》的时候,也都没有几个读者去认真考虑过宝钗的感受。也许,只有薛父在世的那些日子,她才真正的作为一个乖乖女被温暖过,被父亲照顾过她的感受。而从此之后,都是她在照顾别人的感受。

是的,这个孩子太懂事,太聪慧了。这样的懂事和聪慧,只能让她变得隐忍。

她不像探春,在一个承受不住的节点爆发,将自己的一切苦楚统统骂出;她不像黛玉,天真率性,有棱有角,不爽就怼。

她只能是懂事的宝钗,将所有的难过藏在心间,将所有的苦楚担在身上。最后宝玉出家,一片白茫茫真干净。

宝玉干净是干净了,但是所有本该属于他的担子,却都压到了宝钗的身上。

9

有时候,活下来比一走了之,需要更大的勇气和魄力。也许,那一僧一道唯一成功的一个案例,就是宝钗。

他们治好宝钗的病,好让她以健壮的躯体和精神,来承受这世上的一切而继续活下去。

父亲的早逝,哥哥的纨绔,家族的衰落,爱情的渺茫,婚姻的悲剧,丈夫的出走。当这所有的一切都向宝钗袭来的时候,宝钗又曾向谁诉过苦呢?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这样看来,宝玉只能算是一个怯懦的退缩者。从头到尾,他都没有同现实的“仕途经济”正面交锋,更没有承担起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

而宝钗,虽然没有达到那真正的英雄主义——或许传统文化中没能提供强大的精神资源让她来主动地去“热爱”——但是最起码,她在被动地承担这一切。

后记:

在某种意义上,宝钗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个人的宝钗,她更代表了传统文化中女性所特有的那种阴柔的韧力。而这也或多或少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中,阴盛阳衰的怪像。

一如莫言在《丰乳肥臀》中想要表述的那样,我们这个民族不应该让女性来承担更多,而要从“恋母情结”中走出。邓晓芒说寻根文学寻到极致,依然是浓厚的恋母情结。

这正是八十年代寻根文学的困境所在,也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所需要反思的地方。

#####

薛宝钗是个极为复杂的人物形象,要全面的分析薛宝钗,可以写一部书了,今天,屏山只分析她的一个点,这个点,是宝钗的文化属性,也是薛家的家风传承,也可以回答宝钗身上的致命缺陷。就是薛宝钗对待文化的态度。

刘姥姥进大观园,大家行牙牌令,林黛玉说了两句《牡丹亭》《西厢记》,薛宝钗第二天找了个机会,将林黛玉带进蘅芜苑,好好地做了一番思想工作,这是发生在《红楼梦》四十二回,回目就叫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宝钗说了:

“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
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这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到没有什么大害处……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薛宝钗这一大番话看上去句句在理,其实这正是在说薛宝钗自己以及薛家对待文化的态度。她所表达的,屏山总结,有三大核心问题。

一、薛家的子弟曾经都是爱读书的,只是不爱看正经书,这不就是当下大观园里的少男少女们的共性吗?少年们不爱看正经书可太正常不过了。不但杂书,而且诗词在宝钗和薛家大人的眼里,也是歪门邪道,是绝对要制止的。不许读诗词杂书,导致薛家子弟一个后果:缺少人的趣味性。

二、宝钗的祖父是藏书的,到了宝钗的父亲,对待子弟读书,是打,是骂;对待书,是烧。薛家竟然烧书。曹雪芹给读者传递一个重要信号,一个家族对待书的态度决定了这个家族的眼界、胸怀和家风。

三、宝钗认为只有为了辅国治民而读书是有意义的,其它一概没有用,甚至还起反作用,不如种地做生意。她的这个观点完美继承了她父亲的思想。这不是一般的现实主义,而是极为狭隘的功利主义,和愚民思想。

封建统治者虽然一直秉承愚民统治,但是对士大夫阶层,是要他们读书的,因为说白了,读书是统治阶级赖以统治的基础,是上层建筑的问题,封建社会也是宗法社会,就算是到基层民众,也要有一些读书人,比如说秀才这样的人来帮助统治者教化民众。宝钗对这一点的认识很不到位,她差不多视正经书以外的书为洪水猛兽。要知道,薛宝钗算是薛家最有智慧,最有能力的代表了,可她的这个认识,如果和贾宝玉林黛玉比,很显然,实在是差得远。

宝钗教育黛玉,她自认为掌握了真理,口气上相当的自信,殊不知,她这一大套,完全暴露了薛宝钗的目光短浅,暴露了薛家的家风世故庸俗,说难听点,薛家人是真没文化。

#####

作者笔下的薛宝钗是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对她的评价读者却各有各的见解,下面我从自己的角度说一下看法。

  • 幼年丧父,兄不成器,小女子练就心机善筹谋

《红楼梦》第四回宝钗第一次出场作者便介绍的很详细:

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薛家干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的买卖,家中有百万之富,是名副其实的皇商巨贾,与贾家、王家等从政为官的家庭不同,薛家人除了读书通理,更重要的技能便是懂得经商之道。我们说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无形中便会影响到人的一生。更何况幼年丧父,长兄不堪重用,宝钗对于家族企业的管理肯定要多上几分心思。

宝钗聪敏,才华自不在众人之下,而她的心机手段更是非大观园中姐妹所能比的,此处单举一个例子:芒种这天,宝钗拿着扇子扑蝴蝶,一直追到了滴翠亭,不料小红和坠儿正在亭内说些背人的话,宝钗听闻本想离开,但是小红已推开窗子看见她,这样尴尬的场面真是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且看宝钗怎么答对的:

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

我才看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他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

说着还真的进去找了找,小红对宝钗的话信以为真,真的疑心到了林黛玉身上。这样的心机反应绝不是偶然,就像一种本能,遇事要自保,哪管他人死活。

  • 心比天高,命运无常,蘅芜君终成殉道者

最初宝钗进贾府并不是奔着宝玉而来的,而是为了进宫备选,她是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如能选中,薛家可谓满门荣光,锦上添花。薛宝钗曾作一首柳絮词,其中的两名最为有名: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可见其志向。

只是最终未能如愿,在贾母及薛姨妈的安排下稀里糊涂的嫁了宝玉,明知宝玉心里只有黛玉,但是父母之命不可违,薛宝钗对于封建礼教的尊崇恪守不允许她有丝毫反驳和不悦,她把自己活成了卫道士,不逾越雷池半步,哪怕最终孤苦一生,也只是感叹自己命该如此。


宝钗有太多的可写之处,但篇幅有限,只能略述一二。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