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在哪一年开始用天干地支记年的?(中国哪一年解放的)
从黄帝即位日历元冬至这一天开始即公元前2697年的冬至日
一.上元——历法的开始时间
“上元”是历法授时的基准,又称为“历元”。古人制定历法,需要确定一个“历元”,也即一个历法的开始时间,这个开始要求很高,要求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定为上元;于是还要推算七政的周期,使它同时发生于历元,作为出发的始点,起算的开端。后来治历的人,都沉溺在上元积年的推算,埋头于各种周期的测验;所以一部中国历法史,实际上可以说是上元的演算史。
二.现行干支历
现行干支历是与夏历,也称道历,关于道历的历元,合于上述的要求,史书有“上元混沌甲子之岁、日月合璧、五星联珠、七曜齐元。”据传黄帝即位日,正逢以上天象一起出现,那天恰逢冬至及朔旦日,所以黄帝制历以那天(即公元前2697年的冬至日)作为道历的起点,即将那天定为“历元”,也即将那年冬至日定为中华夏历的起源日,即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当黄帝历元年冬至这一天,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神奇天象,中华民族近乎于神的先人,计算出了这天将是阴阳五行之炁流转的开始,所以定这一天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而后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每一时阴阳五行之气都是按六十甲的顺序循行。
#####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纪年法”,大约近20种。
“干支纪年法”,作为“全国通用”的纪年方法,是东汉元和二年,即公元85年,以政令的方式颁布的。
所以,以这个时间作为本题目的答案,应该比较准确。
咱们往远点儿说。
在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纪年法”中,可分为三大类——
“年号国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外来纪年法”。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全国性”的“纪年法”——如“道教纪年法”、“藏历纪年法”、“蒙历纪年法”和“傣历纪年法”等等。
“年号国号纪年法”,又可以分为“帝王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国号纪年法”。
“帝王纪年法”,是以帝王在位的年次纪年。比如,《左传》说的“隐公元年”,就是鲁隐公元年,换算过来,就是公元前722年。“哀公十二年”,就是鲁哀公十二年,即公元前483年。
“年号纪年法”,始用于汉武帝。如“元封元年”、“太初三年”等等。皇帝高兴了,可以随意改“年号”,汉武帝在位就使用了十一个“年号”。“年号纪年法”的问题,一是“年号”内时间长短不一,且更换频繁,纪年难免混乱;二是当几个政权共存,使用谁的“年号”即表明谁为正统,争讼难断;三是“年号”也多有重复,需要另加说明,使用麻烦。
“国号纪年法”,只有中华民国使用过,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同时废除以前一切“年号纪年”,现在台湾地区仍然使用这种纪年法。
“外来纪年法”,如西部一些地区曾经使用过“回历纪年法”;佛教活动中,使用“佛历纪年法”。其实,使用“公元纪年法”,也是使用“外来纪年法”,现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使用这种纪年法。
说回到本题目。
商代,已经使用“干支”纪日。这有足够多的甲骨卜辞为证。
不过,还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当时使用“干支”纪年。
战国时期,随着人们对天文观测的进一步深入,形成了“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
先说“岁星纪年法”。
“岁星纪年法”,是根据“岁星”,也就是现在说的木星,运行一周天中每年所在的位置,确定“岁在某某”。
为什么选择“岁星(木星)”,一是因其运行的轨道,最接近从地面观测到的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最接近;二是“岁星(木星)”运行一周天,耗时十二年(实际是11.8622年),与太阳“运行(其实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十二年的时长最接近。
这样,人们就将“黄道”等分为十二份,分别名为“星纪”、“玄枵(xiao)”、“诹訾(zou zi)”等,称为“十二次”。这样,第一年就可以叫“岁在星纪”;第二年叫“岁在玄枵”;第三年叫“岁在诹訾”,依次类推,“十二次”周而复始。
因为“岁星(木星)”运行一周天实际用时11.8622年,它比太阳“走得快”,所以每到86年,“岁星(木星)”就会多走一个星次,这叫“超次”。第二年,人们就会让“岁星”在这一次再呆一年。
《左传》里,有不少“岁在某某”的记载。
再说“太岁纪年法”。
“岁星(木星)”在天空中的运行轨道,是由西向东,大概是因为使用不方便,于是,战国时期的人们有假设了一个“太岁星”。《史记.天官书》称为“岁阴”;《汉书.天文志》称为“太岁”;《淮南子.天文训》称为“太阴”。
当时的人们,让这颗“虚拟星”也按照“十二次”由东向西“运行”——当然是假运行,如果说“岁在某某”,对应的,就可以说“太岁在某”。
“太岁在某”的“某”,肯定不能和“岁在某某”一样。人们就另起了“十二辰”的名字,以“子丑寅卯……”的“地支”来表示“太岁”所在的位置——因为岁星在天,太岁在地。
例如,按照《汉书》的记载,“岁在星纪”,则“太岁在寅”;第二年“岁在玄枵”,则“太岁在卯”
对照表见下图——
这是“地支”最早进入纪年的“行列”。但是请注意,这个时候说的“太岁在寅”,并非代表寅年,而只是“太岁星”所在的位置。
至少在屈原的年代,也就是公元前300年前后,人们还给“太岁在某”的“太岁年”起了十二个专用名称。见下表——
后来,到了西汉,一些深谙历法的人,大概也包括司马迁,起了十个名字,叫做“岁阳”——因为“太岁年”是“岁阴”。岁阳与岁阴想配合,组成了六十个年名,周而复始。这应该是“干支纪年法”的雏形。
《史记.历书.历术甲子篇》,从武帝太初元年,即前104年,已经用这个方法纪年了。不过,不是官方历法。
岁阳、太岁年对应表如下——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九.章帝下》载:“元和二年,春,正月,乙酉,……《太初历》施行百余年,历稍后天。上命治历编䜣、李梵等综校其状,作《四分历》;二月甲寅,始施行之。
这个新历法,把元和二年,也就是公元85年,定为“乙酉”年。
从这一年开始,虽然帝王年号纪年仍然使用,但同时也开始使用“干支纪年法”。
#####从五帝开始(前2550~)。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总称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的总称叫地支。天干用来表示次序,地支用来表示时间。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以单数配单数,以双数配双数,按顺序组配成六十对,如甲子、乙丑、丙寅……等,叫做干支,也叫甲子,俗称六十花甲,可用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根据地下出土文物考证,早在公元前十三世纪的商代,我国已经有以干支纪日的记载。干支纪年始于东汉,西汉以前的干支是后人推算加上的。六十花甲纪年优点是周期较长,符号简单。但历史久远,朝代更迭,单用干支纪年容易混淆。只有当干支和某一朝代年号相配合,才能准确地找到所要查考的年代。如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文中,写常熟王毅雕刻的一只小船,船底有天启壬戍秋日字样。壬戍是干支纪年,天启是明熹宗的年号。每六十年只有一个壬戍年,将年号和干支结合起来,便能确定这个壬戍是哪一年。经查有关历表,知天启壬戍为公元1622年。
#####共和元年的时候(公元前841年),也就百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大约产生于殷商时代。从春秋战国开始,干支纪日便成为历代史官纪日的传统方法。
世界上迄今应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春秋时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起的干支纪日,一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计二千六百多年,从未间断。天干纪日法:早在度夏代可能已产生,即用甲、乙、丙、丁等十个字来纪日。后逐渐不用。
#####干支纪年始于黄帝时期
干支纪年目前没有确切史料或考古证据证明具体开始于哪一年,但据道历记载是始于黄帝元年(公元前2697年),也就是黄帝登基那一年!
道历为道教专用历记,根据道家《太乙数统宗》记载:「上古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天心气运正值冬至,日月合璧,五星(指太阳系九大行星之金木水火土等五星)联珠,皆合于子,是为上元。」相传,公元前2697年黄帝即位的那一天即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正好是天文中五星联珠的时候,五星联珠,既是干支历法的开始!
那么“甲子纪年的元年始于黄帝即位那年”,这个说法对不对呢?
《史记》中没有记载,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里却提到,“黄帝受神策,命大挠造甲子”。早于《史记》成书的《山海经》中,也提到“大挠作甲子”。隋朝的《五行大义》中也有记载,干支是大挠创制的。所以说干支纪年始于黄帝时期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农历日历被称为“黄历”(黄历相传是由黄帝创制)!
那么从历法演变来看,到秦末之前,中国历法都沿用的是“颛顼历”!根据《史记》记载,颛顼是黄帝之孙。也就是说颛顼所创“颛顼历”很大可能是在其爷爷黄帝的历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另外,被《四库全书》收录的,宋邵雍所撰的《皇极经世书》中记载:唐尧即位那年为甲辰年(公元前2357),向前推340年正好是甲子年,对应公元前2697年,黄帝即位的甲子那年!
综上所述,应该认可干支甲子纪年始于黄帝时期这一说法的!
#####该提问,本人在今日头条有回答过,今不作重复回答。
#####应该是黄帝时代,今年是黄帝纪年四千七百一十七年。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历法学文献,是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叙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候以及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这是我国以农业为主题的纪年和记事之源,被称之为夏历。直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才将夏历改称为农历的,由此可见,以天干地支纪年的方式方法,在夏代已经比较完善了。所以说用天干地支纪年纪时,实在是我国智惠的先祖,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
天干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代表天之星象。地支是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代表地上的动物。古人们把他们按照天干地支-定的顺序组合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称作六十花甲子。通俗点讲,假如你连续六十年都买了老皇历,往后就可循环使用了。
六十甲子纪年法,不单可以纪年,而且古人也运用地支纪时,纪月。地支记时是将一日均分为十二个时段,如子时即相当于今之23时至1时,丑时即1点到3点这个时段,如此类推。
地支纪月,就是把冬至所在的月称为子月,下一个月称丑月,以此类推。
从殷商时代起,就有完善地用干支纪日了,一日一个干支名号日复一日,循环使用,从不间断。中国历史虽然很长,但只耍顺着干支结上推算,其年,月,日就是清清楚楚的。这就是中中国古代创造干支纪法的伟大之处。
利用干支纪法,今人仍在应用,比如书画家的落款,报刊的纪年,都有这支历法文明的印记。
#####应邀回答:我国是由黄帝立道历,已有明确、详细的阴历、农历时起,就用天干、地支记年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