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制和《易经》中的“数”有什么关系吗?有什么依据吗?(《易经》中的阴爻可以看做二进制中的)

清乾隆年间,在中国有一位传教士将中国的先天八卦图带回英国,送给了他在英国任大学讲师的好友菜布尼茨。经莱布尼茨反复研究之后,发明了高等数学二进制。他在发表他的论文的时候,将先天八卦图装订在了论文的首页加以证明。可先天八卦是我们的租先伏羲发明的,可到后来我们却读不懂了!实际上八八六十四卦并不是从一到不十四。而是从O到六十三。O作为数字的一个数。西方国家将二进制应用到了今天的计算机上,成为了计算机语言,即二进制O和1的应用(阴和阳)。先天八卦图是立着画,二进制是横着写,即:地,OOO,山,001,水,O1O,风,O11,雷,1OQ,火,1O1,泽,110,天,111。这就是我们今天用的计算机语言。应该为我们伟大的祖先点赞!为伟大的中华文明点赞!丝雨。

#####

,易经六十四卦通过一阴一阳来表述卦象卦理,易经本身的阴阳并不详细表述某个具体的数字,它更多的是天地运行数的表述,与天文地理物候五星等相匹配。



一阴一阳的变化得以表现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并可类推到人情物理之中。另外,易学的数更多体现的是术数方面的,包含数和理,二者不可或缺。



现代二进制不过是用来表示数字化的机制,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并不可以等同!

#####

《易经》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卦象部分,这是数学的内容,也就是自然科学部分;一是卦义部分,这是哲学的内容,也就是社会科学部分。人类在社会生活与实践中创造这两部分文化是理所当然的。人们现在承认,数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卦象就是数学的一部分,它是二进制的表示形式,这部分内容应该是伏羲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哲学则更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总结与提高,卦义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文王创造的,两套系统,两种科学,按照规律它们应该在不同时间内完成,应该是数学在先,哲学在后。 卦象是一套成熟的二进制体系,它是二进制数从0到63的表示形式,它同时符合二进制的运算规则。与此同时,从卦象的变化与排列,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在熟练的应用二进制。这些内容较多,本人在今日头条进行了《易经新论》的连载,关于数学这部分是《易经新论》连载(十)不懂二进制不谈《易经》、 《易经新论》连载(十一)新卦序是最新理论的实用体现等,二进制的数字贯穿了易经研究的始终,从这些数字中又可以总结出其它的重要规律,如果想从根本上、理论上、规律上学习易经,如果想真正理解二进制与易经的关系可以看一下,有不同意见可以商榷。

#####

二进制与《易经》中的数有什么关系,这要从《易经》的主体卦爻象中找依据。不能够真正掌握易经的灵魂~象数符号自认为知识渊博的门外汉是解释不了这个问题的。

易经的象数是由64卦爻图像符号构成的。卦象符号既是图像又是数字,二进制与易经中数的关系是通过卦象的结构,本能的体现出来的,而不是人们牵强附会的结果。

《易经》的数是通过卦爻象体现出来的。阳爻象“一”表现为1数形象,当然在时空基本结构涵三为一,一分为三的情况下也可以表示为3。但是它的本源“一”表现为1数形象则是我们理顺它与二进制关系可靠的首选。故《易经》由6个阳爻组合成的乾卦象,我们相应的可以111111来表现。

《易经》的64卦是由乾坤两卦来开头的,象徵为天地。无疑天是最大的,应该由乾卦来表象。地是最小的应该由坤卦来表象。由于时空中存在的一切事物是无中生有,此无就是0数,是实有而虚在的序1表现方式,故64卦的实质(值)数应该由0~63组成。那么它的最小数理应是0数,载卦为坤,象徵为卑微的地。相应最大的数则是63数,载卦为乾,象徵为阳刚的天,也就是宇宙。所以宇宙中的一切都包括在乾卦之内,故组合生成乾卦的6个阳爻也就自然形成为宇宙的结构模式。而这个结构的总数乃是63数,所以与6个阳爻形象相似的111111符号值理应也就是63数。那么以空间变化规律逻辑推理与63数等值的111111符号,二进制空间发展规律也就自然产生了。此二进制空间发展规律就是易经卦象分布体现出来的宇宙空间结构分布的自然现象,而不是人为意识的强加。故我们认为《易经》就是宇宙结构模式本能的模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111111组合圈成为一个六边形,从而得到六边形的半径与边长都是0.5的值进而还可以从深处解示出宇宙由5行气生成的奥秘,它是属于时间的范畴,在此就不赘述了!


#####

二进制的出现与易经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二进制用01表达事物的形式与易经用阴阳两爻组成八卦二解释天地宇宙的形式是类似的。

二进制本身是一个非常纯粹的数学问题,就跟10进制、12进制、16进制一样,简单二进制早就存在,西方人是用数学的理念看二进制,易经是用符号的形态组合阴阳八卦及六十四卦,二进制这种数学语言在易经传入西方时已经存在,莱布尼茨完善二进制的运算,从数学的角度看也不需要易经阴阳卦象形式的灵感,就是一个具体要怎么运算的问题,莱布尼茨作为一个数学天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莱布尼茨也是一位哲学家,当他看到中华古人智慧的阴阳八卦时,与他所研究的二进制01数学符号那么切合,二易经的阴阳符号是可以解释宇宙万物,从哲学的层面,也许会丰富了莱布尼茨对于二进制的想象,但但从数学的角度,就像10进制的数字运算一样。

当然具体的历史是怎么样的,你可以相信你认为对的,不管你怎么想,易经是伟大的,中华文明也是人类最具智慧的文明,甚至自大一点表达,没有之一!!!这就是为什么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还生存于人类今天的四大古文明之一,而更早的埃及印度古文明都消失了,如今中华文明内在的智慧也正引领着中华人走向了复兴之路,未来世界要实现真正的和平,唯一的路径就是被中华文明所同化,这不是吹牛,人性使然,人性对物质以及权利享受的贪婪是无法改变的,西方那套狼吃肉的玩法注定不能持续维持和平,尽管中华文明不尽完美,也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唯有中华文明里智慧相对的可以压制住一点人性贪婪。

好吧,说着说着就跟题好像关系不大了,?,二进制是今天科学文明的根基,易经智慧将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根基。这话放这,中华文化伴随中国经济现在正在崛起,未来下一步就是文化精神的输出,哲学思维的输出能产生最大的效率,而中华哲学智慧的根基在易经。

#####

有依据的,二进制是01,10。二进制其实是简化版的易经常用的八进制,和目前所常见的生活上使用的数字的十进制是一个原理,道理和原则均相通,二进制逢2进1,八进制逢8进1,十进制逢10进1。

数则是玄学上的泛指词,像我搞计算机的,但背后包括了软件开发,硬件运维,网络工程,信息化等各个科目。易经上的数可以理解为概念,卦象,运气,等等意思。 二进制的和易经上的数所最有关联的则是三元九运,飞星,数字所代表的含义等等。

本人八字带华盖,从小也喜欢看玄学易学类的书,大学则是计算机类的专业,所以对易学和计算机均有较深的领悟。

以上全是个人手打,希望满意。

#####

没有必然联系。两者可以各自为政各说各话互不相干独立运行的。二进制是数理逻辑,《易经》的底层逻辑演绎法则——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天人合一世界观下的天道与人道共通的大逻辑伦理法则。数学逻辑属于人学理论基础,《易经》逻辑天人共学理论体系。数学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表达,《易经》是天道人心的共同逻辑伦理彰显。一个是主观主义思想成就,一个是主观主义与客观实在性的结合成果。

#####

有点关系,易经讲阴阳,不阴则阳。二进制在数学上叫波尔代数,讲的有无,有则无、无则有。现代的电脑最基础就是由有无构成的。 要不是电速之快,电脑是最笨的运算器,远不如许多计算器。 有无与阴阳有点相同之处⋯

#####

虽然没太大的关系,但也沾点边。沾边是阴阳两爻表明的就是“一分为二”的一数与二数,并且这个二是将一进行平分得出来的,即,古中国人有:一根木杆平分,可致无穷无限的分下去,这也是毛主席有“物质可无限切分下去”的毛物理原子无限分离论的来源出处。另一个是九宫格内的一至九数的电脑键盘数字格框,内的各数字就是0至1之间的数,因此,用九宫格数据时:123为一组,456为一组,789为一组后,就可构成三横线的三爻单卦。所以单卦运行是由底向上逐级攀升达最高点处时,突然坠到最底层的原出发位置处。这就是三爻单卦是0与1数的现象。说关系不太大是“易”数是“数图”式的数,不是现代可见的任何数形式。数图是“五服”简化抽象化形成的,本处篇辐有限谅不叙。

#####

二进制是莱布尼茨发现的。很多人喜欢说莱布尼茨是看了易经之后受到八卦的启发而发现二进制的,以说明易经的伟大。普罗大众也喜欢听这种说法。事实是莱布尼茨发现二进制与易经没有关系。莱氏本人对此做过说明,但许多人对莱氏的说明视而不见,采取选择性的态度。我觉得易学领域这种风气不可取,对易学的研究不能脱离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不应该夸大。

易经的伟大与莱布尼茨发现二进制是否受到八卦启发没有关系。莱氏发现二进制受到了八卦启发不能增加易经的伟大,莱氏发现二进制没有受到八卦的启发也丝毫不减易经的伟大。我希望以后大家不要以讹传讹了。

莱布尼茨是看过易经的。他是在发现了二进制之后再看八卦,发现八卦与二进制吻合。八卦对应的数有多种,有先天八卦数,后天八卦数等等。其中与二进制能较好吻合的是先天八卦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五坎六艮七坤八。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规定阳爻表示0,阴爻表示1,这样乾就为000,兑为001,离为010,震为011,巽为100,坎为101,艮为110,坤为111,这样先天八卦对应的二进制数就分别为乾0,兑1,离2,震3,巽4,坎5,艮6,坤7。我们可以看到,将八卦转化成二进制后后,只是八卦的顺序与先天八卦数的顺序相符,每卦的数相差一。应将二进制的八卦数每个加一才变成先天八卦数。

这样规定还与易经阳为奇数,阴为偶数不符。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