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原生家庭带来的性格缺陷?(如何改变原生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你好,你的问题相信也是令很多人困扰的问题,原生家庭泛指我们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家庭,这个家庭的主要成员就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和父母(如果是独生子女,主要就是父母了),小时候我们是怎么被亲人对待的,亲人之间是怎么互动的,确实给我们后天的人格造成很大的影响。


很多人认为原生家庭给人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从我这些年的经历和经验来看,无论多大年龄,只要你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不把全部的责任归结到父母身上,自己为自己负起责任来,每个人都可以改变。


你的描述中说到“想要摆脱原生家庭造成的人格缺陷”猜测原生家庭给你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这些影响是不是体现在生活的很多方面,比如感情方面、工作方面,为人处世方面,自己内心纠结方面等等,但是心理学上有个解释,你越讨厌什么东西,越想摆脱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越像影子一样跟随你左右,和你如影随形。


我在十几年前和你有类似的体验,因为我自认为我的原生家庭给我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想极力改变自己,摆脱这些影响,后来学习了德国积极心理治疗,一位老师直接告诉我,\\\"你永远也变不成那种在爱中长大的孩子的模样,但是在哪种环境长大,你身上具备了很多别人不具备的东西,这些正是你的优势啊,所以你可以选择不去对抗,要学会和他们和平相处,慢慢的你就改变了”。十几年下来,我收获了自己的幸福,找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所以我建议你把目标调整下,先学会和这些负面影响和平相处,试着找找他们有没有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些好处(比如我当时非常讨厌自己在人群中会察言观色,后来中立的来看,察言观色让我能很快被团队接纳),任何事都有正、方两面,试着接纳这些,接纳是改变的开始,最终你学会了使用你认为好的处事方式,它们自然对你影响就小了。


具体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下:

一、重新梳理下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会放大原生家庭的影响,生活中一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就归结为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实际是无形中放大了原生家庭的影响,你需要认真思考下,聚焦下原生家庭到底在哪些方面造成了影响,还有就是你对这些事负有哪些责任。


我们经常觉得我们不喜欢父母的某些行为,但长大了发现我们越来越像我们的父母了,尤其是在处理亲密关系中,实际上不管你承不承认,父母小时候都给你提供了榜样,你不喜欢但不代表你已经学会了新的方式,所以要想改变,必须通过学习有意识的训练学会新的处事方式。


父母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但今天的学习和刻意改变是你可以决定的


二、客观的认识我们的父母

遇到不太好的原声家庭确实值得让人同情,不过你已经是成人了,造成这种局面肯定你和父母都有责任。我想你们之间的相处模式肯定是在你们几十年的相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和他们的教育方式和你的应对方式都有很大的关系。


小的时候你没有能力自己决定一些事,而现在你是一个成人了,你有能力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来了,比如对待你现在的婚姻你可以自己做主,选择和父母暂时拉开点距离。如果你一直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的角度每天重温这些伤害博取大家的同情,除了让你更加没有力量改变现状外还能有什么用。“不要觉得别人对你不平,一定程度上是你教会了别人怎么对待你”。


所以请你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来,勇敢的追求你的幸福吧,“要想得到从来没到到的事,就要做从来没做过的事”,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帮你。


另外说说原声家庭中的父母,他们也是从你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学习继承了一些处事方式,另外再加上他们自己的个性和后天的加工处理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他们的理念应该是“爱你,就要这么对你”,这没有什么好坏,他们应该也是无意识的,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


所以要想改变自己我觉得慢慢得调整和自己父母的关系,理解他们,接纳他们,你的内心才会安宁、平和。


三、我们现在的家庭正是我们孩子将来的原生家庭

为了让原生家庭的影响从自己这一待阻断,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改变自己,为我们的幸福负起责任来。

#####

今天在工作中得知一个关于原生家庭的故事。

一个15岁的女生,父母是重组家庭,但后来感情不和,有时甚至大打出手。

家是一个孩子的全部世界。但这个敏感的青春期女生看到的,只有打着爱的旗号的威胁、号称是亲人的相害与算计。

从家中感受不到一丝爱意的孩子,在网上加入了“父母皆祸害”之类的QQ群,在与有同样遭遇的伙伴的交流中,不断印证自己的已有观念,然后一步一步,陷入躁郁之中…

在课堂上,她会突然爆发,以汲取老师同学的关注,不断要得到自己被爱的证明;

但即使得到了,这些来自外界的关心,都被吸入她内心悲观的泥潭。

这样的事情,仿佛印证了现在流行的那句话——“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然而,这真的是幸运与否的问题吗?

记得JK罗琳说过一句话,“There is a date to blame everything for your parents.”

韩剧《请回答1988》里,德善的爸爸因为没有满足女儿的期待,道歉时说,“对不起,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啊。”

人生幸福与否,也许确实与运气有关。但把一切都归咎于运气,让我们既无力,又无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挑出别人的过错又多么简单?

不论大奸大恶、毫无担当这种不配成为父母之人,有多少父母,是在完美的苛求之下,被扣上了原生家庭不幸的帽子?那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不是也应该归责于他们的原生家庭呢?

我想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我们意识到这个因素的存在。识别它,然后反思自己如何改进。

依照物理定律,人不能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也正因如此,一个人最大的力量,是一点一点把自己拽出泥潭之中。无论这泥潭是你的家庭,还是你的人生。

#####

谢,觉察自己的原生家庭,需要时间,需要心理咨询师去引导和分析,不然自己去弄会比较困难。

#####

我们性格缺陷的除了我们的父母和原生家庭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我们自己没有长大,没有去改变自己。在我的身边,有很多人和自己的父母的关系是相爱相杀,又爱又恨。一方面受制于父母的权威,一方面自己又和父母很像,又很讨厌这样的自己和父母。这是很错综复杂又痛苦的一种关系,如果我们走不出这个圈,我们就会一种在这种痛苦里轮回,然后一代一代的传承这种痛苦。但是,可喜的是,我们是有办法可以走出这个圆圈的,我们是可以突破上一辈所带给我们的性格缺陷的,彻底改变我们自己的命运和我们下一代性格的走向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和父母和解。这种和解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真心的和解,而不是看上去的和解。我们要理解和原谅我们的父母,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所遭遇的痛苦,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有力量去改变这一切,我们的父母也有他们自己的身不由己,也有他们的无能为力。我们必须去原谅他们,就像我经常说的,父母只有10块钱你不能强求父母给你20元,父母只有小学水平你要求父母像大学水平那样看问题就是你的错了。如果我们做不到内心真正理解我们的父母,我们就永远无法和自己的父母和睦的相处,而这种无法和睦的相处一定也会带入到我们下一代的相处模式中。所以原谅理解父母,是必须要尝试着让自己去做到才可能改变父母带给自己的性格缺陷。

第二:不要想着去改变自己的父母,很多人一旦原谅了自己的父母,就会开始想改变他们。一旦想改变他们又是痛苦的开始。我们要尊重父母自己的选择,父母虽然是我们父母,但首先我们的父母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有选择自己任何生活方式的权利。我们不能用儿女的身份去挟持父母按照我们的思想行事。

第三,不跟着父母的性格缺陷,负面的生活模式和思想走。当父母用他们负面的能量在处世的时候,在要挟我们跟随他们走的时候,我们要有能力去觉察到,也要有能力去让自己不被带进负面的能量里面,不跟父母起正面冲突,也不被父母的负能量影响不顺着父母错误的思想行事。

第四:努力去改变自己的性格缺陷,提升自己的思想,超越父母。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定力,有一套自己的正确正面的三观,处世模式和性格模式,不再继续延续上一代的缺陷。而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内在既要有强大的心量和智慧做支撑,外在有独立的物质生活不用依赖原生家庭。我们只有靠自己的改变和成长,修正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在性格心量上和智慧上超越我们的父母,我们才有能力去对超越家庭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四点,我相信,哪怕我们的原生家庭和自己的父母看上去再糟糕,给予了我们再多的负面的影响,我们都可以去超越,我们都可以去修正,而我们的人生和未来才算是真正由我们自己主宰和创造了。

#####

有什么性格缺陷就去勇敢的面对它,就要勇敢的去克服它,让它成为你的闪光点!

不要为了一点缺陷而感到自卑,面对它,消灭它。

人无完人谁没点缺陷,也不要让它成为你的绊脚石。

有性格缺陷的人往往比正常的人更加优秀。

有什么不对的就去改正它,让自己的人生充满阳光。

人生在世活得漂亮,才是真。


#####

。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具有“缺陷”,可以说,人的一生,都是在自我完善的路上。

如果想要改变自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无论来自哪里,你都要接受它存在的这一个事实。如果你不能接受,越是抗拒,你就越痛苦,而这种痛苦反而会加深你对自我性格缺陷的厌恶, 这种厌恶,对你来说并没有帮助。接纳现实和自己,才是第一步。

2、想要改变,自我反省和觉察很重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让我们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进而才能进一步作出行动。举个例子,你总和别人相处不好,如果你学会了自我觉察就会发现,原来,你总是习惯性的指责和挑剔别人, 那周围的人自然不愿意和你走得太近,没有人喜欢自己总被别人批评。如果你能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才能做出相应的调整。

3、心理学上有一个咨询使用的三棱柱,分别写着“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以后怎么做”。没有谁的原生家庭是完美无缺的,我们在了解原生家庭,也就是我们问题如何而来的基础上,更要关注的是如何做。除了上面的两种方法,你还可以通过同步阅读心理成长书籍来增加对自己,对“人”的了解,这样也会有助于你在生活中进行实践改变。当然,如果可以的话,寻找咨询师帮助你自我分析,可能会效果更好。但是,无论有没有咨询师的帮助,自我的努力是谁都无法取代的。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

你好这位伙伴,你提的这个问题很笼统,因为不知道你说的性格缺陷是指哪方面。如果你能够更具体一些,我们就知道讨论的方向和目标了。因为人的性格包括很多方面,是人在生存的过程中学会的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互动的一种行为方式。所以它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从人的认知,比如信念,想法,价值观。到行为方式,比如有的人行为会很消极,有的人行为会很积极。还有处理情绪的方式,有的人喜欢隐忍,有的人喜欢爆发出来。

所以看你具体是指哪个方面。

#####

其实你能意识到性格有缺陷,这就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

有的人成长在父母长期冲突的家庭,他长大以后抗拒与人的交往,变得很回避,找的工作也会是那些人际交往少的。

以前看过一个咨询案例,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是初中数学老师,不到中年但是谢顶了,他不是班主任,但是他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教课。

咨询师就会有些怀疑了,是不是他的方法不对?果不其然,他从早上六点一直到晚上十点,都在工作,他教两个班级,他想的是把所有的学生数学成绩提上去。

但一个班级就是会有那么几个成绩不好,学习不进去的,家长催他,他就会焦虑,一切都从他自己那里找原因。把精力都留给了学生,结果反而是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数学成绩有下降的趋势。

他把他的焦虑也传染给了学生,而且后来咨询师询问他,是不是不太懂教学方法,而只是重复性的教学呢?他想到确实是这样的,他把他自己局限在一个思维框架里,出不来。

咨询师给了他两点建议,第一是,看一下别的数学老师是怎样教学的,有可能是方法不对,努力再多也是白费。第二是,学生们才是初中,有很多是还没对数学有窍门,不用给自己那么大的道德压力,要求自己一定要把每个学生教会,这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往往是学生到了高中,才对数理化有了长进,而且他现在还是单身,一天到晚跟孩子们耗在一起,没有私人时间,才三十就秃顶了,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后来他告诉咨询师,是自己不敢和同龄人打交道,才把大量时间给了学生们,结果这就像个轮回一样,导致自己越来越焦虑。

他被咨询师评估为回避型人格障碍,再加上强迫型人格特质,当他知道自己的问题时,他的思维就有了松动。

下次再焦虑时,就知道了这是回避,不要一直回避下去,要学会面对。当他下次再对学生较劲时,他就知道了这是强迫,要告诉自己放松。

咨询师最后给了他很多的建议,怎么样调整心态去面对学生,不要有那么高的道德感,保持平常就好。关于社交方面,可以一点一点来,当给自己锻炼的机会,平时参加一些教师团体活动,一点点融入。

他知道了自己的问题,表示感谢,感到很轻松,也知道了要怎么改变。

我想的是,我们多数人的性格是会有缺陷的,因为从原生家庭里没有获得足够的爱与温暖。

但只要你可以觉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你了解你的问题是什么,改变从了解开始,你就慢慢改变了。




#####

当你想改变的时候,其实已经在改变的路上了。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自己的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影响,这个是很正常的,要有这个认知。

原生家庭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当你开始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就是重复回忆童年与父母的相处关系的状态。

要好好回想自己跟父母的关系,映射出“内在小孩”跟“内在父母”的关系。

哪些事对你影响重大,可以通过写作回忆一下。

其实当你觉得被爱,遇到一个爱你的人时候,原生家庭对你影响就没那么大了。

人一生都在追求爱,在童年的时候,可能因为父母忽视,或者过于沉重的爱,会让自己感到压抑和痛苦。

与其追求原声家庭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还不如好好学会如何去爱,什么才是爱自己,什么才是健康的爱。

要明白自己是成年人了,不再是童年时代那个弱小的自己,一直索取爱的自己,如今自己将长大,有能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明白爱,懂得爱,爱自己,爱他人。祝你好运。




#####

我的朋友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一起来看下吧。

“我拼尽全力,还是换不来父母的满意”

深夜,接到发小的电话,她说,“今天我表姐告诉我,我父母在老家到处跟别人说我的坏话,真让人很失落,我已经拼尽全力了,还是换不来父母的满意……”。

挂了电话,我除了同情,更能感受她深深的痛苦和无奈。回想发小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只是偶尔融洽,大多时候是充满打骂和责备的,但发小总是很懂事,她从不怪罪父母,长大后拼尽全力孝顺他们,发生争端时宁可与丈夫吵架,也把父母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可为什么还是得不到认可呢?



《原生家庭》的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认为,在不健康的家庭关系中,父母是有毒的,你的幸福没必要仰仗父母,你自己一样可以战胜童年遭受的创伤,摆脱他们对你成年后生活的控制。

《原生家庭》的作者是苏珊·福沃德博士,苏珊·福沃德博士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曾著有《情感勒索》等多部作品。本书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目前,她的作品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全球发行。

苏珊·福沃德选取了日常工作中每天都会遇到的、最具代表性的成年子女的事例,分析了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及如何消除有毒父母的负面影响,找回自我。

一. 有毒家庭的行为模式

父母的言行举止塑造了孩子的观念和行为。

童年的时光几乎每天都有机会与父母同处一室,父母的言行举止塑造了孩子的观念和行为。

在正常家庭里,父母带给孩子的是爱、尊重和鼓励。

而在另一些家庭里,父母带给孩子的是恐惧、责备和负罪感,并让这种负面行为模式持续存在,始终支配着孩子的生活,这就是伤害型父母,也就是有毒的父母。大致分为:不称职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等。这里我们以身体虐待型父母展开来说。

我曾亲眼目睹,老家的一个邻居,回到家看到五岁儿子在角落里玩玩具,不由分说,连推带抓,把孩子撞到墙边,我还没反应过来,接着就看到他拳脚相加,嘴里一边说,“今天这么多烦心事,你还在这里玩,没用的东西!”,孩子以惊恐、难过的眼神望着父亲,很明显,他已经不是第一次莫名其妙被打了。他不敢愤怒、不敢反抗,他才五岁呀,没有生存能力,一还得靠自己的父亲。他把目光望向母亲,母亲在一旁默不作声。

后来听我的母亲说,我的那个邻居他父亲小时候也经常体罚他,因为邻居的爷爷那一辈就定了很多规矩……


惩戒孩子某种不良行为,体罚也是下策,约束效果是暂时的。不明原因的打骂更易引起孩子的愤怒情绪、复仇心理以及强烈的自我仇视。

对被父母虐待过的孩子而言,连最亲近的父母的爱和信任都得不到,很容易生活在恐惧、焦虑、痛苦和自责中,要重新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很难的。所以,与他人交往和建立关系的时候,往往会有挫败感。

讽刺的是,对孩子实施身体伤害的父母往往自己就生长于充满暴力的家庭,他们成年后的大部分虐童行为正是他们童年体验和感悟的重演。

有毒的父母对孩子持有的往往是自我中心和利己的观念。

有毒的父母他们会认为:孩子是我的,就是要尊敬父母;凡事我说的就是对的,不按我说的做就不行;孩子应该安安静静的,不给父母找麻烦。

在相对正常的家庭里,面对生活的压力,父母会试图解决问题,并寻求外界的帮助。可是,有毒父母的做法却截然相反,当家里的平衡被打破时,他们会宣泄心中的恐惧和懊恼,从不考虑这样做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常见的有:矢口否认发生的问题;推诿指责,把孩子当替罪羊;强行阻挠家庭成员痊愈;三角关系,拉拢孩子,指责另一方不好,把孩子当垃圾桶;希望孩子保守秘密,家庭成员结盟,家丑不可外扬。

二. 解毒,从负面关系中解脱

好起来就行,不一定要原谅

人们往往认为,子女希望自己能不与父母纠缠结怨,选择原谅父母就好了,慢慢就都会过去的。苏珊·福沃德认为,我们首先要认清从未得到过渴望已久的父爱和母爱这一现实,释放了内心的愤怒和悲伤,将责任归于你的父母之后,父母有求得我们原谅的愿望时,原谅才有意义。如果父母继续否认事实,推卸责任,我们的原谅便无意义。

不为自己辩护,采取非辩护性回应。

成年子女与有毒父母的争吵愈演愈烈时,大多采取的是辩护性回应,如果采取非辩护性回应就会尽可能地化解过激情绪,不进行正面交锋。当然,在与周围朋友、同事的关系中也适用。什么是辩护性和非辩护性回应呢?

比如:辩护性回应:

对方:“你自私!你忘恩负义!”

你:“不,我没有!我总是为别人着想。我总是为你着想。我尽我所能地避免伤害到你和父亲。不管多累,我都会带你出去逛街购物,请你和父亲到家里吃饭,难道不是吗?不管我为你做什么,你永远都不满足。”

非辩护性回应:

对方:“你自私!你忘恩负义!”

你:“让你伤心了,我很抱歉。”

对方:“我们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竟然顶嘴?”

你:“妈妈,你的思维方式真是与众不同。”

非辩护性回应可以阻止矛盾的激化,你也不必因极力为自己辩解被逼到绝境。可以从小事开始,对父母进行非辩护性回应,加以练习运用。

卸下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归还给应承担责任的人。

童年时,父母生了个女儿,你的到来是个错误,父母工作没完成,是你的错,父母离婚了,是你的错,父母生病了,也是你的错。有毒家庭的子女背负了太多的责任和屈辱。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和包袱,要坚决甩掉。

像我的发小,父母不开心、不满意,那是她父母的情绪,是她父母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事,她只需要对自己负责。

找一个私人的时间,一个静谧的地点来和自己内心的那个孩子对话。你可以拿一张自己童年的照片,把不需自己负责的部分写出来,看着照片里那个弱小、无助的孩子,对他大声说:“你不需要为……负责!” “我的父母应该为……负责”。以此来强化自己的意识。

感受愤怒、感受悲伤

愤怒令人恐惧。我们可能会怕发怒会让自己失控,进而伤及其他人,而把恐惧藏在心里。苏珊·福沃德认为,我们愤怒,我们害怕的事情会发生;我们不愤怒,那些事情同样极有可能发生。不发泄愤怒,愤怒将会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总有一天以更不可捉摸的方式喷涌而出,或者向内进行自我攻击,转化为自身的头痛、胃痛等各种疾病。发泄愤怒不只是父母的特权,我们需要学会掌控它。把过去的负面情绪彻底清理,才能更平静的接纳新的生活。

愤怒之后,我们可以悲伤,悲伤是人在面对失去时的正常、必要的反应。受伤害的成年子女,一旦意识到自己在不堪的家庭中失去了童年,失去了爱,失去了快乐,失去了信任感,便会感受到无尽的悲伤,经历和感受这些悲伤,才能冲破它们对你的束缚。

与父母对峙

在我们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足够勇敢的时候,可以与父母对峙:从容坚定地同父母谈一谈自己记忆中发生在童年时期的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告诉他们这些事情是如何影响到你的生活以及你与他们目前的关系的;明确地指明你们的关系至今仍令你感到痛苦受伤的各个方面,然后制定出新的基本规则。

与父母对峙的目的是为了:直面他们,彻底克服面对他们时的恐惧心理。告诉他们实情,并为你们此后的关系定位。苏珊很肯定的告诉我们,对峙是很有效果的,尽管它对大多数来说很难。

不论对峙之后你是兴奋,还是焦虑,对峙的各种长远的好处总要过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几周甚至几个月之后,你就会体会到对峙赋予你的力量,最终你能感受到的是不断提升的幸福感和自信心。不论对峙期间或之后发生什么事情,只要你有勇气付诸行动,就是胜利者。

当然,有些创伤还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

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有毒的家庭模式,很多时候会代代相传,要打破这个魔咒,我们可以做出承诺,和你父母当年对你的态度相比,你要更加体贴关爱自己的子女。当你自己从自我仇视和愤怒的家庭遗毒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你也解救了自己的子女。

希望我的发小看完这本书,能够发现自己所处的家庭模式,积极尝试对策。《原生家庭》不仅适合于典型的有毒家庭,对于大众化有点小问题的家庭关系,读后都能有新的领悟,给你的家庭带来好的小改变。

合上书本,我仿佛也看到了一些熟悉的脸庞:因为作业没写好,被母亲打屁股,课本上写了一句“昨天又吃了竹笋炒肉”的女孩;因自己使出全身力气也没能挽留父母婚姻的男孩,他不敢努力学习,怕努力了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因家庭重男轻女,一直担负照顾弟妹的责任,不敢向父母提什么要求的女孩……如果他们的父母翻开这本书,也许能令孩子多感受到一些温暖的爱吧。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