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戊戌年,戊戌变法120周年,你怎么看待戊戌变法?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戊戌变法的所有故事,几乎都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流亡海外时,他们所叙述的一个故事脉络。
我们把这个故事勾勒一下:当时的清廷上下分成两股势力,第一股势力是维新派的志士们,他们围绕在光绪皇帝周围,坚持改革和更新,试图让大清国像世界主流国家那样去发展。
第二股势力是顽固派,他们围绕在慈禧这个老妖婆周围,拼命的阻止各种改革,并且用阴暗的心理去看着这一场改革。甚至他们计划趁着慈禧和光绪在天津检阅新军的时候,借助荣禄之手将光绪皇帝废掉。
所以这些维新志士非常担心,然后他们就制定了一个政变计划“围园杀后”,结果他们信错了人,这个人就是袁世凯。袁世凯一方面假装答应,随后就像慈禧告密,紧接着慈禧立马回宫,并将光绪皇帝软禁在瀛台,然后搜捕维新志士并斩首,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康梁二人流亡海外。
这也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关于戊戌变法所讲的一个故事原型。那么问题就来了,当时真的是分成尖锐对抗的两股势力吗?对康有为来说,肯定是了,北京的所有出租车司机都是这样分析当时的宫廷势力的,我只不过是稍微夸大了一点。当我们回过头去看待这件事儿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恰恰相反。
在1887年慈禧提出还政光绪的时候,光绪身边的所有人都非常紧张。这时候的大清国风雨飘摇,千疮百孔,需要一个有经验的政治家来保证这条大船继续向前航行,比如说光绪的老师翁同龢,光绪的身生父亲奕譞都强烈反对。而此时态度最坚决的恰恰是慈禧本人,有人会说这是慈禧的伪装,但是当我们抱着理解之同情去看待的时候,我们似乎就能理解了。
当我们回顾慈禧的这一生,会发现她是相当的悲惨。幼年丧父,在她的父亲慧征死后,一家人哭哭啼啼的回到了北京城。中年丧父,26岁的时候老公咸丰皇帝去世。老年丧子,40岁的时候唯一的儿子同治皇帝去世,人生三大悲剧都降临在她的身上。
而这个老太太凭借强大的精神毅力又将四岁的光绪皇帝抚养成人,此时的老太太51了。就像农村老太太那样,你长大娶媳妇儿了,这个家就交给你了,我要歇会儿了,我要养老了。当时的慈禧有这样一种心态,就一定是虚伪吗?怕是也有几分真诚的含义吧。
康、梁所讲的帝党和后党之间的激励斗争真的存在吗?我想忽略了一个重要原因,慈禧和光绪是母子好吧,也许有人会说,他们算什么母子,又不是亲生的。确实不是亲生的,但是我们看他们之间的关系。从父家论,光绪是慈禧的亲侄子,从母家论,光绪是慈禧最爱的亲妹妹的儿子,他们之间其实是亲到不能再亲的两个人。
后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就嘲笑康有为,说康有为对政治观点的认知,基本上就像看了几本小说。戏曲之后对宫廷政治的理解,比如说他们所认为的慈禧借荣禄之后废掉光绪这件事儿。我们回头想想,慈禧需要这么费劲吗?
后来戊戌政变期间,慈禧一还宫,直接把光绪皇帝叫过来,把几个亲近大臣叫来,再把光绪数落一顿,自己重新垂帘听政。就这么几句话的事情,哪里需要什么军队,还要借荣禄之手。反过来说,慈禧要真废掉光绪也是不可能的,当时的社会舆论和国际环境已经不允许慈禧这么做了。
康有为他们所计划的“围园杀后”简直就是匪夷所思,他们这么计划呢?他们跟光绪皇帝说,颐和园埋藏着宝藏,你借我几百人,我们把宝藏挖出来就能缓解大清国的财政危机。计划靠这几百人就将慈禧杀掉,别说杀掉慈禧了,就是把慈禧禁锢起来也是决无可能的。
当时中国的政治社会发展到清末,皇帝是靠孝道治理天下的,不说把慈禧杀掉,就是软禁起来,这件事儿在当时的舆论界是根本接受不了的。其实当时光绪和慈禧之间的协同是远远大于分歧的。
1898年9月17日,光绪皇帝突然明发谕旨,这里面大概是这么基层意思。第一,不是安排康有为去上海办报纸了吗,怎么还在京城啊。第二,康有为这个人还是比较有能力,有想法的,所以我才召见了他一次。第三,康有为不要再在京城了耽搁了,马上去上海。
这条旨意在康有为看来是另一层意思,康有为想:皇帝是信任我的,不然怎么可能为我一个6品的工部主事而明发谕旨呢,慈禧动手了,不然皇帝不会让我马上去上海,这是暗示我慈禧要对我下手了。
其实这条旨意是非常简单的,就是康有为的一系列激进的主张,让光绪和慈禧感到害怕。康有为这样的人,即使不主持变法,让他在京城待着也不是好事儿,那就把他撵走。
19日慈禧从颐和园回宫,当天晚上就给康有为定下了“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的罪名,下令抓捕康有为。而此时的慈禧其实跟光绪皇帝之间发生了裂缝,但是远远没到要软禁光绪的地步。结果康有为跑掉后,抓捕了他的弟弟康广仁,而康广仁在狱中就将“围园杀后”的计划给招供了。
他这一招供,慈禧立马就火了,她认为她跟光绪皇帝之间只是政见不合,怎么光绪就要杀掉自己呢。此时的慈禧就像一个撒泼打滚的农村老太太一样,对身边的太监大打出手,拿他们出气。
之后就是软禁光绪,对外宣传是光绪病了,无法主政。这时候外面有很多误传,其中一条就是说外国使节对慈禧下了最后通牒,要求慈禧必须还政给光绪。
这时候老太太就彻底疯了,于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可笑的一幕,也是世界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幕,一个国家跟自己的所有邦交国宣战。最后就是义和团运动,庚子事变,将中国拖入了黑暗的深渊中。
#####回答者:赵培文,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戊戌变法又称为戊戌维新,因1898年为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是清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之所以会出现戊戌变法,一是当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大有亡国亡种的趋势:二是随着洋务运动等活动的开战,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已开始觉醒;三是甲午战争的爆发,此为戊戌变法发生的直接导火索,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面对曾经属国日本的挑衅下,大清国惨败,维新变法呼声由此掀起。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南海人。原名祖始,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其初受业于名儒朱次琦,通晓经史,颇好陆王心学,早年曾在香港游学,因而与只知孔儒的读书人不一样,对于学习西方并不持抵制态度,早在1888年康有为就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只有对政治体系改良才能富国制夷,随着甲午战争清廷的战败,1895年5月2日,以康有为为首的一千三百多举人,联名上书,即公车上书,要求拒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随后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富国、练兵、养民、教士等主张,由此变法派进入光绪帝眼中,1895年8月,康有为联合陈炽、文廷式在北京组建强学会以及创办《中外纪闻》,在各地鼓吹变法维新,一时间变法之声响彻各省。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又上书光绪帝,言之列强“瓜分豆剖,渐露机牙”,随后光绪帝召见其入宫,详谈其变法主张,借此机会康有为对荣禄等人的保守大肆驳斥,其维新变法之思想正和光绪帝意,1898年1月,康有为应召上疏“统筹全局”,详细提出了其变法该张,一为“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为“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为“开制度局而定宪法”,在三大主张下,对清廷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提出了改革计划。
光绪帝
由于维新变法派的主张颇和光绪帝的心意,因而于6月11日下诏“明定国是”,毅然宣布变法。从6月11日至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持续一百零三天,百日维新因而得名,在一百零三天的时间内,维新变法派在经济上提出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私人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办矿山等;文化上提出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要求废八股,开办京师大学堂,兴办西学,鼓励留学;政治上提出裁销冗官,精简官方机构;军事上提出裁减旧军等。
戊戌六君子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变法派在以“变”为改革核心,提出了“能变则全,变则亡”,在变为中央思想下,虽在顽固派的干涉下改革失败,但其变法思想与改革措施,在当时愚昧不堪的中国起到了传播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作用,维新派虽失败,但却激化了国民的觉醒,间接的成为了清朝的掘墓人。
参考资料:
[1]谢放.制度创新与中国现代化——从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J].中华文化论坛,2002(01):56-61.
[2]周积明.变革的新工具─—略说戊戌时期的学堂、学会、报纸[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2):1-5.
[3]闵杰.戊戌学会考[J].近代史研究,1995(03):39-76.
[4]刘大年.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J].近代史研究,1982(04):133-163.
[5]陈半思:《戊戌变法》
更多精彩内容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120年前的今天,戊戌变法发生的日子,也就是说今天是戊戌变法120周年发生的纪念日,而且正好十个甲子,今年也是新一年的戊戌年。虽然103天之后,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晚清的末期,民国黎明前的曙光,它将东方沉睡的雄狮敲醒,也敲响了大清朝,乃至两千年封建帝制灭亡的前哨钟声。
康有为,梁启超作为戊戌变法的发起人与领导者,两人选择了一种变革的方式来企图改变当时社会的状况,而且也确实在当时发动了君主的支持,但无奈动乱的历史节口,还有许多未知的因素于其中,慈禧的阻拦,以及袁世凯悬案,最终让这场变法走向失败。但戊戌变法的重要历史意义依旧长久影响着中国历史,其中也出了很多人杰,对后世的精神追求,与思想追求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戊戌变法给后代历史留下了戊戌六君子的威勇之名,“我自横刀向天笑”是何等的男儿家国气概,是近现代中国不多见的男子汉的气概。
关于戊戌变法,推荐茅海建的《戊戌变法史事考》,这本书把戊戌变法那段历史转折点中的纷繁线索理了出来,而且情节吸引人,兼具历史依据与情节。
还可以去看田沁鑫导演的《北京法源寺》(根据李敖的同名小说改编),戊戌六君子,乃至袁世凯的抉择,都可以让你在戏剧的场中感受到历史感,大历史现场,人是如何选择的?以及人的选择又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
#####1898年是戊戌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发动的一次维新变法活动。
甲午战争以后的几年里,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机,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帝国主义的侵略,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所以维新派希望通过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
变法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予政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因此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为了进行改革,他们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哲学和自然科学,反对君主专制统治秩序,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运动大大便利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戊戌变法又是一次在保护清朝封建统治前提下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维新派的阶级局限和中国时代的实际,决定了他们脱离广大人民群众,运动在十分狭小范围之内进行。因此他们找不到真正打破反动势力的力量源泉,而只能向反动势力妥协,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把全部变法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发的一纸谕令上。结果不堪封建顽固派一击而惨败。这就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