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指的是《红楼梦》中的谁?为何这样形容这个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代表人物是王熙凤)
"心比天高 ,命比纸薄"指的是《红楼梦》中的睛雯。
睛雯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的冠首,她说话办事麻利爽快,为人处事好强、任性。原著第五回关于她的判词为: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1、晴雯身世凄惨,是贾府中下人家的下人。晴雯十岁那年被贾府下人赖大家用十两银子买回家,后来,由于晴雯常随赖嬷嬷进贾府,因晴雯容貌美丽,说话办事利索,深得贾母喜爱,赖大家便把晴雯当作礼物送给要母作婢女,后来贾母又把她和袭人一起给了宝玉做丫鬟,伺候宝玉的日常生活起居。
2、晴雯容貌美丽、聪明伶俐而且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儿。王熙凤说:"若论所有的丫头们总共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王夫人说晴雯眉眼生得有点像林黛玉(而黛玉有着瑶池仙子般稀世之美貌)。贾母说:"我看晴雯那丫头甚好,言语、针线,别的丫头们都不及她。
3、睛雯为人处事过于任性,言语之中有些狂妄,有时候不知天高地厚似乎忘了自己只是个下人。晴雯由于任性,言语狂妄,因此得罪了很多人,比如:宝钗、袭人、宝玉的奶娘李嬷嬷,甚至还得罪了王夫人,连林黛玉来看宝玉,她都不开门。因此树敌太多。
4、睛雯结局凄惨。抄检大观园后,睛雯无故受到牵连,在病重已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被王夫请人强行拖走,并赶出贾府,致惨死,死后冤枉她是得女儿痨而死,连尸体都被焚烧(在那时差不多是挫骨扬灰的意思)。
综上所述,晴雯虽然容貌美丽、聪明灵巧,有着千金小姐般的气质和桀傲不羁的个性,但由于任性、孤傲、得罪的人较多,不仅身世凄凉,而结局极其悲惨。所以用"心比天高 ,命比纸薄"来形容睛雯的一生还是有道理的。
注: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指大观园中宝玉处丫环晴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虽不是原著的原句,原著中的原句是:“齐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也是太虚十二钗又副册中,给晴雯的判词。
#####书里并没有这句话,原话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这说的是晴雯。
(我认为杨幂版本的晴雯更有晴雯的神韵,当时的她还不是特别的红,这是她少有的塑造的比较成功的角色之一)
晴雯的一生是一个彻底的悲剧,她一切悲剧的源头就是这八个字: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换句话说,作为奴才,完全没有做奴才的觉悟。
晴雯其实出身很苦,自幼父母双亡,只有一个只知道喝酒的表哥在贾府当差,因为养活不起她所以央求贾府大管家赖大把她买下,当年她只有十岁。由于长相出挑,赖大就将晴雯孝敬给了贾母,后来贾母见她机灵俊俏,就把她赏给了宝玉。所以晴雯其实身份很低,是“奴才的奴才”。
但是,自从进了贾府,这个“奴才的奴才”,就过上了小姐的生活。
原因很简单,因为她被卖进了贾府。
贾府的一个特色,就是仁厚。荣国府宁国府虽然荒唐的事比比皆是,子孙都不成器,但有一点是曹雪芹十分肯定的(毕竟是以他自己家为原型)——贾府对下人非常好,好到离谱的程度。在那个年代,作为卖身的奴才,如果能够被卖进贾府,那不能说是祖坟上冒了青烟,简直是祖坟在喷火!
红楼梦里写过袭人过年回家探亲,她说过一句话:“幸而被卖到了这个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样,又不朝打暮骂的”,一句话基本反应了贾府的现实。在古代,晴雯袭人这种人属于卖身的奴隶,是没有任何人权可言的,如果被卖到普通人家的话,打骂是家常便饭,吃穿更是凄惨无比。在这一点上,不要说三百年前的清朝中叶,就是一战前的英国贵族家里,女仆的日子也是十分辛苦的。
但贾府不同,贾府有对仆人的礼仪,晴雯袭人平儿等大丫鬟,是可以和宝玉黛玉这些主子们并列的,连史湘云进贾府送礼,都要记得给几个大丫鬟带一份。就连贾宝玉本人,在称呼袭人晴雯她们时,也要称之为“姐姐”,不能逾礼。
至于吃穿,书里记载,袭人爱吃乳酪(类似于双皮奶),晴雯爱吃个豆腐皮的包子,贾宝玉还专门从宁国府给她送了过来,这都是普通人家听都没听过的好东西(三百年后的我也没见过豆腐皮的包子是啥样的,TMD)。而且贾府还有专门给大丫鬟们预备的厨房,居然可以点菜!晴雯说想吃个笋尖,就有人忙不迭的给炒了送过去。至于穿戴,王熙凤曾经说过,中等人家的小姐,都没有咱们的丫鬟们穿的好。在贾宝玉这么个主子手里,不要说打骂,贾宝玉把她们当宝贝一样惯着,“晴雯撕扇”这种事情,谁看了都觉得太荒唐。
荒唐的生活,让晴雯有了不应该属于她的错觉。
红楼梦的分析家们普遍认为,“袭为钗副,晴有林风”,袭人是薛宝钗的化身,而晴雯是林黛玉的化身。虽然晴雯不识字,不会像林黛玉一样作诗填词,但是她的性格非常像林黛玉,她拥有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使小性,她也拥有林黛玉的清高孤傲,对于那些媚主的袭人和秋纹非常鄙视。
在怡红院里,即使是袭人麝月这些大丫鬟们,也还是参与日常劳动的(因为贾宝玉的内室,不能让普通仆役进来)。但晴雯则是完全一点活都不干,麝月曾经因为够不到高处的镜子套,央求晴雯替她摘下来,说到:“我求求你可动一动!”,结果就算这么说,晴雯还是不动,是贾宝玉亲自把镜子套摘了下来。晴雯的原话说的是:“你们在一日,我且受用一日”。
晴雯有一次生病,怡红院偷偷去请了大夫,大夫号脉的时候,只看到水葱式的两寸多长的指甲,保养的极好,还涂了颜色。这是标准的贵妇人的打扮,是长期不参加劳动才能拥有的样子(参见慈禧太后的指甲),而晴雯作为一个荣国府的奴婢,居然能养尊处优到这种程度,实在令人惊讶。
虽然贾府待下人好,但是好到这个程度,也还是未免太离谱,这简直是养了个主子在家里。晴雯之所以可以这样“丫鬟的身子小姐的命”,完全是因为她活在怡红院的小天地里,有贾宝玉惯着她,不怎么抛头露面,才不会被王夫人和王熙凤所察觉。如果她会做人,能跟其他下人处好关系的话,她也许还能这样继续下去,但她的性格像黛玉和王熙凤的结合体,继承了林黛玉的尖酸和王熙凤的泼辣,这就得罪了很多很多人。
抄检大观园的时候,怡红院诸丫鬟都很听话的把自己的私人物品拿出来来检查,只有晴雯,她一股脑的把整个箱子倒出来,摆明了不配合,因此得罪了王善保家的(一个王夫人身边的老奴)。
碰巧王夫人在园子里看见了晴雯在骂小丫鬟,那个猖狂的样子让王夫人很生气:“有一个削肩膀,水蛇腰,长的有点像你林妹妹的……我很看不惯她那狂样!”。加上晴雯素来不会做人,这个时候她的敌人们争相进谗言,让王夫人下了命令——撵出去!
也许直到晴雯被撵到哥哥的那个寒砖冷灶的家里时,她才能真正明白,自己不是林黛玉——林黛玉再刻薄,也没人敢把她怎么样,但毁灭自己,只是王夫人一句话的事。
所以晴雯的悲剧,来源于自我认知的误差,是自我定位的失误,是一种在那个时代追求“平等”的可怜人。对于她,跟她同时代的一个人,贾府大管家赖大的妈妈,荣国府的老奴曾经说过一句话,很适合她:
“你哪里知道‘奴才’这两个字是怎么写的!”
#####在小说《红楼梦》中,心比天高之人指向性唯一,就是怡红院中的晴雯。
可晴雯算不得命比纸薄,命比纸薄的人还要另分析。
晴雯这个名字,正式出现在金陵十二钗中。
要知道金陵十二钗正册,记录的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世家女子;
金陵十二钗副册上,所记录的女子不一定出身世家,但同样算得上是小姐。
从又副册上才开始记录丫鬟,也就是说在作者的心里,晴雯是所有丫鬟中的number one。
晴雯一定是那个心比天高之人,因为她有独立的判词: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遭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这里面写明了,晴雯的心比天高。
但小说著《红楼梦》中,作者并没有对哪个人物形象,有准确地形容他命比纸薄的描写。
既然《红楼梦》是一部女性的悲歌,那么这位命比纸薄之人,也就在女性中寻找。
她会是谁呢?
现在就一一来分析……
一.心比天高的晴雯
小说中的《荣国府》,是一个腐朽的世家大族。
这样的大家族中,有着几代人传下来的规矩;
这样的大家族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
一个自幼生长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其实很难形成心比天高的个性。
因为所受的教育,还有所处的环境,都会非常强的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还有言行举止。
荣国府这样的大家族,容不得一个心比天高之人!
所以晴雯,一定有着独特的生长环境。
晴雯不是荣国府的家长女儿,她是十岁的时候才进的荣国府。
这晴雯当日系赖大家用银子买的,那时晴雯才得十岁,尚未留头。因常跟赖嬷嬷进来,贾母见他生得伶俐标致,十分喜爱。故此赖嬷嬷孝敬了贾母使唤。
①小说中的这一段文字,称得上是对晴雯身世的描写。
晴雯被赖大家的买来时,她已经十岁了。
这说明了晴雯这个丫头,并没有从小就受到完整的、奴化的教育。
所以在她的身上,会保留着更多正常平民百姓的脾气和骨气!
②也许算得上是一种幸运,如果晴雯一直在赖大家,那她就算得上是奴下奴。
她身上的个性,很快就会被打磨得一干二净。
可是晴雯被贾母看中了。
贾母是荣国府的最高统治者,这直接导致了,贾母身边的丫鬟所有人都会给面子。
此时,晴雯有了娇生惯养的条件。
读者都是站在上帝视角,所以能看得清楚,晴雯不是一个为了上位不择手段之人。
因为贾母宽厚的个性,可以允许丫鬟保持自己鲜明的特点。
所以,晴雯的个性就保留了下来。
晴雯这个姑娘永远学不会谄媚,她不会刻地到贾母面前刷存在感。
在贾母房里的晴雯走的是技术路线,她学会了一流的女红针黹。
然后呢?
聪明、漂亮、心灵手巧的晴雯,被贾母看中,放到了她凤凰孙子贾宝玉的房里。
③到宝玉这样的主人房里,晴雯才有了心比天高的可能性。
其实,晴雯的心比天高是什么意思?
就是她已经卑贱到了是一个奴婢,却还保持着一个人的尊严和风骨!
她知道贾母把她放在宝玉的房里,就是宝玉通房丫头的候选人。
可是晴雯做到了自尊自爱。
她从来没有勾引过这位主人什么;
她也没有用她的独特身份,同宝玉要首饰、要钱!
她要的,是贾宝玉给她认可和尊重;
她期待的,是把怡红院当成自己的家。
这种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婢女,必然被封建社会所不容;
这种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婢女,在封建社会,就是不懂尊卑、不知深浅。
晴雯她是个婢女,在统治阶级的眼里,她就应该主动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唯唯诺诺、没有头脑的工具人。
晴雯的一切,在封建社会就是心比天高。
可是她命比纸薄吗?
答案是否定的。
在晴雯的身上,作者寄托了深深的感情。
所以很明显能看出,作者给了晴雯一个无限悲凉,可以赚尽读者眼泪的结局。
那就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王夫人,撵出大观园,然后凄凉病死。
可晴雯死得干净,死得清白。
作者根本没有舍得把这样一个人物,放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被作贱、被蹂躏。
因为一直到死,都是作者深爱的人物。
所以命比纸薄的,必然是其他的人。
二.命比纸薄的是谁?
那些世家大族的媳妇和小姐,就算最后有着悲剧的结局,可是她们毕竟享受过人间富贵;享受过家人的关爱。
所以算不得命比纸薄。
那些荣国府的家生婢女,从小算得上生活稳定,而且她们知道该如何去做一个婢女,也有机会学习针黹女红等各项技能。就算以后被发卖,也可以平安地活下去。
所以算不得命比纸薄。
真正命比纸薄的,是那种从小漂泊,入红尘后享受过人间繁华,然后又陷到泥潭中的人。
最突出的,就是小戏子芳官。
如果同这个姑娘相比,谁也称不上命比纸薄。
芳管这姑娘的人生,太惨了。
荣国府中的小戏子,是为了接待元妃省亲而买来的小女孩儿。
看看这些小女孩有多大:
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因问年纪,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叹息一回。
①此时这些小女孩已经开始学戏,并且各有行当。那个时候的她们才10岁左右,那么刚买来她们的时候,年纪只会更小,全是个位数字。
这已经很可怜了,如果仔细分析还有更可怜的。
②戏子是什么?
在《红楼梦》的那个时代,戏子是下九流,这些人卑贱到尘埃里。
在赵姨娘的口,中荣国府下三等的奴才,也比戏子高贵。
这些小戏子会被买去唱戏,他们的家人会知道吗?
一定知道。
因为唱戏不比买来做丫鬟,挑一个容貌端正、手脚利索的小女孩就行。
唱戏靠的是嗓子,所以贾蔷在买这些小女孩的时候,一定会挑嗓子好的。
只要他们的家人对这些小姑娘稍有爱心,就一定不会把他们卖去唱戏。
所以这些小戏子的家人,只把这些小女孩当成货物,当成可以换钱的货物,从未把她们当成家人对待!
之后还有更残酷的事实,在等着这些小姑娘。
③小戏子在荣国府学习,荣国府也给了她们明星般的待遇。
她们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
可这看上去的一切美好都是偷来的,这些小戏子不一定能懂。
在小小年纪,就享受到了不属于她们的高档生活。
青春年少的小戏子,过得如明星一般的日子。有婆子管着她们的吃喝;还有婆子伺候。
她们同样被娇养,一个一个性格鲜明,个性张扬。
荣国府可以给她们富贵的生活,也可以马上收回去。
老太妃薨逝,小戏子们变得毫无用处。于是有家人的,就被王夫人放了回去。
而孤苦无依的呢?
那个时候的小戏子们,立刻就变成了普通的婢女。
她们不惯劳作,不懂尊卑。
很容易,就会引起其他婢女和婆子的不满。
芳官幸运地被分到了怡红院做婢女,暖男贾宝玉会惯着她的脾气和个性。
可其他人不会,真正的生活也不会。
同晴雯一样,同其他小戏子一样,芳官也被撵出了大观园。
个性不太鲜明的小戏子,可能就随便嫁了人,然后粗茶淡饭,也是一生。
可芳官的个性,让她不容受到摆布,她选择了出家。
出家后的芳官,不仅会受到生活水平骤然下降的巨大打击;
在其他方面,也不容乐观。
《红楼梦》中的尼庵,可不是什么超凡脱俗的清静之地。
那里藏污纳垢,要比世俗之地更狠。
像芳官这样美丽的妙龄少女,在尼庵里会有怎样的遭遇?
她不会变成闲踏天门扫落花的何仙姑,曾经的芳官不懂什么是粉头、面头,那些龌龊的老姑子们,会用毒打和饥饿,让芳官去变成一个真正的粉头。
而时光还会继续,
等到芳官年老色衰,也许又被逼着去拐来其他的小姑娘做这种事。
一辈子没有受到过疼爱;一辈子活在别人的算计中;一辈子都要忍受生活的磨砺。
这样的芳官,算得上命比纸薄。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当然说得是《红楼梦》里宝玉身边的大丫鬟晴雯了。我个人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当然估计就是相当喜欢他们的一个丫鬟,比照着这个丫鬟来描写晴雯的。在整部《红楼梦》里,晴雯是最完整,最个性的一个人物,也是最丰满的一个人物。
晴雯在整个《红楼梦》的章节里,是作者著笔最多的,什么挂灯笼,撕扇子,补金丝裘等等。而且晴雯是整个怡红院里唯一让贾宝玉爱得死去活来却又得不到的女人。晴雯本身长得非常漂亮,并且性情也很直爽,对于见不惯的事情,她是一定要去说上几句的。所以,晴雯又十分牙尖嘴利,以至整个怡红院里,只有她敢和宝玉发生正面冲突。
所以,晴雯一直以来被看做是一个心气极高的人。晴雯本来是赖大买来伺候赖嬷嬷的,因为贾母喜欢,于是就送给了贾母。晴雯十分会做针线,由于贾母疼爱宝玉的缘故,宝玉后来向贾母要了晴雯,于是贾母就把晴雯给了宝玉。
作为宝玉房里的丫头,其实是分了几派的。比如袭人,那就是拼命讨好王夫人,成为王夫人的化身在宝玉身边伺候的人,甚至与宝玉有了云雨之情,成为了宝玉的准姨娘。麝月是袭人的助手,向王夫人汇报宝玉的情况。秋纹碧痕都是有机会成为宝玉姨娘的人,尤其是碧痕,跟宝玉洗了一两个时辰的澡,弄得地上,床上都是水,让晴雯讥讽了好久。也只有晴雯,是老太太身边的人,只对老太太负责。
晴雯的心比天高是她看不上当姨娘的身份。袭人也好,碧痕也罢,晴雯动不动就说,别以为你们干得那些事我不知道。实际上,晴雯心里很清楚的,她们不过就是个当姨娘的命。可是晴雯不一样的是,她不想成为姨娘,可她又不可能成为宝玉的正妻,那么怎么办呢?她只能和宝玉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一种似爱非爱的情愫留在宝玉的身边。
也因为如此,所以她才能口无遮拦,肆无忌惮,她好赌钱,好打抱不平,甚至连史湘云说了一句“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讨桂花油。”晴雯对此也不依不饶,要为丫头们讨公道,罚了史湘云的酒。晴雯就是这样一个让宝玉爱得死去活来,却又从来不接宝玉的茬。她知道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知道自己的身份,而她却又不甘心,她想同命运去抗争,却最终没能挣脱命运的枷锁,不幸惨死。
可即便到了临死她也没认输,她临死一直在喊妈妈,而不是在喊宝玉,这让宝玉心里很难过,可是这位多情公子哪里知道她的心气儿?所以曹公才会在判词里写“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遭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自然指的是宝玉的丫环睛雯。《红楼梦》作者在判词里说她: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作者这样形容睛雯,是带着深深的同情,怜悯之心的,是对美好事物被摧毁的不平和愤怒!
晴雯聪明美丽,勇敢正直,讨厌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口蜜腹剑的小人,因此很对宝玉的胃口,算得上除了黛玉以外,他的笫二个知己了。
而且,作为晴为黛影,作者这样描写睛雯,也旨在说明,在封健社会里,作为女人,任你是贵族小姐,还是奴才丫环,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都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最后都逃不脱被吞噬的命运!
#####原文中并没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文字。“心比天高”出现在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首页“水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画上所写的几行文字中的一句,这几行文字即:“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命比纸薄”出现在七十八回的“芙蓉诔”中,即:“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命薄。”后又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有很多读者把画上的几行文字理解成晴雯这个人物的判词,我认为不应该按人物生搬硬套,而应该按红楼梦的真假实虚进行推理对照。红楼梦真假之中是没有人物的,作者写人物故事,是为了敷衍假语村言掩盖真(同时也掩盖假)而已。“水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就是指的虚幻的假語村言,也即“满纸荒唐言”;“水滃染”的,是言红楼梦的满纸荒唐言的本源是“水”,根据“水几于道”的逻辑,就是告诉读者红楼梦外在的虚幻人情故事是由道文化生发出来的。正是由于这些“满纸乌云浊雾”的虚幻,才造成“霁月难逢”的。“霁月”表达的就是好晴天,没有一点虚幻,没有一点假,这样的读者是很难碰到的,这就是“霁月难逢”之意。“彩云易散”,“彩云”与“乌云浊雾”不同,“彩云”形容的是红楼梦外在漂亮的吸引人文辞句子和人物性情故事虽是虚幻但不同于儒学文化“乌云浊雾”之虚幻;作者为什么要写的这样?目的就是为了使红楼梦“易散”,也即让红楼梦迅速流传开来,只有流传开来,才能保住红楼梦珍贵的真意,才能传承真意。“心比天高”,就是形容的红楼梦真意,实实在在的告诉世俗读者,只是他们没有能力理解。“心”既指红楼梦的真,也指人的思维思想;红楼梦真意正是传承的中华民族最正大最高尚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字圣仓颉的“一把”思想。“一”就是指的空前的,前所未有的人类技术或人类制造;“把”就是提手达到“巴”的高度,“巴”即锅巴。古人把天看作是盖在大地万物的一口大锅,“锅巴”岂不是接近天,紧紧触着天,岂不是“比天高”;这种激发世人比赛创新,比赛争“一”的思想岂不是“心比天高”。“一把辛酸泪”,正是指仓颉“一把”思想的辛酸泪。“一把”思想表达的是人手的作为,或人手与大脑的完美结合的作为,这种创新的“无中生有”的作为就是“无为”。“身为下贱”,“身”是情感,或人体五官的外感,是表面条件反射的浮浅之感,是“宠辱若惊”的情感,由此可知,“身为”就是情文化的作为,儒学文化的作为就是“身为”“情为”,就是不可推崇的下贱作为。“风流灵巧招人怨”,是言儒学文化的空虚流的“灵巧”颠覆颠倒了真正的人手的灵巧,正是儒学文化的“风流灵巧”与真正的灵巧文化争人才。“招人”,就是提手召人才,由于“风流灵巧”而很难召到后继人才,这就是“怨”的原因。
“寿夭多因毁谤生”,此句讨论的是仓颉文化仓颉思想的短命寿天;“多因”就是指多部分或大部分原因就是由于“谤生”所毁的,少部分是仓颉文字自身原因和当时条件落后的原因。“谤生”就是“言旁生”,“旁”就是边,就是不正,这个不正的“谤生”文化就是儒学文化使得仓颉文化“寿夭”。“多情公子空牵念”,就是指儒学文化就是“多情公子”到处播撒情种,最终只能收获一场空。“空牵念”就是唯心空虚的思想牵动引领世人思想或引领文化教育是最悲哀的。
再看七十八回“命薄”问题。“始信”就是指的中华民族最早的仓颉汉字文化,“黄土垄中”就是言中华民族以“龙”为上为中,“龙”就是指的活跃的技术创新。“女儿命薄”是言孕育仓颉文化发展的力量实在太薄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红绡帐里公子情深”,由于“情深”才造成“一命薄”。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茜纱窗”形容的耀眼的吸引人的心灵窗口,此两句是作者鲜明地告诉读者:人类的起源和中华民族起源,即缘分与“无”有密切的渊源,正是无为探索创新,无中生有产生一代代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才使中华民族一步步走来,走向强大文明的。“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何”字并不是发问词,而是指人区别于动物的独特本性,即人的特长,就是具有深入探索未知自然和实现技术创新的两种能力。“卿”就是治理治国的意思,“卿何”就是用充分激励发挥人的特长本性的文化观念治国符合人类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为什么这样的无为而治理念没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呢?这就是“薄命”。
#####《红楼梦》十二钗,上至元妃下至巧姐,美丽才华如黛玉宝钗,美貌如花的秦可卿,精明能干的王熙凤探春,襁褓中父母双亡的湘云,还有一载赴黄梁的迎春,独守青灯古佛旁的惜春,还有一个终陷淖泥中的妙玉,一个个都是命比纸薄,都属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主。
尤三姐,是曹公《红楼梦》中另一个‘’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的女子。
尤三姐。尤氏之妹,同样是个苦命的女子。她与尤二姐一同被母亲带到贾府投奔贾珍时,因为一家‘’素日全亏贾珍周济\\\",尤二姐与姐夫贾珍早已\\\"不妥‘’,所以二姐自认有‘’淫行\\\"而责怪自己,但三姐的行为与二姐截然不同。她看透了贾氏这一帮纨绔子弟的丑恶嘴脸。她劝二姐‘’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也算无能。\\\"所以她选择了反抗。结果……\\\"贾珍得便就要一溜‘’,‘’唬得贾琏酒都醒了\\\"从此,\\\"不敢轻易再来‘’而且不敢胡言乱动了。三姐保护了自己不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
三姐爱上柳湘莲,一心一意要等他嫁他。她提出‘’终身大事,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我如今改过守分……若凭你们选择,虽是富比石崇,才过子建,貌比潘安的,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她公然反对千百年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追求‘’素日可心如意的人\\\"而不在乎他的\\\"富‘’、‘’才\\\"、‘’貌\\\"。\\\"……若他来了,嫁了他去,若一百年不来,我自己修行去了。\\\"并将一根玉簪击作两段,‘’一句不真,就如这簪子。\\\"
令人惋惜的是柳湘莲一听说是贾府的亲戚就反悔了。他认为宁府多好色之徒,怀疑尤三姐也是个不干净之人,便收回定情信物。刚烈的尤三姐在奉还定礼时自刎而亡。柳湘莲懊悔痛哭,因为自己的轻率,因为自己对三姐的不了解。眼见三姐殉情而亡,这个冷面郎君也挥剑割发,随跛足道人去了。
在《红楼梦》的\\\"薄命司\\\"中,尤三姐是一个连又副册上都没记录的人。在两百多年前的古代社会,她大胆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不去讲究世俗的所谓门当户对、郎才女貌、金钱地位等,她的婚姻观念足令今天二十一世纪的许多人汗颜。但她没有成功,如昙花一现,‘’芳灵蕙性,渺渺冥冥,不知何方去了。\\\"
在《红楼梦》中,尤三姐是除十二钗等\\\"薄命司\\\"中记录的另一个’\\\"心比天高\\\"又\\\"命比纸薄‘’的人。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背景下,许多人如宝玉黛玉等人到底还品尝到自由恋爱的甘甜,尤三姐却连在\\\"痴情待君五年矣‘’的心仪对象面前诉说的机会都没有,\\\"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她的壮烈惨烈更令人心酸心碎。
当指晴雯。为何形容?因红楼梦中独有晴雯虽是奴身地位卑贱,但她的聪明,手巧,灵動,且反奴性的个性,独出一帜。这就是说,封建时代女性,其出身的烙印,不会被理想愿望而改变。这也是作者对当时封建社会妇女命运的现实总结。
#####个个都是,不同的是天有高低。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