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想见你》催泪刷屏!韩国妈妈与7岁去世女儿再相见,网友炸了:这不是伤害?

还记得《想见你》这个催泪桥段吗?

黄雨萱利用VR眼镜,和去世男友王诠胜再次重温当时看演唱会的画面。

“真实”感受到王诠胜的存在,让黄雨萱落泪不已。

而这样的“重逢”方式,最近在现实中,也出现在一位韩国妈妈张智星身上。

3年前的一天,她7岁的女儿娜妍突然开始发烧,原先一家人都以为是普通的感冒症状。

然而过了一个星期,娜妍还没有退烧,去大医院检查后才发现,娜妍原来患上了血癌。

症状发作后仅仅一个月,娜妍就去世了。

夏末开始住院的娜妍,直到秋天也没能出院,就这样永远离开了心爱的家人。

娜妍离世后,张智星会因为看到天空明亮晴朗,想起娜妍;又会因为看到天变阴沉,而想起娜妍。

可能因为对女儿的内疚,在张智星的梦里,她从来没看到女儿真正开心的笑过。

“多么渴望能在梦中见你一次。”

得知此事后,韩国一家VR制作公司利用8个月的时间,分析了娜妍生前的照片、影片、表情、动作、声音,制作了VR中的娜妍和妈妈重逢。

而这个故事,也被韩国MBC电视台制作拍摄成一部纪录片——《遇见你》。

01

和天国的女儿告别

“妈妈”

“在哪里”

戴上VR头盔的张智星,再一次看到离世的女儿娜妍,当场泣不成声。

她抚摸着虚拟的娜妍,诉说自己对她的思念:

“娜妍你还好吗?”

“妈妈每天都好想你。”

“妈妈好想抱一抱娜妍。”

看得见但摸不着女儿的张智星哽咽:“只想摸摸你,哪怕只有一次。”

看到这一幕,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哭了起来。

在这个虚拟的场景中,小娜妍把张智星带到了她现在的“家”。

在这里,张智星终于兑现了承诺,给娜妍补了一场7岁的生日会。

这次的生日会,除了有蛋糕,旁边还摆着娜妍出院最想吃的蜜糕。

而这个,是娜妍爸爸为女儿准备的礼物。

听到张智星唱着生日歌:“祝我心爱的娜妍,祝你生日快乐。”

娜妍爸爸也止不住落泪。

在这次生日会上,小娜妍许了四个愿望:

“让我爸爸不要抽烟了;哥哥与姐姐不要吵架;邵静(妹妹)不要生病;还有,让我妈妈不要再哭了。”

过完生日,小娜妍摘了一把土豆花送给张智星,跟她说:“妈妈看到了吧,我现在不生病了,妈妈现在不要哭了。”

张智星答应了女儿:“妈妈不会哭了,不想你了,但会很爱你、更爱你。”

小娜妍还给张智星写了一封信,每念出一句,张智星也跟着回应。

“妈妈我们一直在一起对吧”

“嗯”

“我们下次再见面的时候一起玩吧”

“好的”

“我会一直一直记住妈妈的”

“谢谢你”

完成最后的告别,娜妍也化成美丽的蝴蝶飞走了。

而张智星也释然说了一句:“一路走好。”

结束这段“见面”后,张智星表示:“看着微笑着叫我的娜妍,虽然是短暂的时间,但是真的感到非常幸福,像是一直都想要做的梦一样,娜妍终于对妈妈微笑了。”

02

身边人离去,

什么才是最好的告别?

我哭得不行…可没想到,因为“二次告别”,这部纪录片竟引发了如此大的争议。

有些人觉得,将离开的人制作成VR形象,是不尊重逝者。

更有不少人觉得,这是对家人的二次伤害。

这样的二次告别太残忍,就像在伤口上撒盐一样,让这个妈妈再次经历失去女儿的痛苦。

甚至,可能会造成痛苦的重复。

这些评论,多多少少都有点避讳死亡的意味。

亚洲第一位选择安乐死的八旬老人傅达仁曾说过:“在亚洲社会,一讲死,我们都说呸、呸、呸,你不要咒我。”

白岩松谈论死亡时也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像小学生。”

Get中国曾推出一个系列视频节目《Get中国70问》,第一期节目的话题则是——中国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在节目中我们看到,不少家长会选择不直接和孩子谈论生死这个话题。

小景小姨去世,他妈妈跟他说是走亲戚了

父母逗他玩的这番话,

小郭小时候一直以为是真的

在纪录片《生命里》中,因为上海临汾社区服务中心的舒缓疗护区里,住着大多是生命不超过三个月的癌症晚期患者,平均2天就有一位病人在这里离世。

因此周围的住户觉得很“晦气”,便在正对着病楼的窗户下装一个镜子,觉得这样可以将“晦气”给反弹回去。

死,变成了中国人最忌讳的字眼。

我们鲜少谈论死亡,甚至避谈告别和死亡。

即使我们知道,逃避并不能改变至亲离开的现实,也不一定能缓解生者的痛苦。

心理学家陆晓娅说过:“死亡是一种丧失。”这种“丧失”,会给丧亲者带来极大的冲击力,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感受到痛苦。

陆晓娅认为,在这样“丧失”的冲击下,如果没有机会去好好处理“丧失”这件事,很有可能会影响几代人。

有人曾对111位丧亲人士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逾七成人出现失眠、健康变差等问题,82%人在亲人去世后常感孤独寂寞,还有三分之一的人透露曾有自杀念头。

工作压力外,妈妈去世也给王迅很大影响

因为缺乏对死亡正确的认识,我们往往失去坦然面对死亡的能力。

这种缺失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很多活着的人,都在遗憾没能跟逝者好好告别。

在拍摄《克拉恋人》时,迪丽热巴接到了姥姥的病危通知。从小由姥姥养大的迪丽热巴,和姥姥的感情很深厚。

但因为当时情况不允许,她没办法回去见姥姥最后一面,而这也成为了她一生无法弥补的伤痛和遗憾。

我们对“敬畏死亡”熟稔得信手拈来,却忘记了,那些逝者在世的至亲,也有选择“二次告别”的权利。

如果思念,为什么不能谈?如果离开的TA如此重要,为什么还要 选择逃避,和遗忘?

电影《寻梦环游记》曾经说过:

人的一生,经历三次死亡。

第一次,当你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死亡。

第二次,当你下葬,这一刻你的身份将被这个社会所抹掉;

第三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离去或者把你忘记,这一刻,你真正地死去。

告别并不可怕,死亡也并不是永别,忘记才是。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与逝者好好告别,才能让生者好好活着。

韩国综艺节目《眼神交流》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妇的大儿子在儿童保护区被撞身亡,年仅9岁。

孩子被撞时,妈妈就在附近的店里工作。出来看到孩子倒在地上,她冲到他身边一直呼喊着:“听着妈妈的声音,再坚持一会儿。”

然而因为当时现场情况紧急,妈妈并没有跟上救护车,到医院的时候孩子已经没了呼吸。

妈妈一直很内疚,觉得孩子是因为没听到自己的声音,才坚持不下去。

甚至她觉得离去的儿子会想爸爸妈妈,说他害怕等着他们。

快两个月过去,妈妈一直难以接受孩子的死亡。

直到参加节目,她和丈夫面对面坦诚说出了伤痛。妈妈也为她之前一直“装不知道”、“不坚强”而道歉,决心努力振作起来,在这个49日祭好好送走孩子。

“都说那才是妈妈。”

甚至为了纪念儿子,也为了保护其他孩子,这对夫妇目前正在国会上提议并尽全力推动校园法案的建立。

白女士突然想起,纪录片《遇见你》中的妈妈张智星,在“娜妍”化成蝴蝶飞走的时候,鼓起勇气说“一路走好。”

想来也是对外界争议最好的回应了。

因为她的勇敢,让我们看到了:

有时候揭开伤疤,不是为了再度陷入痛苦,而是为了以后好好生活,想要自己再包扎一次。

董卿曾说过: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

告别,永远都不代表不想念;

而是意味着,要为了离开的人,更好的生活。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