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佛门之孝: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中元节一般被人视为鬼节,并打上了一个封建迷信的标签,这无疑制造了一种错觉,很多年轻人觉得中元节是长辈们迷信。其实不然,中元节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体现,承载了中国数千年文化和精神。中元节真正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重孝的文化信仰和民族性格。
在民间,七月被称为“鬼月”,但是在佛教中的七月是孝亲报恩、祈福修善的“吉祥月”、“报恩月”、“孝亲月”。佛陀告诫世人:“知恩报恩,其有小恩尚报,终不忘失,况复大恩”。
孝悌,乃为人之本。
孝亲感恩为儒释道三家共同推崇。中元节,既是孝道文化的传承,又是人们情感的载体。在这一天,感念父母恩德,追思缅怀先祖,是为人子,为人后应尽的义务。
节俗起源·三教融合
儒|七月半·鬼节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又名“鬼节”,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体现儒家对百姓“慎终追远”的教化。后来传说这天是地宫圣诞,是日,地宫之门将会打开,已故祖先可以回家团圆。因此,民间在这一天往往要要祭祖、上坟,点河灯,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
道|中元普渡
中元节的名称起源于道家“三官”、“三元”的说法。“三官”即为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 地官赦罪, 水官解厄。“三元”则分别是“三官”的生日。
道教将于此日举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超度先人,让无主孤魂饱吃一顿。
佛|盂兰盆节
“盂兰盆” 由梵文Ullambana音译而来,为“ 救倒悬” 之意,原是佛教徒为感念父母而举行的节日。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传统民俗的中元节融合,所以中元节亦称盂兰盆节。
据《佛祖统纪》载:早在公元540年,南朝梁武帝萧衍(公元502一575 年在位) 便宣布佛教为国教,设“ 孟兰盆斋” 。节日期间除施斋供赠外,寺院还举行诵经法会、水陆道场、放灯、 放焰火等活动。
佛门之孝·地藏孝亲
《孝经》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据佛教经典记载:地藏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前,曾是一婆罗门女,她的母亲不信三宝而行邪道,死后堕入地狱。
婆罗门女知道母亲的必然果报,于是变卖家产为母布施修福。她挂心母亲的处境,如果佛还住世便可以向佛询问,而当时的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早已入灭。
在极悲痛时,婆罗门女受到一个不明声音指点,让她一心称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名号。婆罗门女即至诚恭敬一心念佛,不久便以念佛力,在定境中来到地狱,向鬼王询问母亲状况。鬼王告知,因为她布施供养和念佛的功德,亡母和其他地狱罪人,已经脱离地狱苦而投生天道。婆罗门女便在佛像前立下誓愿,要度脱罪苦的众生。
又在过去无量劫前,地藏菩萨曾是名叫光目的孝女。
光目女的母亲生前喜欢吃鱼子,造了极多的杀生业。光目女知道母亲死后会堕落到恶道中,于是请阿罗汉入定观看,见母亲果然在地狱中受苦。
光目女一心念佛,以佛像诚敬供养。后来其母投生光目女家,为奴婢之子,出生未满三天便告知:自己蒙光目救度投生为下贱人,而在十三岁将短命而终并再受苦报,原因是杀害和毁骂二业。于是光目立誓救拔未来一切罪苦众生,而光目之母也终得舍离苦报。
祭祖惦忧思
“百善孝为先”,中元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它表达了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
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祭先人,亦或是放河灯,即使是阴阳相隔,也隔不开彼此的牵挂和思念,坦然面对死亡,好好珍惜当下,是中元节真正的意义所在,同时心存善念,举手之劳做点善事,便是对父母尽孝。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