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武义」武义畲族何时何地迁来
来源:武义传媒中心-武义新闻网
畲族同胞迁入武义,分“择地”与定居两种形式,择地而居是迁移到一地后搭建临时栖身之所,由于外部条件限制,生存困难,又移居别处。调查中据畲族老人回忆,一户人家迁移到另一个地方,有的以帮当地汉族财主守山场,搭简易寮铺安家的;有的是帮有钱人家看坟场(山)住在坟头屋,也有的给财主人家做临工、长年依财主屋边附近山边沿建草棚屋寮栖身,有部分后迁来的就依附先前迁武义的本家(如蓝姓或钟姓)暂住。如果不合适居住,他们又迁移到另一个地方。有的在迁移时留下部分人口居住原地,而另一部分人迁到别的地方。这种择居方式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据桃溪镇种子源畲族村78岁(1986年)老人雷甘兴回忆,自祖上迁来种子源他是第四代,小时候跟着大人住在走马岭、坳头,大树岗等五个地方,最后落脚在黄泥湾(今外源)定居。如在一处长期安居的是为定居。也是畲族三姓发族的祖处。择居是一个迁徙的过程,也是畲族求生存求发展的艰苦历程。
历代迁徙简况
畲族宗谱记载的族源发祥地在广东省潮州凤凰山。据宣平种子源《钟氏家谱》中的《各省府州县行程志》记载:“太祖开基原出广东潮州府潮阳县,居住数代,人多业少,于(宋)绍熙三年(1192年)2月,钟凉、钟宣、蓝宗迁住散湖太宝山内居住。”由此可见,种子源村钟氏家族开始迁居至今,已有800多年。根据所载资料,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临时性。从这一地点迁居另一地点,时间最短是一夜,也有住几年后又另迁他乡。二是流动性大。钟凉等三人从一一九二年到一二二二年的三十年中,迁移了四个地点,平均七年多就要换一个地方居住。三是迁居的地方大多数在深山老林,少有人烟的地方。四是迁居或落脚后,他们不事耕作,以采集和狩猎为业,或开山种粮为生。到明代才有了种田为业的记载:“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迁移福建罗源县上炉茅山居住,初学耕田为活,供膳家口。”五是自南往北迁移,途中有的留居,有的分路各寻生计,有的从另一个地点居住数年后,又返回原居住的地点,往返流离,散居各县。
种子源钟姓家族于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从广东迁入福建,双从1614年从福建迁到浙江(景宁),其间居住福建186年,先后迁居过漳洲、南靖、同安、安溪、连江、罗源、宁德等县,有文字记载的地点就有十二处。 后在景宁、遂昌、云和、丽水往返迁居218年,于1832年迁入武义县。
原宣平《蓝氏家谱》“先人流传笔记”中记载:“祖宗(自广东)先移福州府连江县安堂里南山、东山里居住,年长月久,又分移罗源县重山里尾后溪迨年久。人多分出二屋,一族重下里南峰住,一族连江安堂里住。桂头山是祖屋,长(子)在(罗源县)马尾住,有(又)分到塔底住。”“法吉公派下裔孙七人,自明天启癸亥年(1623年)迁浙江景宁、云和居住焉。”
原宣平《雷姓家谱》载文:“雷凤翔(第十九世)迁居福建古田县一带居住若干年,其二十三世孙石字辈兄弟五人,分别从古田县迁至浙江云和、景宁、青田、遂昌等县。”“雷石昆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迁至遂昌苦竹村居住。”(其后裔迁武义)
柳城畲族镇源口雷姓族谱(民国庚辰年重修)载:“巨佑实是我之鼻祖也,长者久矣,不知其数。载自广东琼州府琼州县仁济里居焉,子孙繁衍,散处四方者,不知其数载,后迁居福建福州府古田县、兴化、连江等邑。自西汉年间第八十三代龙茂公子孙以下,立时至今而有一千八百余载。……始祖公分派迁移处州府云和、景宁、松阳、遂昌实是雷姓之同祖也,四方而远不能相联非我祖。又是景宁包封(凤)有祠墓在焉。自景宁包封(凤)始祖行启百十一郎传行期千十七郎迁移遂昌冷水湾住此三载,……置造厦屋,夫妇有义,长幼有序,诚照穆也阖商议,建修谱牒,合于相联,宣平、武义西南二乡而联成族谱续矣。”
雷自德支系迁移过程如下:
明洪武十一年,从古田县移居浙江景宁三都包封(凤)村,居有二十余世,裔孙百十一公生千(行)分居遂昌冷水湾。在乾隆年间从遂昌迁居宣邑东北乡并岗山(今俞源乡吴宅行政村郑岗山村)居三世,子孙又迁居武邑西南二乡蜈蚣形(今熟溪街道蜈蚣形行政村),后又分迁到钟丛、源口、车门(柳城镇)江下行政村等处。
综上所述,武义的钟、蓝、雷三姓畲族,都是从广东潮州地区始迁,先期在广东省内迁徙,然后向湖南(又回转广东),福建迁徙,再由福建迁入浙江。根据《浙江省少数民族志》载:“畲族入迁浙江,以雷姓最早,始于唐永泰二年(766)迁景宁县,蓝姓于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迁入云和县,钟姓入迁始地明朝初年,始祖钟日章于明洪武八年(1375)由福建省连江县清河里迁居浙江处州府景宁县二都油田锦岱垟岭脚。”这些最早入迁浙江的畲族,有的后裔迁到武义居住,有的迁往其他县市各地。如种子源钟姓迁入浙江的始祖钟石洪,于1614年从福建迁到浙江景宁二都油田锦岱垟岭脚居住,较钟日章迟240年。
武义畲族迁居历程
根据蓝雷钟族谱资料,武义畲族由景宁、云和、丽水、遂昌、松阳、青田、平阳等县迁移而来,然后,又由县内南部山区向北部乡村迁移。
(一)蓝姓迁徙
1、蓝姓先祖蓝法坛,于清朝乾隆甲子年(1744)7月,从云和县栗坳迁到柳城畲族镇内潘,他的儿子蓝朝元迁麻铺弄村居住。蓝法坛堂兄弟蓝法章,同时迁至桃溪镇章弄源居住,其玄孙蓝雷发于道光癸未年(1823)迁金丝弄居住。(金丝弄、内潘、麻铺弄三村均系蓝姓地字方房后裔,天字房,人字房家族没有记载)。
2、清道光年间(1875~1909)蓝公平从丽水上井迁居曾溪(坦洪乡),蓝仁福迁铁店、蓝思林迁吴宅(俞源乡)。
3、清顺治年间(1644~1660),蓝时德从云和县栗坳迁至宣平八里坑(柳城镇)种子源(桃溪镇)。光绪年间(1875~1909),蓝仪玉从丽水山背迁宣平西舒(竹客乡),其孙蓝公胜由西舒迁内坞底村居住(桃溪镇)。
5、乾隆三年(1738),蓝姓一支由丽水的碧湖岙山迁宣平中央铺(柳城镇荷丰行政村)居住。
6、乾隆年间,蓝氏从丽水大畔迁宣平黄畈居住(坦洪乡)当时搭草寮三间,因时有歹徒夜窃,又迁移阳坑塘(坦洪乡)。
7、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蓝大一娘率子孙从丽水富岭乡八角山村迁入宣平坞春村居住(桃溪镇锦源行政村)。
8、康熙年间(1662~1723),雷奇其率子大明一行从遂昌大垄头坞迁居坦洪乡上陶车头坳居住。数年后分居本乡章坑村和俞源乡坛背、水口等村。
9、清康熙元年(1662)蓝千三郎从景宁迁居大坑村(柳城镇),清同治七年(1868)蓝万三郎由景宁百田本三百田后土勘迁郑草弄村居住(柳城镇)。
10、清光绪年间(1895~1909)蓝念十二郎从青田瓦窑冈迁入柳城金交椅居住。
11、清道光年间(1821~1851)蓝大七郎从平阳县岗山迁入周处、内潘、梳备桥居住。
12、蓝法乾四世孙于清乾年间(1736~1796)从景宁县大洋岗迁入坦洪乡章坑、俞源乡坛背水口居住。
13、清同治年间(1862~1875),蓝国正后裔蓝红福从云和县雾溪迁入李埠头、种子源、吴宅、铁店居住。
14、清雍正年间(1726~1736)雷隆升孙雷万郎从云和县叶垄迁天仓背八里坑、塘角圩、苍弄源(柳城镇)居住。
(二)雷姓迁徙
1、雷姓畲族最早迁入武义的是雷杨担。他于1639年秋从福建罗源县迁入宣平陶七弄村(又名洛头山脚村,今桃溪镇),其子孙分迁赵下、内坞底、车门、堰下、荒田坪、中央铺、郑山头、青蓬山、刘秀垅口等村居住。
2、清雍正癸丑年(1733),雷德武从遂昌苦竹村迁居桃溪镇鲍畈村居住。
3、清嘉庆十年(1805),雷明荣由丽水老竹镇丁公东畈村迁宣武乡上陈村居住。
4、乾隆甲申年(1764)雷明金从丽水惠民寺迁桃溪镇黄山头村居住。
5、乾隆元年(1736)雷姓一支由云和县迁宣平下湖源居住。
6、雍正年间(1723~1735)雷期清从云和避难至俞源乡郑岗山村居住。
7、道光初年(1821)雷姓一支从丽水老竹、店山、弯山迁徙到宣平黄干山、杉树园(今坦洪乡)居住。
8、清嘉庆元年(1796)雷老四从松阳县潘钵仰天坞村迁至桃溪镇陈弄村居住。
9、清光绪丙戌年(1886),蓝水元父子从松阳县三都迁宣平水塘背,后移居下圩坎头(柳城镇)居住。
10、乾隆壬子年(1792)雷明良从遂昌冷水湾迁徙到柳城源口村居住。
11、清咸丰年间(1851~1862)雷姓一支从景宁油田桥迁至车门、铺头岗(柳城镇)。
12、清道光十二年(1832)雷姓一支从云和县黄处迁入柳城镇郑草弄村居住。
13、乾隆年间(1736~1796)雷林九从云和县三都将军殿脚布袋山脚新处垟迁丽水石牛乡惠明寺,并独身到宣平上坦水碓屋居住,病死上坦。埋葬上坦水口山上。林九玄孙雷明金于乾隆甲申年(1764)从丽水惠明寺迁宣平种子源居住。
(三)钟姓迁徙
1、清道光十二年(1832)仲春月,钟石洪公第九世孙钟明兴从丽水老竹镇黄庄迁种子源外源村居住,分居枫树塘、坟山脚村。
2、清光绪甲午年(1894)钟万三郎由青田县迁宣平内潘、坟山坳村(柳城镇)居住。
3、清乾隆年间(1736~1796),钟石洪后裔钟隆从遂昌井头坞村迁宣平车农担,钟文侍迁居宣平尖山脚,钟明降(大二十五郎)迁宣平大路山(桃溪镇)钟祖文迁江下赤岩畈(柳城镇),钟祖明迁凡岭脚(俞源乡)钟××迁居台山脚村(柳城镇)居住。
4、清乾隆年间,祥字公带孙百41郎由遂昌县井头坞迁居宣平北乡台山脚居住(柳城镇)不幸火灾,钟老四公择地五都一黄干山村居住(坦洪乡)。
5、清嘉庆年间(1796~1821)钟日章七世孙从景宁锦岱垟岭脚迁俞源乡凡岭脚尖赤岭村居住。
6、清嘉庆年间(1796~1821),钟圣朝公从云和县旱大迁宣平塘弄坞、下湖源、白马下居住(柳城镇)。
7、清同治年间(1862~1875),钟万十一郎从青田县迁徙宣平树坑弄居住,(西联乡)后分迁周山坳、石坞背、番莳山、栗山、白水脚(柳城镇)、隔溪、四圩畈(大溪口乡)等乡镇。
(四)县内迁徙
先期入迁武义的畲族,大部分居住在与丽水交界的山区,若干年后,逐步向北迁居。
俞源乡书堂屋雷姓,于清朝末年从内潘村迁入。白姆乡黄泥弄村,仙岩寺村蓝姓,于清光绪年间从坦洪乡大西畈村迁入。壶山街道的桃溪滩金鸡山村钟姓,从桃溪镇大路山迁入。大田乡托盘坪村雷姓、麦磨垄钩村钟李春,于道光年间从柳城镇下湖源村迁入。
清光绪年间,蓝姓一支从宣平下湖源村迁到原宣武乡胡苏岭村居住,清朝末年,蓝姓一支从坦洪乡大西畈村迁入新宅镇柘坑村。熟溪街道蜈蚣形村雷姓从俞源乡郑岗山迁来居住。
清光绪年间,新宅镇上陈村钟姓部分迁往白姆乡横山村和王宅镇下杨四坟头村住居。
(五)武义畲族迁居外县情况
根据松阳县后塘村《雷氏宗谱》记载:“明山公次子石金由遂昌迁宣平,石金四世孙德龙携子李福由宣平上坦金交椅迁松阳后塘,为后塘始祖。”
据丽水莲都区郑坑村《雷氏宗谱》记载:“石嵩之子林九公自云和三都迁宣平上坦,居一世。孙国法偕弟国聪由宣平徙居丽水十四都惠明寺,后分居南溪、竹墙等处。”
咸丰六年(1856)雷姓一支从俞源乡钟蓬村迁居金华县湖海塘边雷家村居住。
此外,解放前夕还有一部分畲民从赵下、鲍畈等村外迁到龙游、兰溪、金华等县居住。
附:
宣平种子源村钟氏家谱记载钟氏迁徙历程资料如下:
宋绍熙三年谅公宣公等由广潮始迁各省府州县行程讠志
太祖开基原出广东潮州府潮阳县,居住数代,人多业少,于宋绍熙三年(1192)二月内,钟谅钟宣蓝宗移在散湖太宝山内居住。於嘉泰(1204)四年八月内,三人带子孙移过船阳水尾山内居住,於嘉泰六年(1206)移过员当水口山内居住.於嘉定十四年(1221)钟谅钟宣蓝宗带领子孙家口移过粒寅水尾居住。於嘉庆二十二年(1229)钟聪钟达带领子孙移过饶平县二十都锡朱溪山内居住。於开庆元年(1259),地头王有卦捡历到县,有卦引有文凭路引官勘印各合半为照。於景定二年(1261)二月十三日,雷文甫钟贵引带子孙移过海阳县归仁里山金吴山内居住。於咸淳二年(1266),广府州增城县吴教授将人居三火(伙)二十余口点去,言觉中分山开地,每年就叔舍住便立批手会。於元祐(元)辛未年(1091)十月二十日,地头罗九号余可九带到蓝大口钟十二等,披带历代先祖公凭一本,近年移往四处,元丰年(1078)赍人写脱至今未得印押,今将新书公凭路引前来乞赐判命仗乞。本官指挥批押。於绍圣元年(1094)十月初五,给无徭射生公王之子孙等,准此於本年钟四钟十二等给照於身。於天兴甲午年(1234),钟仙雷动春二人带子孙移住褐阳县二十都长(金)富李二宅水尾山土名车田居住,(又移)三十岭、龙骨岭、梅花岭头、黄坑居住。於(元)至正六年(1346)丙戌六月十九日,钟应友钟动春通迤山二十日,到宝竞县一宿,二十一日到岩草洋一宿,二十二日到石陂松树潭三坑口居住。於(明)宣德三年(1428),钟大孙、蓝大歌二人带子孙移过福建章州府南靖县清宁里大琴山石陈高山内居住。宣德五年(1430),钟大孙蓝大歌带子孙移过永丰里乡老丁家山内居住。於正统元年(1436),钟一钟大哥二人带领子孙移过贵里土名车山内居住,於正统十一年(1446),钟一钟大哥带领子孙移在船炀余信山内居住,於正统十三年(1448)大一钟孙二人带子孙移吴宅张坑口山内南靖县管下居住五年。於景泰元年(1452),钟四哥雷大孙带领子孙家口移到泉州府安县宗田水口山内居住。於天顺元年(1457)八月十一日,钟四哥钟大孙雷大亮又移到安溪县姚一官人父老真溪头山内居住。於于顺五年(1461)五月初九日,钟四哥雷大亮二人带子孙移到福州府连江县清河里陀布山岭头居住。於成化元年(1467)八月十九日,钟三公带领子孙移过仁贤里地名徐圾山内居住。於成化十年(1475)十二月二十日,钟三公带子孙移过罗源县徐江里上炉茅山居住,初学耕田为活,供膳家口。於宏(弘)治十八年(1505)二月初二日,钟正带子孙到后柳山内居住,於嘉靖三十年(1552),钟三九钟三公同男法桥、法缠、法谋移过安金里洋安坑头居住,耕田为活,供给家口老幼。於万历三十七年(1609)十一月二十五日,移过宁德县十都安乐洋龙坑头。当官照验,田主黄礼五、黄玉七,山主李周仁,谢长刘三寅,地方李明海,修长刘义达,保引人刘文其。
(明)天启三年(1623)六月十一日,验照给钟石洪为凭。
注:
①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钟石洪带领子孙二十八口从福建宁德十都迁入浙江处州府景宁三都油田锦岱洋岭脚居住,钟石洪是浙江畲族钟姓始祖之一。
②括弧内字为作者增写。
作者:钟发品
编辑:徐心仪
审核:应佳丽
监制:许军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