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畲族概述(一)(福安下白石畲族歌会)

 在福安市白云山下、长溪水畔,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1956年国务院正式确认为“畲族”,他们被称为“山哈”。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福安畲族人口为58002人,占福安总人口的11.03%,占福安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8.64%。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9.20%,占福建省畲族人口的16.75%,占宁德地区畲族人口的37.22%。福安是畲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一个市(县)。
  据谱牒记载,福安畲族祖籍广东潮洲凤凰山麓,迁入福安始于唐代,当今最有影响的“大林钟”、“后门坪雷”、“溪塔蓝”三大姓分别于景泰年间(1450以后)、成化二年(1466)和万历十六年(1588)迁入。根据1990年人口统计资料,福安人口中共有379个不同姓氏,其中万人以上的姓氏共有15个,按姓氏人口数排列,畲族雷、钟、蓝三姓分别位于第6位、第7位和第13位。畲族大量迁入福安已有五百余年厉史,畲族是福安世居民族。


福安畲族概述(一)

  清光绪十年(1884)版《福安县志》刊“各都畲民村居”180余个,这是今藏官修志书中首次对福安畲村的披露,也是今藏清代之前我国方志中公布畲村最为详尽的数据。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畲族分布于全市19个乡镇的429个村委会、街道及户籍单户,人口分布面达村街总数的90.89%,而且以横贯中部的长溪为界,西部畲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7.13%,东部畲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21%。全市2107个自然村中畲族村有505个,占23.44%。
  福安畲族多属山地聚落,大多居于低山、丘陵和山麓,畲族传统聚落特点为丛菁中一舍,少比屋而居者,全市畲族散村分布于17个乡镇的87个村委会,散村人口占畲族总人口的2.33%。据1988年10月福安统计局统计,畲族共有山场面积19万亩,占全市山场总面积的11.94%,耕地面积5.25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6.23%。畲族地区所拥有的土地幅员,在"Tk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地理形势的福安市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畲族经济活动是福安农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社区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明季畲村被摒于里图榆枋之外,官方租庸不及,清乾隆年间“编图隶籍”、“编甲、完粮”的政治经济政策逐渐实行寸:畲族地区。民国时期畲族主要耕种地主土地,受地主阶级剥削,终年不得温饱。1951年全县畲族8122户中,地主7户,占0.86%;富农25户,占0.3l%;富裕中农774户,占9.52%;贫雇农7316户,占90.08%。当时人民政府实行土地改革,畲族农民8711户分得可耕地47796.34亩,非耕地8706.37亩。经过互助合作、人民公社、联产承包等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畲族农业经济曲折发展。1990年畲族村委会总收入为3771.52万元,占全市农村总收入的6.14%。其中种植业收入2037.98万元,比重为54.04%。除粮食作物外,茶业是畲村主要经济生产项目,闻名全国的良种“福安大白茶”的原本产地为穆云畲族乡高山畲族村。80年代以后以粮食作物为基础的多种经营的生产格局在畲村逐渐形成。畲族人民为福安市经济生产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福安新闻网

ND1904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