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八(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八(8)

  申三、第三义(分二科)  酉一、标立

  复有差别。谓若依此造作诸业。若为此故造作诸业。若造业者若由此故造作诸业。为总显示如是一切立四念住。

  「复有差别。谓若依此造作诸业。若为此故,造作诸业」。「四念住」里边分成二科。第一科「辨体相」第二科「明建立」。明建立分成四大科。现在是第三科「第三义」。「四念住」有四种不同的解释,现在是第三种。

  第一种解释,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第二种解释,在四念住里边「身受心法」都是执着有我的,为破除这种我执,所以「建立四念住」。这是第二种解释,现在是第三种。

  「复有差别」又有不同的意义。「谓若依此造作诸业」这是一个意思。「若为此故造作诸业,若造业者若由此故造作诸业,为总显示如是一切立四念住」。这四句话总起来是显示:这样的「身受心法」来安立这四念住的法门的。这是「标立」。下边第二科才是解释。

  酉二、释义

  当知此中依止于身造作诸业。为求受故造作诸业。心能造业由善不善法能造诸业。

  「当知此中依止于身造作诸业」。这第一句「若依此故造作作诸业,这个「此」是指什么说的呢?是「依止于身造作诸业」。众生他的身口意,他造作各式各样的业力,「是依止于身」。以身为依止处,才能造作各式各样的业的。当然这「身」也就是色受想行识,统合起来名之为「身」。以此来显示「身念住」的意思。「为求受故造作诸业」,这是第二句。

  「若为此故造作诸业」,众生为什么要造作种种的业呢?就是为了希求享受!想要享受安乐,就是这么一个原因而会作种种业。这个聪明有智慧的众生,会说出来种种好听的理由,我要怎么怎么、作什么什么事情,其实就是一句话就是为求受,就是希求安乐的觉受,而去做种种事。

  「心能造业」这是第三句。「若造业者」造业者是谁?就是众生的心。他这个心会种种的策划、种种的观察思惟 ,这样子依止于身而造种种业,依「此建立心念住」。

  「由善不善法能造诸业」,这是第四句。「若由此故造作诸业」这心种种分别,它怎么能够造作很多的事业呢?就是由善不善。「由善法由不善法去造作种种业」,你不能超过这个范围的。或者为损害人而造作这件事,或者是为利益人而造作这件事。利益人而对于自己有利,或者是伤害他人对自己有利,这样子就「由善不善法能造诸业」。这样说,这四念住完全是在造业这一方面安立的。

  申四、第四义(分二科)  酉一、标立

  复有差别。谓若依此有染有净。若为此故起染起净。若染净者若由此故成染成净。总为显示如是一切立四念住。

  「复有差别。谓若依此有染有净」。这是第四义,还有不同的意义,也是有四句。「谓若依此有染有净。若为此故起染起净。若染净者若由此故成染成净」。这也是四句。用这四句话「总为显示如是一切立四念住」来显示这个道理,才建立这个四念住的。这是「标立」。

  下边才解释,解释它的意义。

  酉二、释义

  当知此中依止于身有染有净。为求受故起染起净。心染净者由诸法故成染成净。

  「当知此中依止于身有染有净」。这第一句话「谓若依此有染有净」,就是要依靠你的身体,才创造出来这个染净的业力。前边只是说造业,这一段说出来「染净」的不同。前边说造业应该是生死业,这里说染净应该包括「无漏业」在内。那么「染」就是苦集,「净」就是灭道,就是出世间的清净的因果,也是依靠要有这个生命体你才能够创造的。「谓若依此,有染有净」。

  「为求受故起染起净」这是第二句。「若为此故,起染起净」。「为求受故」这个世间上受苦受乐的事情,出世间不受一切法的受,那就是圣人的清净的业力了。起染起净的业力,那么这是「受念住」。

  「心染净者」这是第三句「染净者」。前边这个身念住、受念住也还是要以心念住为主,由心来发动,它是为主要的所以称之为「者」。

  「由诸法故成染成净」这是第四句「若由此故戊染成净」。就是这个心虽然是为主,但是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可以成事的,也要由很多的善法,或者很多的恶法,这样子才能造作出来染业、或者是清净业的。这一段也是由造业,但是和前边那一段来说,这里边应该包括出世间的净业,是不同于第三段了。

  未二、释念住(分二科) 申一、问

  问:念住何义?

  这是第二科解「释念住」。前边解释这个「四念住」,现在解释这个「念住」两个字,分二科,第一科是「问」。「念住」是什么道理?下边第二科是回「答」分二科,第一科是「标」。

  申二、答(分二科) 酉一、标

  答:若于此住念。若由此住念皆名念住。

  「答:若于此住念。若由此住念皆名念住」。就由这两个道理,立名为「念住」的。这是「标」。

  下边解释,解释分二科,先解释「于此住念」。

  酉二、释(分二科) 戌一、于此住念

  于此住念者。谓所缘念住。

  「于此住念」这个此是指什么说的?就是「所缘的念住」。

  《披寻记》九六六页:

  谓所缘念住者:谓缘身受心法为境应知。

  「谓所缘念住者:谓缘身受心法为境应知」。就是这个修行人修四念住的时候,是依身受心法做所缘境的,那么这就叫做「所缘的念住」。这是依此义安立名为「念住」的。「住」这个字,实在来说就是「定」的意思,在定里边「念」定里边念。念字下边文解释得很详细,实在里边还是要有智慧的。现在是说偏重于「所缘」这一方面来说,名之为「念住」。

  戌二、由此住念(分三科)  亥一、第一义

  由此住念者。谓若慧若念摄持于定,是自性念住。所余相应诸心心法,是相杂念住。

  「由此住念者」下边第二科解释这个「由此念住」什么意思?分三科,第一科是第一义,第一种解释。

  「由此住念者:谓若慧若念摄持于定,是自性念住」。这个「由此住念」这句话,就是「谓若慧若念摄持于定」就这三个字。就是要有智慧和念力,这两个法都摄持在禅定里边,在禅定里边有念、有慧,这就是「自性念住」,也就是四念住一个主要的体性,就是这样子。在禅定里边用这个念心所,把所修的法门显现在心里边,那叫做「念」。显现以后再用智慧去观察,「破除颠倒」那就叫做智慧。这样说就是慧、念加上定。虽然也有其它的种种的事情,但是依此三法为它主要的体性,是「自性念住」。就是四念住里边主要就是这三个法,是不同于其它的法门的。

  「所余相应诸心心法,是相杂念住」。旧的翻译叫做「共念住」,这里是新的翻译,叫做「相杂念住」。就是在慧和念和定之外,还有其它的事情。其它的事情就是还有诸心、心法,有触、作意、受、想、思、欲胜、念、定慧,无贪、无瞋、无痴这些心法,和慧、念、定相应的。这样说起来叫做「相杂念住」。就是不只慧和念,还有其它的心、心所法和它共同的合作来修成圣道的,这就叫做「相杂念住」。

  亥二、第二义(分二科)  天一、出体性

  又由身受心法增上所生善有漏无漏道皆名念住。

  这前边是「第一义」。现在是「第二义」,第二个道理来解释这个四念住,分二科,第一科是「出体性」,第二科是「辨种类」。

  「又由身受心法增上所生」,又由于这个慧念和定还有诸行心所,共同的在身受心法的所缘境上,用功修行的强大的力量,那是「增」上。由这个强大的力量所生出来的,「善有漏道」和「无漏道,皆名念住」。这样说呢,就是由善有漏道、无漏道就是果了。前面是在因上说的,这里边是包括了果所成就的,总名为「念住」。这个善有漏道,有漏法里边有恶法在内,这个恶法现在除掉。这个善有漏,就是你从资粮位到加行位的时候,在加行位的时候暖顶忍世第一,这样子用功修行的时候,虽然是也有很好的成就,但是还没有完全地消灭烦恼。烦恼还没有完全消除,所以还是「有漏」,还是有烦恼的。若是到进一步到见道位、修道位,到无学道的时候,那就逐渐地灭除了一切的烦恼。完全是清净的身口意,清净的色受想行识,清净的眼耳鼻舌身意,那就是「无漏道」。这样说就是由因而至果了,皆名为「念住」了。

  天二、辨种类(分三科) 地一、标

  此复三种。

  现在第二科是「辨种类」分三科,第一科是「标」。这个「此复三种」,前边「由身受心法增上所生善有漏无漏道」这个地方还是有三种不同的。这是第一是「标」,第二个是「列」。那「三种」不同呢?

  地二、列

  一闻所成。二思所成。三修所成。

  有这三种不同。这个「闻所成」就是初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就是「闻所成」。但是这个闻所成也有一个范围,初开始学习佛法也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够圆满地通达了什么是佛法。当然利根人会很快,钝根人的时间会慢一点,那这叫做「闻所成」。

  「二思所成」通达了以后还要专精思惟,在闲静处还要再经过一番的思惟,在内心里边经过一番思惟的。这个思惟的时候,就在「闻所成」的智慧上又进了一大步,这是「思所成」。

  「三修所成」这个修所成就是在禅定里边思惟。禅定里面思惟,和不在禅定里面思惟,有什么不同呢?就是力量有强有弱。你没得禅定的时候,你内心的清净的如理作意,也是有力量。但是要成就禅定之后,在禅定里面思惟,那个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能够改变你的身口意,能改变你的思想,能消灭内心里边的烦恼,这么成为圣人,所以叫做「修」。这个「修」就是能够转凡成圣,有这个力量就叫做「修」。所以叫「修所成慧」。这是「列」出来这三种不同的「四念住」。

  下面第三科是「辨」就是再加以说明。

  地三、辨

  闻思所成唯是有漏。修所成者通漏无漏。

  这个由「闻而成」的智慧,由「思惟而成」的智慧,思惟这个「身受心法」是苦空无常无我的。「唯是有漏」这个时候还是不能断烦恼的,所以这还是「有漏」。可是还是非经过「闻思」不可!你要通过「闻思」,而后进步到「修所成」。所以「修所成」者通漏、无漏,这个「修所成」的四念住是通于「有漏」也通于「无漏」。那么「有漏」就是在暖顶忍世第一的时候,「见道」以后就是「无漏」了,还有这么多的不同。这是把这个「念住」的意义解释完了。和上文有「四种念住」,四种不同的解释。这是把四念住解释完了。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八终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