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早期妖鬼文学:其民族心理“双重性”表征,且与政治貌离神合

日本早期妖鬼文学:其民族心理“双重性”表征,且与政治貌离神合

日本妖怪文学

“人之假造为妖,物之性灵为精,人魂不散为鬼。”

鬼怪作为人们一种迷信寄托,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说文解字》有曰:“鬼,归也”,人死后魂魄归为鬼。在鬼神系统里,妖鬼与仙神相对立,是代表邪恶、丑陋的那一方。在原始的古代社会中,人类由于生产力和科学力有限的情况下,在面对自然界强大的风暴打击中,将那些无法解释的神秘力量归结到鬼神的理解范畴,人们怀着恐惧崇敬之情,由此延伸创造出许多源于现实加上虚构思维的东西。

历史上各地民间传统有大量与妖怪鬼神延传出来的市井传说,而日本在很早以前就对妖精鬼怪津津乐道。关于“妖怪”一词,中国本土与日本传说信仰里的含义有相似之处,但也不尽相同。中国本土鬼神文化里“妖物”普遍与草木兽畜、与人无关的动植物修炼成精灵有关;但在日本传统的民间信仰里,他们认为“妖怪”就是超出人类正常思维理解范畴的那些具有怪诞惊奇、异常诡异等现象或是事件引起,且赋有神秘强大的、不可思议的力量的事物。而在诸多的日本文学作品里,常常可见“鬼”、“妖”的身影。

诞生于农耕、借鉴于中国的日本妖鬼文学

1、岛国中的农耕文明

日本“妖鬼”文学发展寓于日本本岛的传统妖怪文化中,就其妖鬼文化的历史来看,这就可以追溯到日本的绳纹时代,这个距今将近有一万多年的原始时代。一万年前的绳纹人通常以采集自然植物、捕猎授渔等来维持基本的生活。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上原始古人思维水平认知力不足,科学技术不发达,那么在面对那些难以解释的、在人们理解能力范围之外的事物现象,就会表现得人心惶惶和恐惧不安,同时也充满了病态的敬畏,然后激发了个人的想象力与头脑构思,于是催生演变成各式各样的的妖鬼神话来,最后成为一种信仰,一种崇拜。

日本早期妖鬼文学:其民族心理“双重性”表征,且与政治貌离神合

鬼神崇拜深入人心

当然这是一般农耕社会都会产生的普遍规律和后果,日本“妖鬼”文化之所以在本土备受关注以及具有经久不衰的持久力和源远流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岛国心理的作祟。日本有“千岛之国”的称号,全国山地丘陵在国土面积中占了七成,且地理位置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中,因此地震和火山爆发的活动频繁。

试想一下,在那个地域狭小、资源匮乏且多火山和地震的环境下,古人们又没有能力抵御强大的自然灾害,更无法正确合理地解释这些自然现象,所以人们只好将其归到那些神秘、恐惧的无法预知的概念范畴,再加上远古人们对自然界中河流山川、虫鱼鸟兽的敬畏之心以及古人心理上的对于那些无法看见触见感觉的东西延伸出一种对神秘主义和神明崇拜的倾向,这样就产生的拟人化的妖鬼。

2、日本妖怪与中国渊源

很早以前,古代中国的文化就流传并受到古代日本的信仰和追崇。在鬼神文学创作里,日本妖怪里很多都是中国鬼怪这个先师祖宗的原型。比如古中国的《山海经》中就有关于“东北方向、丑寅之间作为众鬼怪出没之所,谓之鬼门;丑时、寅时分别对应牛相和虎相”的描写,而日本鬼妖文学中鬼头上长牛角,嘴里有虎牙的形象,便是引其经典而来。

日本早期妖鬼文学:其民族心理“双重性”表征,且与政治貌离神合

源于中国的妖鬼

对于妖鬼文化的文学发展在日本的平安时代最受人推崇,并发展到一个高峰阶段。这个时代涌现了大批相关文艺作品,而里面创作的妖鬼祟物基本在上古日本就可找到祖源。但是在远古的日本鬼妖文化是一片混乱的,靠山傍海的日本岛民吸收四海八洲漂流过来的异国文化来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而这里最多的便是渡海而去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年间,文人创作发展到高峰期,大量文学诗绘和民间野史印刷流行,同时也远传东洋,来到日本岛国。

在日本文艺笔下浩荡旖旎的百鬼夜行中,绝大多数鬼妖并非其本土鬼怪,很多都是“东渡”过来了鬼神。那时起,日本的鬼妖系统开始成体系。譬如日本鬼怪“产女”(一个因难产而死后化的妖,专偷食孩童)的原型就是中国晋代《玄中记》中“能取人之子以为己子”的姑获鸟。

各个时代日本妖鬼文学的发展

日本妖鬼文化发展盛行的时期就是平安时代(公元794—1185年)。这个时期,日本的妖鬼文化从远古的传说故事上升成了一种民间信仰。与此同时,这个阶段涌现了大量鬼怪形象,创造出了一个庞大而丰富的体系。有人统计出这个时代大约出现有四百多种妖物形象,并为民间百姓所识。

再到公元1333—1573年,日本处于室町时代。此时日本的民间文艺处于繁荣发展阶段,文学创作备受民众文人青睐,此时的庶民阶层的地位明显提高。国内国外不断出现新的文学模式,贵族阶级才能享受高级文艺的局面打破,文学艺术不再局限于只有小部分人才能享受的贵族文学,文学模式逐渐向庶民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这个文艺复兴的阶段,百姓安居乐业,妖鬼文学得到了不断完善。

日本早期妖鬼文学:其民族心理“双重性”表征,且与政治貌离神合

室町时代

接着来到日本妖鬼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江户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手法臻与成熟,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同时由于这个时代处于江户幕府统治的文政强权政策下,社会现实的压迫感使人们对虚无缥缈的妖鬼文学愈加喜爱,并成为很多人的精神情感寄托,比较著名的有狩野派宗教绘。此间还诞生了一种新的文艺表现风格——绘卷。上至贵族下至布衣,无不流连忘返于这妖鬼夜行、凶魔夜翔的百鬼绘卷之中。

日本妖鬼文学本质:宗教、民族心理双重性与政治需要

1、宗教心理中的“灵”

古代日本对宗教的信仰来源主要是吸收外来宗教,影响最大的主要的就是来着印度的佛教和中国的道教。比如佛教里常说的因果报应、天道轮回等理论框架以及道教中那些人天相应、修之于身法于阴阳的理论等,这些宗教理论在日本鬼怪文学处理上都得到很多的应用,例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就有关于鬼妖相关描述:“娑婆世界及阎浮提罪苦众生所受报处,地狱名号及恶报等事,使未来世末法众生,知是果报。”再加上日本本土先祖祭祀信仰和御灵崇拜等文化心理,使古代日本相信人是肉身与活灵同源一体的结合体,活着的人为“活灵”,死后便为“鬼”。

2、民族文化心理的双重性

日本作为岛国,由于地理位置和东亚文化的影响,使古代日本具有对立统一的封建传统性以及敏感忧患的民族性格心理。在日本的文化体系里,包含有耻感意识、集体意识、尚武好斗、菊与刀、武士道文化、哀寂幽玄及樱花信仰等,再与中国道教、儒学思想,佛家禅道文化等相糅合,使日本民族文化心理形成一种独特复杂的文化特征。就像菊与刀中:菊是宁静幽雅的,代表了日本的玄学思想,体现禅静安和的美学特质;而刀又具有刚强勇悍的特点,代表日本民族中的忠诚强勇心理及无畏不屈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早期妖鬼文学:其民族心理“双重性”表征,且与政治貌离神合

这就是民族心理中的二重性,它既有柔美温和的一面,也有粗暴残忍的一面;有时彬彬有礼,有时却又压抑变态。这种多变性的民族文化心理在“万物皆有灵”理论的基础上使人们在人死这一现象中构思出形形色色的鬼怪形象和妖祟离奇事件。再加上古代科技水平低下,统治阶级和政府官员无法作出正确合理解释和答复时,人们只能将事实的真相引向那些琢磨不透的鬼怪概念中,这样人们也会普遍地相信和易于接受。

3、民间信仰与政治影响

古代日本妖鬼文化融于他们的神灵崇拜和民间信仰中,以文学艺术传说的形式使得家喻户晓。由于本土神秘主义倾向的影响,加上民族心理的双重性使得日本“鬼妖文学”中创造的妖鬼邪祟具有性格的二重性,亦正亦邪,男女善变;不管是妖物的出场还是外貌特征,这些形象都笼罩着浓郁的神秘色彩和仪式感、厚重感。他们追求诡异、机变、瑰丽、丰富、多面……糅合着多重元素,形成一个复杂的妖鬼民间信仰体系,也是对浪漫主义的一种追求。

妖鬼文化一方面影响着市民的娱乐文化,另一方面也与国内的政治有些联系。日本天皇统治下的社会下,一旦出现那些无法靠人力解决的奇异事件或令人难以成功的大事,统治阶级和贵族就会将这些东西一并推交于邪祟妖鬼,将此叫做怪力乱神之事。同时政府还会利用鬼妖崇拜来教化百姓,使其臣服效忠自己,日本政府机构还设立有专门的阴阳师等职务使人们对妖怪之物深信不疑。

日本早期妖鬼文学:其民族心理“双重性”表征,且与政治貌离神合

日本阴阳师

总结

日本的妖鬼文学的发展靠的不仅仅只是人们的想象,在人文、历史、环境等诸多的影响下才促成了这样一副瑰丽宏伟的百鬼夜行绘卷。从绳纹时期对神秘的探知,再结合社会现实的感怀,吸收祖先代代相承的妖灵崇拜融合外来的佛儒道理论思想逐渐塑造出一个饱满的鬼怪形象,这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人间艺术。“鬼怪现原形,原是枯芒草”,在那个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时代,由于人们对自然认知有限,妖鬼之所以成为自然灾难性力量的象征,与人们对自然力量恐怖或敬畏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图画百鬼夜行》

2、《日本文学》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