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的一场造神运动,武则天怎么就成了弥勒佛转世?
太原纯阳宫,作为山西三大纯阳宫的中宫,同时也是山西艺术博物馆的所在,在宫内碑廊里,陈列着高低大小不同的众多石碑石刻,它们默默矗立,仿佛一个个凝固的时空,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中一通碑,是这一众碑刻之领衔,也即所谓的镇馆之宝,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涅槃变相碑”。
这通碑,高302厘米,宽87厘米,厚25厘米,雕刻于武周时期,武则天天授二年(591)题铭,距今1400多年。该碑原为山西猗氏县(今临猗县)大云寺遗物,由于庙宇早已不存,石碑于1957年移至山西省博物馆收藏,后转到山西艺术博物馆在纯阳宫陈列。
这块碑久负盛名,除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外,其背后涉及的初唐政治格局和佛教传播故事更值得细细探究。
先说碑名:鲁迅校过的碑
涅槃变相碑是这块碑现在的通称,以前还有别的名字。因为碑身背面刻有“弥勒重阁造像记”,所以清代胡聘之在《山右石刻丛编》中称其为“大云寺弥勒重阁碑”。
鲁迅早年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科长时,曾购下此碑拓片,并作《<大云寺弥勒重阁碑>校记》:“大云寺弥勒重阁碑,唐天授三年立,在山西猗氏县仁寿寺。全文见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胡氏言,今拓本多磨泐,故所录全文颇有阙误,首一行书撰人尤甚。余于乙卯春从长安买得新拓本,殊不然,以校《丛编》,为补正二十余所,疑碑本未泐,胡氏所得拓本恶耳。其末三行泐失甚多,今亦不复写出。”
本篇据手稿编入《集外集拾遗补编》。鲁迅释文手稿前署:“乙卯十一月十八日以精拓本校”。“乙卯”即1915年。
再看碑像:佛的涅槃故事
这是一块螭首龟趺碑,螭指的就是碑首上盘着的两条螭龙,龟趺就是脚背的意思。最上面的圭首雕刻天宫和须弥山,也就是佛教世界中的西方极乐世界。中唐以后,碑额部位往往用来题写碑名,而这块碑还保留了初唐的风格。
碑阴碑头亦以螭龙为饰,圭首雕以舍利塔图形,塔方形,单檐攒尖顶,上有形制庞大的塔刹一具。这正是隋唐塔的样式。法门寺出土的铜浮屠,就与此塔样式基本一致。
碑身两侧也有精美的纹饰,上部是莲枝相配的四体菩萨像,中间是身穿甲胄的金刚武士,脚踩夜叉,高举的右手应该拿着法器,不过已经风化掉了。最下端是护法狮子。全碑纹饰丰满,正是初唐时期碑碣的特点。
除碑头、龟趺外,碑身正面分成五段。最下一段刻有供养人姓名,里面有“大弥勒像主上护军杨君武”、“大重阁主花玄悊”、“大碑主杨安都”、“涅槃变主比丘尼洪子”。通过这些施主的捐献对象,可知当年大云寺规模很大,有一个很宏大的两重殿檐的弥勒重阁,里面有弥勒佛的大像。
碑正面主体雕有佛祖涅槃故事六图,有意思的是,六幅图是以由下至上(倒序)的方式排列的,从下至上分别为“临终遗诫”“双林涅槃”“摩耶哭棺”“再生说法”“绕城送葬”“荼毗火葬”,中间书有“大周大云寺奉为圣神皇帝敬造涅槃变碑像一区”。碑阴也雕有涅槃故事两图,接续正面,分别为“王分舍利”和“造塔供养”。
1、临终遗诫:释迦牟尼在八十岁高龄的时候,来到拘尸那竭罗国,纯陀王子对佛做了最后供养,这幅图即是佛祖做临终遗诫的场景,图中央说法的就是佛祖,两旁是二佛和站立的四菩萨,众弟子和信徒们端坐合掌聆听。中央跪着的即纯陀王子。
2、双林涅槃:这是涅槃变的核心,故位于最令人注目的碑身中心。释迦在拘尸那竭罗城外西北郊的两棵娑罗树下卧床入灭,众菩萨、众弟子环床号泣,飞天在空中为佛祖哀悼,护法神狮在地上悲嚎狂跑。此图中佛祖头朝北,面朝西,右胁卧躺,累足安详,正如《佛所行赞.涅槃品》记载的:如来就绳床,北首右胁卧,枕手累双足,犹如狮子王。这成为佛祖涅槃相的经典姿态。右侧抱着佛足的是他的大弟子迦叶尊者,在图中最下端的是须跋陀罗,他恰巧在佛涅槃之前来乞教,得到阿罗汉果,发须自然脱落成为沙门,因为不忍见如来弃世涅槃,于是立意在佛寂来前,自己合掌礼拜圣颜,先卧地烧身而死。
3、摩耶哭棺:这是释迦之母摩诃摩耶夫人闻佛入灭之讯,赶往娑罗林中,见释迦遗体已入殓而啼泣的情景。图中可以看到一位贵妇人正俯趴在棺木上,双手紧紧抓着棺盖,四周其他人都抱头痛哭。佛祖之母摩耶夫人,尊称为摩诃摩耶,在佛祖降生后第七天就逝世升天了,佛祖由她的妹妹波阇波提抚育成人。据《摩诃摩耶经》所记,佛祖涅槃前曾到忉利天为摩耶夫人讲法,摩耶夫人在天上听闻佛祖入灭,“趣双树所,到娑罗林中,已遥见佛棺,大闷绝,不能自胜。诸天等以水洒面,然后方苏。前至棺所,头顶作礼”。、
4、再生说法:据《摩诃摩耶经》所记:“尔时世尊以大神力故,令棺盖皆开发,便从棺中合掌而起,如狮子王初出窟时奋迅之势...母子相见,说法以彰孝道。”虽有千年风化,但仍能清晰看到,图中摩耶夫人合掌跪于棺前,佛祖从棺中合掌而起,说法以彰孝道,四周的弟子均跪拜谛听。在棺前,还特意雕了一股升起的祥云,显出法相庄严神圣。这幅再生说法图虽见于佛经记载,但绘画和雕刻却极少,目前除此碑中所刻外,只在日本长法寺还藏有一幅。
5、绕城送葬:这幅就是今日俗称的出殡图。按古印度习俗,给高贵人士送葬,要绕城而行。《大般涅槃经》记载,人们因为尊崇佛祖,抬棺绕城七次,才前往宝冠支提,也就是天冠寺,为佛火葬。图中所见棺柩都是唐代棺柩的样式。
6、荼毗火葬:荼毗二字是梵语的发音,即指火葬,火葬过去盛行于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佛教国家。佛祖葬仪完全依照释迦王族礼仪,只是改成了火葬。图中棺木在熊熊大火中焚烧,下方的弟子们已经准备收集佛祖舍利子了。
7、王分舍利:舍利一译“设利罗”,意译“身骨”。据传佛祖火化讫,留下众多舍利子,八国国王闻讯前来争抢,不惜以刀兵相见。后经劝告,八王同意平分舍利,各自取回国供养。图中四名大力士抬举起收纳舍利子的宝盒,用大围屏相卫,八王分两队跪于两侧,每人手捧一钵,准备盛接舍利子。屏后左右各有一比丘,正在向八王分送舍利子。
8、造塔供养:各王分得舍利子后,回到各国造塔,当时可考者有十座,即八舍利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佛灭后二百年,阿育王又将诸塔舍利悉收之而分造八万四千塔。这种舍利塔,法显和玄奘在巡视印度时犹得见其残留遗迹。
造碑背景:弥勒信仰与女主当政
这通唐代涅槃变相碑满饰浮雕,规模宏丽,布局严谨,构图紧凑,雕工细腻又不失飘逸,颇具隋唐时期雕刻的圆润华丽之风。
但在涅槃变相之外,还有一幅图,在八王分舍利图下,画中弥勒佛倚坐在中央莲枝上,两旁在重层莲座上的趺坐佛分别是弥陀和释迦。侍立的四位菩萨站在莲枝上分散于三位佛之间。这幅是弥勒降世图。
弥勒降世或许是这块碑真正想表达的重点,前面的涅槃变相只是铺垫。弥勒降世为谁?大周皇帝武则天。
弥勒佛,梵文Maitreya,意译“慈氏”,本名阿逸多。按诸经记载,弥勒在佛灭度后的五十六亿劫后从“兜率天宫”降生到“人间”,并在龙华树下得道成佛,教化众生。东晋时期,弥勒净土信仰传入中国,在南北朝已经普遍流行民间。
有信仰便有人借来造势。因为弥勒在中国还有另外一个称呼——月光童子。隋文帝杨坚得国,就将自己解释为月光童子形象,来打造自己的合法人设。(隋字从左,从月,从阝,取月居于左边之意,如药师佛的左胁侍月光菩萨,阝为城邑国土之意)。
唐代建立之后,自称为道教始祖老子李耳的后人,所以定道教为国教。在唐初,基本上爆发的叛乱,都是假托弥勒下世。在唐代还出现一部伪经《弥勒为女身经》,其中就有弥勒出世时化作女相的说法。而唐高宗时期,恰巧有女子刘凝静自称弥勒出世,率领信众造反。当时负责处理朝政的正是皇后武则天,她在处理这桩案件时受到了启发,开始了自己的造神运动。
载初元年(689年),武则天指使白马寺僧徒“薛怀义与法明等撰《大云 经》,陈符命,言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人世间)主,唐氏合微。”(《旧唐书》卷183)就是让天下百姓都认为武则天是弥勒佛下生,武周代李唐一事,是佛亲口说的,是上应天意,顺应民心。
《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片段
正如涅槃变相碑文所写,圣神皇帝武则天“以断鳌立极执象开元”“深明因果,方崇释氏之门,弘济艰难,自得轮王之称。东西南北远扇玄风,宇宙山川高扬佛日。虽如来上圣自安忉利之天,而弥勒下生或济阎浮之境”。此时,全国上下都在为女皇武则天歌功颂德,把她比作弥勒下世,统领华夏。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以唐为周”,“上尊号曰圣神皇帝”;长寿二年(693年)九月,加号“金轮圣神皇帝”;延载元年(694年)五月, 加号“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至证圣元年 (695年)一月又加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此处的“慈氏”就是指弥勒;九月加号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如此不断加封自己金轮圣王的称号,同时以弥勒与轮王的身份自居,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显现自己的得位正当性。
因为《大云经》在武则天称帝过程中助力极大,女皇登基后,立即诏令各州郡修建大云寺,命僧人讲解,一时间大云寺遍布全国,广传《大云经》,甚至远在碎叶城(今新疆焉耆)也建立起大云寺。今天能见到的几乎国内所有前面冠以“大云”两个字的佛寺,都能追溯到这个时期。
临猗县大云寺及涅槃变相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雕刻的,该碑下端刻有年号——天授二年(691年),正是武则天刚刚当上女皇的第二年。
尾声:寺毁碑存的沧桑
女皇就是弥勒下世,弥勒的风头自然盖过一切诸佛,弥勒造像的热潮也在全国兴起。我们熟悉的乐山大佛和敦煌九重楼中的弥勒大像都是这股热潮之下的产物,龙门石窟中也出现多铺以弥勒佛像为主尊的造像。
但好景不长,十五年后,武则天退位,同年去世,大唐江山重回李氏手中。弥勒神灵重回西方极乐世界,弥勒造像也从绚烂的顶峰跌落。同时从顶峰跌落的还有大云寺,其煊赫的官寺地位不存。
此后,唐武宗掀起灭佛运动,大量寺庙和石刻被毁,但这件涅槃变相碑却奇迹般地躲了过去。现在敦煌莫高窟现存的佛教经变作品,都是唐会昌五年武宗灭法之难后才出现的,涅槃变相碑成为现存最早的经变文物。
1921年,后改名仁寿寺的大云寺毁没,涅槃变相碑被移到县文庙。解放前,文庙已荒芜,碑则弃之田野无人过问。建国后山西开展文物普查,将碑转至太原的省博物馆保存,后又移到纯阳宫,安放在新建的碑廊里。自此虽时与风雨相邻,然终可得周全。
岁月无言,唯石能语。走进纯阳宫时,莫忘记去看看这块名碑,千年之后,“岸流为谷,海变成田”,仍然可以“回向灵宇,追思圣迹”。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