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乐山大佛,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弥勒菩萨


很多人都知道乐山大佛,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弥勒菩萨

文 / 刘立夫


弥勒菩萨象征慈爱、象征福乐、象征希望,这三大象征足以说明弥勒菩萨在中国受到欢迎。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多次打着“弥勒转世”的旗号,把这位大菩萨的名声弄坏了,导致统治者对弥勒信仰产生了警惕心理。结果,观世音菩萨成了国人心中慈悲救难的化身,而弥勒菩萨则只能以布袋和尚的身份接受人间的香火。今天很多人都知道四川有个乐山大佛,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乐山大佛是弥勒菩萨。

很多人都知道乐山大佛,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弥勒菩萨

在中国佛教中,有四大菩萨,分别象征四种不同的理想人格,即愿、行、智、悲。其中,地藏菩萨象征愿力,普贤菩萨象征实践,文殊菩萨象征智慧,观音菩萨象征慈悲。这四大菩萨在中国都有相应的道场,也就是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这四大名山成了四大菩萨香火的保证。

比较而言,弥勒的名声不如四大菩萨,乐山的地位也不如四大名山。然而,在佛教的信仰体系里,弥勒地位并不低于四大菩萨;在中国佛教史上,弥勒的影响也不亚于四大菩萨。弥勒信仰的殊胜之处就在于,弥勒不仅是一位菩萨,也是一尊佛,象征慈爱,象征福乐,象征希望。


一、弥勒是慈爱的象征

弥勒本是佛陀的著名弟子,生于中印度波罗捺斯国(今印度的贝那奈斯)一婆罗门家。弥勒是梵语梅呾丽耶(Maitreya)的略译,意为“慈氏”。弥勒之所以被称为“慈氏”,主要源于其长期的慈心修行。

依照佛典的说法,弥勒从过去无数劫以来,发心修慈,常入慈定。据窥基《上生经疏》,弥勒本是瞻部洲的国王,名达磨流枝,意为“法爱”,常见一比丘入慈三昧,身相安静,放光照耀,名曰“入慈定”。法爱王大加赞叹,发心学习,久习性成,号弥勒佛。[1]又据《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弥勒在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时,就是胜花敷世界之佛,常说《大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以慈心四无量法教化一切众生,若有得闻此经者,即可超越万劫之罪,而得成佛。弥勒在成佛前曾舍家入深山,长发修行,号“一切智光明仙人”,乞食自活,诵持不乱,经八千年。因国王淫荒,彗星横流,连雨不止,洪水暴涨,仙人端坐山中,七日不食。时林中有五百白兔,兔王母子见仙人奄奄一息,便以己肉供养仙人,救其一命。从此,弥勒发誓,生生世世不食众生之肉。故又被称为“慈代”,即世代为慈之意。[2]窥基《上生经疏》云:“宁当杀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噉肉食众生”。[3]《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赞曰:“弥勒菩萨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是因缘名慈氏,为欲成熟诸众生。”[4]印度佛教讲渐修,而且是历劫苦修才能成佛,弥勒的长期慈心悲行,造就了一位伟大的慈爱之佛。

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由于文化迁移的原因,观音在普通人的心目中似乎更具亲和力,大部分人只知有观音,不知有弥勒,观音菩萨几乎被当成是“救苦救难”的唯一代表。不过,这并不影响弥勒地位。弥勒由于是未来佛,他一直住在天宫,待到时机成熟,才会下生人间,普度众生,到那时,世界已经是一片光明,幸福和谐。比较而言,观音菩萨是现实苦难民众的救星,而弥勒佛却是净土世界的希望。

很多人都知道乐山大佛,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弥勒菩萨

二、弥勒是福乐的象征

在佛教众多的菩萨中,弥勒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福乐。如果说,地藏、普贤、文殊、观音四大菩萨分别代表愿、行、智、悲,那么,弥勒菩萨就代表福。这个福字,含义很广,可以说是幸福、福气,可以说是富贵、高贵,也可以说是快乐、美满,等等。简言之,就是尊贵高雅,雍容华贵。这是弥勒净土信仰的一个重要内容。

弥勒的净土,分“上生”和“下生”两种。上生的弥勒净土,就是兜率宫;下生的弥勒净土,就在阎浮提。按《弥勒上生成佛经》所说,弥勒往生后,上生兜率内院,为天众说法。兜率(陀)天上有五百亿天子,各持无价宝珠和天冠,以福力造作五百万亿宝宫,绕以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之垣墙,皆由七宝所成。“一一宝宫有七重垣,一一垣七宝所成,一一宝出五百亿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一一莲华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一一树叶有五百亿宝色,一一宝色有五百亿阎浮檀金光。一一阎浮檀金光中,出五百亿诸天宝女,一一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出妙音乐”,演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又有五百亿龙王围绕微风振树,天乐自鸣,庄严无比。[5]按《弥勒下生成佛经》所说,弥勒由兜率内院下生阎浮提成佛,于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化度释迦未度众生。阎浮提本是人间秽土,但弥勒下生之时,却大不相同:“尔时阎浮地,东西南北千万由旬,诸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四大海水各减一万”,“地极平整,如镜清明”;“人民炽盛,多诸珍宝,村落相近,鸡鸣相接”;果甘树美,风调雨顺;人心均平,皆同一意;颜貌端正,不长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七宝满地,树上生衣;无战乱之苦,无疾病之扰。[6]无论是弥勒上生的兜率宫,还是下生的阎浮提,都是一片福乐吉祥的世界。

佛教的净土,向来有唯心净土和极乐净土之说,弥勒净土是一种典型的极乐净土。中国的净土宗尊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为教主,念佛求往生,追求速效快捷。自净土宗教出现后,融唯心净土和极乐净土为一体,弥勒净土的影响已不如弥陀净土,但比较而言,弥陀净土远远超过了弥陀净土所描述的极乐境界。

宗教往往都有自己的“理想国”,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天国”,道教的“神界”,佛教的“净土”,等等。不过,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天国门槛高,需要经过上帝的“末日审判”才能进去,不信上帝的异教徒是没有资格的,具有强烈的排他性;道教的神界是众仙之所,但等级森严,俨然就是人间等级社会的影子;而佛教的净土世界就不同,一切众生都有希望入门,而且不分男女,不分等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最为美妙的福乐乌托邦。

很多人都知道乐山大佛,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弥勒菩萨

三、弥勒是希望的象征

佛教中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佛法的流传要经过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三个阶段。就教、行、证三个标准而言,正法五百年,有教有行有证;像法一千年,有教有修但无证;末法一万年,只有教,无修也无证。佛教的这个“三期说”在中国曾一度流行,特别是在经过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后,信徒心中往往萌生出强烈的“末法意识”。可以说,佛教的“三期说”是一种典型的“退化史观”,带有一定的悲观色彩。但是,弥勒信仰正与此相反,它没有“退化”之说,更不存在悲观的气氛,它相信在释迦牟尼佛之后,还有一位“未来之佛”,或住天上,或居人间,未来的世界会更加光明和幸福。因此,弥勒是佛教的希望之星,体现了佛教的乐观主义精神。

弥勒是释迦牟尼授记的未来佛,他所到之处,无论是上界的兜率天,还是下界的阎浮提,都是美妙无比,成为众生向往之地。在中国佛教的各大宗派中,几乎都得到过推崇。唯识宗的始祖玄奘大师一生的终极信仰就是弥勒菩萨,临终时还反复说偈曰:“南无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无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7]玄奘向往的是弥勒上生的兜率宫内院。天台宗的三祖慧思大师怀有强烈的“末法”意识,但仍然希望在末法过后的大恶世作长寿仙,行菩萨道,教化众生,直至弥勒出世:“如是过五十六亿万岁,必愿具足佛道功德,见弥勒佛”,“至于当来弥勒世尊出世之时,具足十地,人无垢位,于授记人中,最为第一”。[8]慧思向往的是弥勒下生的阎浮提国。在禅宗里,虽然有释迦灵山付法迦叶之传说,但弥勒的未来佛之位仍未动摇,所谓“释迦如来传金襕袈裟,令摩诃迦叶在鸡足山,待弥勒世尊下生吩咐。今恶世时,学禅者众,我达摩祖师遂传袈裟表其正法,令后学者有其秉承也”。[9]唐代末年,禅宗还塑造了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布袋和尚,常以拄杖荷布袋行乞游化,示人吉凶,并常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俱不识。”[10]布袋和尚被视为弥勒菩萨的化身。这种弥勒示迹人间的故事与真实的弥勒信仰差距很大,但从弥勒下生的信仰上说,更加平民化,也更有亲和力。另外,人们在寺庙中常见一大肚和尚,其旁有对联云:“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也是弥勒下生信仰的反映。布袋和尚和大肚弥勒是中国佛教的一种改造,进一步拉近了弥勒与现实人间的距离。但从原初的意义上讲,弥勒代表的正是佛教的希望。

很多人都知道乐山大佛,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弥勒菩萨

综合地看,弥勒菩萨象征慈爱、象征福乐、象征希望,这三大象征足以说明弥勒菩萨在中国受到欢迎。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多次打着“弥勒转世”的旗号,把这位大菩萨的名声弄坏了,导致统治者对弥勒信仰产生了警惕心理。结果,观世音菩萨成了国人心中慈悲救难的化身,而弥勒菩萨则只能以布袋和尚的身份接受人间的香火。今天很多人都知道四川有个乐山大佛,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乐山大佛是弥勒菩萨。



[1]《大正藏》第38册,第275页中。

[2]《大正藏》第3册,第485页上。

[3]《大正藏》第38册,第275页下。

[4]《大正藏》第3册,第305页下。

[5]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第册,第418页下。

[6] 《佛说弥勒下生经》,《大正藏》第册,第421页上、中。

[7]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8] 《南岳慧思大师立誓愿文》。

[9] 《历代法宝记》。

[10] 《宋高僧传·唐明州奉化县契此传》。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