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遥祭,思孝亲!

清明快到了,又是一年祭祖日,忧思氤氲。

眼中的殷殷期盼,灶前的絮絮叨叨,月下的啾啾虫鸣,记忆中斑驳的浮影总带着一丝惆怅、一缕忧伤,挥之不去。

清明遥祭,思孝亲!

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清明前后的日子,我们总会扫墓,缅怀先祖。

如果有时间亲到坟前祭拜,点几支香,烧些纸,供一束花,或者几盘点心、水果,打扫干净坟地的周边,清理一下坟头的杂草,燃一挂鞭炮,多少可以寄托对亲人的哀思。

如果没有时间,在路边、树下,画三个圈,烧几堆纸钱,或念念有词,或默默祈祷,也算告慰逝去的灵魂。

现在甚至可以扫一下二维码,网上快速祭奠。

对佛弟子而言,到寺院做一堂普佛,凭三宝的功德力,超拔亡者往生善道;或者自己诵经念佛回向亡者,是追思亲人的普遍方式。

清明遥祭,思孝亲!

无论如何,生与死,儿孙与祖辈,通过清明这个节气,获得了某种精神上的衔接,某种血脉中的认同。

这就是中国人千百年的传统。

不过我实在不喜欢烧一堆纸马、纸车、纸房子、纸电脑的行径,相沿成习的那些民俗,虽有时日,但其实经不起推敲。

如果逝去的亲人真用的上,只怕西方人的祖宗都是穷的,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风俗,得不到这样的孝敬。

清明遥祭,思孝亲!

中国人重视孝道,对老人去世这件事情,向来是非常慎重的。

古代,如果父母去世,在职官员必须“守制”,就是必须辞官回家,守孝三年。

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因父亲去世,被万历皇帝朱翊钧“夺情”(不守制,继续做官),曾引起天下士林(读书人)的普遍反对。最后,多名不畏强权、直言进谏的言官被杖责、贬斥、流放,成轰动一时的大案。

可见当时人们对孝道的重视。今天,这样的习俗已经不闻于耳。

清明遥祭,思孝亲!

我曾听父亲说起过爷爷去世的情景,我的老家在湖南邵阳农村。

爷爷活了87岁。他老人家生前曾是村里学佛的带头人,初一十五吃素,每年带人去南岳烧香还愿。现在看来,爷爷的信仰不纯粹,夹杂了很多迷信的东西。正如圣严法师在《正信的佛教》一书中所说:

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士君子们所专有的。至于民间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的民众,始终都在儒释道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

一天,爷爷上午吃过饭,到地里去干活,扛着锄头,跨过一道水渠,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就去了。

爷爷的丧事共办了几十桌酒菜,十里八乡的亲戚朋友都来参加。晚上还请了戏班子唱戏,很热闹。

当时天气很热,剩了很多饭菜,第二天都馊了,全部倒在门前的池塘里。没过两天,塘里遍生蛆虫,甚至爬的门前的水泥地上都是。

清明遥祭,思孝亲!

《地藏经》说,这会增加亡者的罪业。原文如下:

是故我今对佛世尊,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劝于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

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是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亦令是命终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何况临命终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据本业,自受恶趣,何忍眷属更为增业。

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强过百斤,忽遇邻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转复困重。

清明遥祭,思孝亲!

当我知道这些时,爷爷已经去世多年,想起来,我心里就会很难过。死要好死,实在是不容易的。

一般人对此茫然,大办丧事,不过是基于世俗的传统,或者为了支撑后辈的颜面。

背负不孝的骂名,多少令人忌惮。但生前不孝,死后虚荣的“孝”,屡陈于道,总是让人遗憾。

真正的孝道是什么?我们更该传承的不应是“亲在而子养”的无悔吗?

孝与不孝,似乎无法严格的去追究,只能归之于心了。

清明遥祭,思孝亲!

相比那些千里返乡祭奠的人,我是惭愧的,回不去。只能将这一缕思念,化成几部《金刚经》与大悲咒,他乡邀祭,愿他们安好!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