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石窟寺丨莫高窟第12窟

莫高窟第12窟 晚唐


处于莫高窟南区最北端的第12窟为晚唐时期所开凿,其形制仍为唐代常见的覆斗顶、西壁开龛式的中型洞窟。内容及壁画的布局与中唐期的洞窟大致相同。

​甘肃石窟寺丨莫高窟第12窟

西壁佛龛及部分窟顶壁画


敦煌的晚唐时期又称为归义军时代,历经了吐蕃近70年的统治之后,敦煌重新归属中原汉族王统,上至地方统治者、下至民间百姓,洞窟营造活动空前高涨,且多为自发行为。敦煌遗书及窟内供养人题记中关于这一时期的洞窟营造的记载比较丰富。

现存晚唐洞窟约60个,第12窟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家窟。根据此窟的供养人像题记及S.530《沙洲释门索法律窟铭》,此窟为索家窟。

南壁:自西向东为《法华经变》、《观无量寿经变》、《弥勒经变》,并附有11扇屏风画,沿袭了中唐时的布局方法。

一、《法华经变》。“髻珠喻图”是敦煌壁画同一题材中情节最丰富的一幅。画面右下侧的皇宫内,转轮圣王正在部署讨伐周边小国;宫城外左侧,两军隔河对垒,激战场面十分惨烈,受伤士卒、失足战马挣扎于激流中;宫城外转轮圣王的军士押解战俘,凯旋而归;皇宫内,御前会议,奖赏有功壮士。通过这些场面,令人联想到当年归义军征战场面之一二。

​甘肃石窟寺丨莫高窟第12窟

南壁西侧 法华经变之作战图


二、《观无量寿佛经变》。《观无量寿佛经》是印度高僧龙树假托佛说而编撰的一部佛经,传入中国后,经中国高僧的再次诠释,使内容更加中国化、世俗化,并与中国传统思想接近。再加之原经文的简单性、方便性、故事性等原因,受到社会各阶层普遍信仰,成为净土宗所奉的三大经典之一(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古代画工绘制此铺《观无量寿佛经变》时,以高超的绘画技艺、丰富的想像力与现实社会相结合,驰骋彩笔为大众展现出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美好的“西方极乐世界”场景。

三、《弥勒经变》。莫高窟现存最早的《弥勒经变》出现于隋中期,大多都是《上生经变》,象征兜率天宫的汉式宫殿中,弥勒菩萨或交脚或倚坐,向圣众说法。唐代随着弥勒信仰的流行,又滋衍出《弥勒下生经变》,综合《上生经》《下生经》的内容,形成《弥勒上下生经变》。经中讲,释迦预言弥勒是未来佛,释迦涅槃之后的56亿7千万年后下生阎浮提,成为未来佛。此时正当转轮王治世,是时人寿八万四千岁,女子五百岁出嫁,树上生衣,路不拾遗,佳肴自现,瓮生甘露,龙王按时降雨,一种七收,无刀兵之祸,国家富盛,人民衣食丰足,无贪欲之苦恼等等。转轮王有七宝、千子,治国不用兵。弥勒从兜率天宫下生为大臣子,国王献七宝台与弥勒,弥勒转赠婆罗门,婆罗门拆分破坏,弥勒遂悟无常之道,出家修行,成佛后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广度众生。

此铺《弥勒经变》中最明显的画面是“拆宝幢”、八万四千从众剃度出家、龙华三会。虽然此时的《弥勒经变》基本已成定式,但在表现手法上却略有差异,比如女子五百岁出嫁,如何以具象的画面来表述,这就需要画工发挥自己的才能,这幅壁画即展示了一幅一千多年前世俗婚礼的场面。图中宅第门外设帷帐,即“青庐”,帐内宾客对坐饮宴,帐前的新郎五体投地,跪拜宾客;新娘盛装,侧立于旁;侍婢往来,忙碌其间,舞者随乐起舞。研究者认为此舞即是“绿腰”(也称“六幺”)。画家生动地展示了北方地区的婚礼场面和行礼时男拜女揖的习俗。

​甘肃石窟寺丨莫高窟第12窟

南壁东侧屏风画 婚嫁图


四、《报恩经变》。主画面以序品为中心,佛居中,众菩萨相拥听法,周围画宏伟的宫殿建筑、亭台、水榭、舞台、舞者、乐队,上有乘祥云而来的赴会佛,呈现出佛国世界一片祥和、宁静的氛围。下部三扇屏风画中的恶友品,从左到右分别绘出了善友出海到七宝山、龙宫取宝、父子相会、宝珠雨宝等情节。以善友、恶友的故事宣传邪不压正的观念,正好符合归义军时期这种特殊的社会状况,具有时代气息。

北壁:西起华严经变、药师经变、天请问经变各一铺。

一、《药师经变》。位于北壁中部,药师经变又称东方净土经变,在敦煌石窟的中,现存《东方药师经变》102幅,最早出现的在隋代的394,417,433,436窟,其后,历经了唐、五代、宋、西夏,约600年的发展,为探讨各时期的《东方药师净土变》提供了详尽丰富的资料。

此铺《药师经变》的画面上部为楼阁建筑,药师佛结跏趺坐于台上,两侧各两身菩萨,左右对称坐月光、日光菩萨,左侧的一身协侍菩萨,呈游戏坐,举手说法。眉如新月,眼角斜挑,轻敷粉黛,细腰如柳,显示了画家深厚的勾线功底和设色本领。菩萨近身围绕众菩萨和弟子。在药师佛前的平台上,两身伎乐对舞,拱桥连接的两边平台上,两组乐队伴奏。乐器有琵琶、箜篌、方响、拍板、长笛、琴、钹等。下部中间是十二神将,胡跪,神态异趣。两角各画一身坐佛,菩萨簇拥,这一组菩萨表情各异,头光装饰俱不相同。在几案前的莲台上各跪两身天人,手持盘子和熏炉敬献净水。佛低首示意,菩萨们或小憩交谈,或合掌礼敬天人。天人进献净水后,一个在供案前的莲花上跪拜礼佛,另一个持空盘,举肌指,长身跪立,与佛对语,完全是一幅轻松而溢爱心的小憩场面。整个画面的建筑都在碧绿的水池中,池中花叶点缀,绿树相间。画家在形式对称当中寻求变化。画面上小桥、流水、长巾、花树编织成美丽的小诗。

整个经变采用散点透视的手法,使画面结构宏伟壮阔,简洁明净,人景井然有序,人物绘制精美,庄园幽雅。上空诸化佛来去自如,乘云遨游,天乐自鸣,芰荷出于宝池,歌舞列于台榭;化生童子,水中嬉戏,瑞鸟和鸣。人物造型、仪态庄严,襟带潇洒,轻纱薄罗,层次分明,给观者一种清静闲适的感觉,使清静佛土沉静在庄严神圣的气氛中。在经变各部分的营构上,人物造型与群体的比例关系逐渐协调,经变中开始出现建筑成片、人物成组的大构图,注意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使画面呈现出开阔、空旷之感。

下部屏风是对主体画面的补充,表现的内容有十二大愿,九横死,斋僧、放生等画面。其中放生的画面最富有生活情趣:一长者正在放生,第一只鸟已展翅飞翔,第二只鸟刚脱离长者之手,往上腾飞,其翅膀还未完全展开,第三只鸟还在长者手上。长者跟前,有几个人正在观望这一善行。其中有一人手牵一羊,羊正在抬头仰望获得自由的飞鸟。这幅《药师经变》屏风中的“十二大愿”和“九横死”,不仅使《药师经变》的内容更加完备,同时极大地丰富了《药师经变》的艺术表现力,求得了整幅画面的和谐统一,比较全面地表现了《药师经》的中心主题,且主次分明。

二、《华严经变》。在莫高窟壁画中共计29铺,始于盛唐,盛行于中、晚唐时期。第12窟的此经变绘于北壁西侧与法华经变相对。

《华严经变》主要包括三部分:莲花藏海、七处九会、善财求法。第12窟《华严经变》的主画面是以莲花藏海和须弥山为背景,七处九会均非常清晰地得以表现。善财求法的旅程画于4铺屏风画中,内容之详细是其它洞窟没有的。但由于经文内容无法用特别具象的画面来表示,善财参访善知识的形象看上去差别不大,比较简单。不过,以善财为主的求法图比重大,位置显著,可见此内容在唐代非常受重视。

三、《天请问经变》。位于北壁东侧,始于盛唐末,终于宋。莫高窟共三十三铺,榆林窟有六铺。《天请问经变》据唐玄奘译《天请问经》绘制。经文不足六百字,主要讲佛在室罗筏国誓多林给孤独园时,有一位“天”来到佛所,顶礼佛足,提出问题请问于佛,佛一一作答。通过偈语形式的九问九答,阐发四谛、六度、持戒的义理。“天”闻佛说法已,再礼佛足,倏然而去。此窟的《天请问经变》与其他洞窟的《天请问经变》画面有共同的特点:(1)中央是大型的佛说法相,周围有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眷属簇拥听法。(2)佛前一侧,天人乘云而降,向佛作礼;另一侧为天人向佛行礼,并驾云而起,直飞云霄。(3)大型佛说法相的下部或周围有若干组天人作跪礼、提问和佛说法作答的小型场景。

晚唐时期经变画的世俗性相对增强,生活气息浓郁。此窟经变画也有不少精彩画面,如弥勒变中的“婚礼图”、法华经变中的“作战图”以及药师经变中的“放生图”等。在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比前代多有新意。形象勾线、用色各异,菩萨造像以绿描眉,以墨点睛,显出凝神庄重、温静平和之情,别有风采;天王、力士、药叉神将则以红涂眉,以绿定眼,表现出刚健生气,勃勃英姿,具有明显的西域人特征,在晚唐洞窟中亦独具特色。

​甘肃石窟寺丨莫高窟第12窟

嫁娶图局部

(来源:敦煌研究院)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