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桥的由来(塘栖广济桥的由来)

在曹村村西自然泄洪沟处有古三孔石桥一座,叫广济桥。众说纷纭,各有不同。县志记载:“广济桥,又名曹村石桥,坐落于四间房乡曹村西头,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系三孔拱桥,是一座完整的古代桥梁,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桥的由来

距今30年前,广济桥上的各种石栏石碑均雕刻有完好的图案和动物造型。广济桥为三孔石拱桥,桥上两侧各有五个石栏,石栏上分别雕刻有石吼、石狮、石猴、石球。(石球和石猴先后被人砸掉盗走)石栏之间镶嵌有云孔石碑,碑上对称雕刻飞龙舞凤;桥栏两侧各嵌雕有日、月、飞马、飞虎的云形石碑。桥上雕刻的各种图案造型透露出当时石匠们的精湛雕刻工艺,所雕刻的图像精瘦有神,跃跃欲动。可惜的是由于近十几年的维护不善,桥上所雕刻的动物石像尽被盗走。虽经石桥管护人员从邻县浚县求来石关于广济桥的始建由来,雕工匠重新修补,但是现在的雕刻工艺和以前的相比却是大相径庭,虽有型但也只是一个石雕而已,当年的神韵是找不到了。

为详究其由来,经走访一些老人,并对一些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历史典故,搜集整理,大致如下。

春秋战国中期,漕城(今河南省滑县四间房乡曹村)位属于卫国辖地,当时卫国的政权执掌者卫灵公曾坐镇于渭南观(位于今河南省滑县八里营乡五县村、刘庄一带),卫灵公在位执政42年,渭南观所处的地理位置属于低洼盆地,每逢汛期临至,卫国的粮库就会遭受水淹浸泡,且向外排水很不顺畅。卫灵公便选址于漕城,作为他的新屯粮之地,因漕城当时为水陆交通要道,可顺通南北和东西,这也是卫灵公选址于此的主要原因。有一年,黄河的一次自然改道又把漕城冲了个七零八落(今曹村仍为当地的一个泄洪自然通道),卫灵公便责令在漕城的西门处(泄洪的主要通道),建立一座三孔石拱桥,一为通行方便,二为泄洪时可顺利使洪水通过漕城。因洪水皆来自于北方,就在桥中间的石孔北面上方雕刻一吞水怪兽,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张着大口的怪兽,预示着不管有多大的洪水也能够吞得下来;石孔的南面亦雕刻一吐水怪兽,预示着顺风顺水。广济桥桥头曾有石碑一座,据老人说该石碑就是广济桥的历史说明。石碑宽、高各有1. 5米,厚尺(0. 33米)许。上有蛇形文字,似蝌蚪、似蚯蚓(经咨询,蛇形文字为春秋战国时所用,谓金文、大篆),皆不得识,“文革”时被推倒,送至村金堤河北岸专业队院内作饭桌用。后专业队解散,专业队耕地由村委会承包给个人耕种,该石碑被承包人深埋于原专业队饲喂的猪圈深坑内。2002年村委会曾用推土机深挖寻找,都没找到。后来才听说该石碑已被外地人大约于2001年盗走。

经查阅曹村张氏家谱,广济桥在明朝万历二十九年由张氏第五世张诗倡众重修。

2002年,曹村(原漕城)实行街道规划,再加上广济桥已经无法满足现在人、车流通量,在河南省供销社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紧邻广济桥又新建了一座新的仿古三孔石桥,现称为曹村双桥。


在民间传说中,一说阎王有四位:包拯、韩擒虎、范仲淹和寇准;另一说则认为阎王有三位,分别是包拯、范仲淹和寇准。曹村这里流传的则是包括阎罗王韩擒虎的,因为这里的百姓自唐朝以来就供奉着这位阎罗王。

一是隋将韩擒虎。韩擒虎是隋初名将,据称他在13岁时打过猛虎,所以取名叫擒虎。在隋王朝统一中国的灭南陈战争中,韩擒虎首先渡江进入建业(今南京),由此立下了大功。一说,当时的隋文帝杨坚为了给韩擒虎庆功,于正月初八在四间房一带摆了几里长的庆功宴,在这里犒赏三军。

李世民主持的《隋书》记述韩擒虎病重临死前夕:其邻母见擒(擒虎,唐人讳虎字,故省略“虎”字)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忽惊走至擒家曰:“我欲谒王。”左右向曰:“何王也?”答曰:“阎罗王。”擒子弟欲挞之,擒止之曰:“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斯亦足矣。”因寝疾,数日竞卒。《二十四史》多讳鬼神,很少记有阴阳界故事,而韩擒虎死做阎罗王的传说,竟被记进本传,可见在初唐时,这条传说是颇见风行的。所以在晚唐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更是惟妙惟肖描述了韩擒虎在灭陈后,五道将军持天符请他出任阴司之主,韩应允,请假三天。隋文帝杨坚举行了告别宴会。第三日,有一紫衣人、一绯衣人乘乌云前来迎接,自称“原是天曹地府,来取大王”上任。于是,他辞别朝廷君臣和家小,赴阴间当阎罗王去了。显然,仍是循《隋书》嬗变而来。

二是北宋名相寇准。寇准以秉直见闻于民间。唯刚正者,常能令人长相思,这大概是他得以从诸多文武大臣行列间被选拔的一个原因。传说他的爱妾茜桃临死前说:“吾向不言,恐泄阴理;今欲去,言亦无害。公当为世主者阎浮提王也。”(《涌幢小品》)“寇准卒,有王克勤者,见公于曹州境上,向从者,曰:“阎罗处政。'”(《翰苑名谈》)可见他生前已知自己要出任阎罗王,而死后果然当了阎罗王。大概在他生前已经流传此说,所以当时就有人在驿舍侧,挂起寇准图像,上面写有“今作阎罗王”字样(《通俗编》)。

三是北宋名相范仲淹。范仲淹也以清廉、正直著名,生前就以官声好为民间称道,因而在他死后,就有传说他“在冥间”“见司生杀之权”“人死五七则见阎罗,岂非文正为此官耶”(《中吴纪闻》)。

四是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包拯。包拯死后出任阎王,在当时就有传说。“俗传包拯为阴司阎罗王,其说在宋时已盛,《宋史·包拯传》云: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侍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范烟桥《茶烟歇》)由此元明杂剧、平话多有包拯下阴司审案故事。《三侠五义》还出现包拯扮阎罗审郭槐“狸猫换太子”情事。包拯的刚正直言、执法严峻,自然是人们理想中的阎罗王最佳人选。东方传说文化是讲现世报的,阳世之冤,阴司必报,所以必须要有包拯做阎罗王,才能了结冤报。

另外,唐代的严安之、郄惠连和宋代名相韩琦、林衡等人都被民间封为阎王。林衡名位较低,在秀州知州任上去世。据洪迈《夷坚丙志》卷一说他“平生仕宦,以刚猛疾恶自任”,是个敢作敢为的清官,所以一些地方的民间也把他作为阎王来供奉。

供稿人:张留根

整理人:刘宏伟

摘自:《滑县一村一故事》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