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笔记中青铜神树的灵感来源,原来这么厉害(盗墓笔记中青铜神树有多高)

今天我们讲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

记得几年前在喜马拉雅听周建龙讲《盗墓笔记》,第二集里就讲到了秦岭的青铜神树,一听就知道作者的灵感来自三星堆。

这个三星堆啊,是三座长约数十米至百米、高约5米至8米,连结成一线的土堆,分布在马牧河西岸东、南、西三面的台地上。在牧马河对岸,有一高出周围的弧形台地,富于奇想的人们于是将这片台地起名为月亮湾。三星堆与月亮湾隔河相望,亘古而来,形成了广汉八景之一——三星伴月。所以,这边的三个土堆,就叫三星堆。

盗墓笔记中青铜神树的灵感来源,原来这么厉害三星堆的地下,是规模巨大的遗址群,范围广阔,古文化遗存大多分布在鸭子河南岸的马牧河南北两岸的高台地上,遗址群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沿河一带东西长5~6千米,南北宽2~3千米,总面积约1200公顷,是四川古代最大最重要的一处古文化遗存,是四川境内目前探明的范围最广、发生时间较早、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

已确定的古文化遗存分布点达30多个,其中以南部的“三星堆”,中部的“月亮湾”、“真武宫”,北部的“西泉坎”,东部的“狮子堰”,西部的“横梁子”,以及向西延续的“仁胜村”、“大堰村”等遗址最为重要。

三星堆遗址群的年代范围距今约5000年至3700年间,前后延续 2000年,前后共出土文物4000余件,所出的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铜器、金器,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自成一个文化体系,已被中国考古学者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遗址是怎么被发现的呢?它始于当地农民燕道诚与儿子在1929年春天,打井取水时,发现了一个窖藏坑,里面出土了300多件玉器。他们没敢声张,收藏在自己的家里。到了第二年才陆续拿出了一点点,到广汉的古董市场去兜售。这个详细的过程啊,在咱们历史讲坛的喜马拉雅频道里,有主播好贝勒的节目《广汉三星堆》,您可以收听的更加细致。

盗墓笔记中青铜神树的灵感来源,原来这么厉害这燕道诚一家,说是农民,其实当年的看照片,他们也应该算是当时的地主了。

到了1931年春,在广汉县传教的英国传教士董笃宜见到了这批玉器,于是找到当地驻军陶旅长,帮忙宣传保护和调查,还将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美国人开办的华西大学博物馆保管。

根据董笃宜提供的线索,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和助理林名钧于1934年春天组成考古队,由广汉县县长罗雨仓主持,在燕道诚家里发现玉石器的附近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发掘。发掘收获丰富,共计600多件玉器。

由于当时中国考古还没有成熟,这个三星堆发掘,是中国历史上科学考古的第二次(第一次是在河南仰韶,咱们第一集就介绍过了)。由于没有政府良好的保护,挖掘出来的文物,很多都流失的不知去向了。

根据这些材料,葛维汉整理出《汉州发掘简报》。遗憾的是,三星堆遗址自1934年首次发掘以后,由于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的发掘就长期停滞。

这里不像殷墟,出名之后,当地老百姓就给全刨了。三星堆周边的人民比较文明,没有进一步的自发性质的盗掘。

燕道成的儿子,自己还是留了一部分,留了一二十件,解放后,全部都捐献给了国家。三星堆的玉琮。看起来很像良渚的形制,有些专家判断应该就来自1000年前的良渚。当然,也有些是没有兽面神徽标志的。这样的玉琮,应该不是良渚时期的器物。是后来相当于中原商周时期的了。

到了1963年,由四川大学冯汉骥教授领队,四川省博物馆和四川大学历史系组成联合考古队到三星堆遗址的月亮湾等地点进行考察。

考察的结果呢,他们认为:三星堆这一带遗址如此密集,很可能就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冯汉骥先生考察了以后,认为这里是非常有潜力的一个地方,不过当时没有发掘。

对三星堆的初步考古发掘,一直等到了80年代初。两次发掘之后,考古学家推测三星堆、月亮湾是商周时期古蜀国都邑所在,但是并未找到代表商周文明的青铜器皿,更没有找到相应的文字记载。而三星堆也渐渐成为当地砖厂取土作业的场所,偌大的土堆渐渐被夷为平地。

1986年7月18日,当地砖厂取土的工地上传来消息,工人在那里挖出了一块玉石器。省文管会接到报告后立即派考古队前往调查,发现那是一块长约40厘米的玉璋,已经被挖碎。考古队立即封锁现场,进行抢救性发掘。从7月18日至8月14目,共开掘6个5m*5m的探方。

盗墓笔记中青铜神树的灵感来源,原来这么厉害

8月14日下午6点,在距一号坑约30米远的地方,砖厂工人取土时又发现了一个大坑。考古工作人员闻讯赶至,向坑中一望,发现一个青铜面具已经显露出来,他们立即掩盖回填,保护好现场。请示上级并得到批准后,从8月20日开始到9月17日,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

考古人员将这个新发现的坑命名为二号坑,这个大坑的发掘,更令人兴奋和震惊不已。坑为长方形竖穴,坑底西南高,东北低,坑内填黄色五花土,填土都经夯打。根据出土时的堆积迭压情况,坑内的遗物可分为上、中、下三层。

下层堆积有大量草木灰烬、炭屑、小型青铜器件、青铜兽面、青铜树枝、玉石器及大量的海贝等;中层堆积主要是大件青铜器,如大型立人像、车形器、大型人面像、人头像、树干、树座、尊、彝等。上层堆积物主要为60余枚象牙。

盗墓笔记中青铜神树的灵感来源,原来这么厉害

如此清晰的分层情况表明遗物的投放显然有一定先后次序。与一号坑相比,该坑距今约3100年左右,时间要晚于一号坑。出土遗物不论种类还是数量,都比一号坑丰富得多,清理出遗物1300余件,其中青铜器735件,金器61件,玉器486件,还有象牙器等,另有海贝4600余枚。

其中大型青铜立人像、大型青铜人面具、包括今天节目的主角青铜神树,都是一号坑所没有的。这批文物的出土,进一步反映了古代蜀族的祭祀规摸和祭祀内容,同时也展示了古代蜀族的青铜文化水平和青铜艺术特点,为研究祭祀坑的时代以及古代蜀文化的政治、经济、艺术、冶金、宗教、礼仪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坑内大部分遗物都遭到了损坏,或已残缺,或做了特殊的处理。如青铜立人像由腰部折为两段,上半身位于坑的中部,下半身位于坑的西北部,被一青铜树座所压。

尊、罍、彝等青铜容器主要位于坑的东南和东北两角,大部分容器外表都被涂成朱色,器内装有海贝、玉石器。青铜兽面被置于坑西北角,伴有大量的海贝。青铜人头像、青铜人面像主要分布于坑的四周,有的头像内还装有不少的海贝。

头像和面像部分损毁并经过火烧,尤其是人面像,大部分被打坏或烧坏。象牙及骨器之类也明显有被烧焦的痕迹,有的玉石器被烧裂。

有专家推测,大多数遗物是在入坑前人们举行某种仪式时有意损坏的,小部分是夯土时打碎的。

1986年7月至9月间,两个大型祭祀坑的相继发现,4000余件精品文物的横空出世,轰动了世界。

盗墓笔记中青铜神树的灵感来源,原来这么厉害

到了10月,破旧的青铜神树被装进纸箱放入货车,送进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修复,这棵出土于二号祭祀坑的神树被土层夯实,变形尤为严重。树干断成3截,树枝断成18截,其余的鸟儿、果实碎片多得难以计数。究竟怎样区分哪些是被挤压而导致的变形,哪些是神树的自然弯曲呢?

这颗青铜神树总重量是150多公斤。它不像那些小型文物,放在桌上或拿在手里观察,就能一眼看出哪些部位变了形,应该怎样修复。这是一棵树,现在摆在面前的就是散碎的一大堆枝条,大家可以想象到复原他的难度。

另外,从破碎的神树残枝来看,很多地方氧化比较厉害。负责神树修复的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杨晓邬说:“如果采取焊接的话,整个神树的承重就受不了。我们想到了一个加固办法,首先把神树空心主干里的范土掏掉,里面添加进一根新的铜管,在神树与铜管之间灌注环氧树脂,而且只用环氧树脂不行,后来就把范土和环氧树脂混在一起,这样增加了它的硬度,神树不会碎。即使天气变化导致环氧树脂发软,神树依然可以保持之前的硬度。”

此外,杨晓邬还采取了铆接的方法来拼接神树。“我们给神树打上铆钉,用铆钉把各个部件用铆接的方法接起来。铆接中间还是有一根铜管,铜管插进去后,最外面用螺丝上起,神树里面打着螺丝。但观众是看不到的,因为出来的螺帽都已经被打磨平了,之后再涂上颜色做旧。”杨晓邬说。

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修复室外面的天井里,杨晓邬和他的团队还干起了泥瓦匠的活。他们搭起5米高的棚子和脚手架,围上挡风雨的塑料膜,盖上玻纤瓦。工作人员在研究院的天井搭建工作台,他们就站在上面逐一给神树拼上树枝以及枝上的鸟儿、果实和圆环,让神树慢慢恢复原形。杨晓邬说:“当时神树的样子有点寒碜。树干破烂,枝丫歪歪扭扭,挂着两只可怜的鸟儿和两个果实,圆环也残缺近一半。当时我一看,就知道它缺了一个重要部分。”

杨晓邬所说的重要部分,就是青铜龙。在神树预合前,青铜龙是作为一件单独器物来修复的。13块青铜龙碎片经修复后重37.5公斤,有1.75米长。虽然它的尾巴残缺,但还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商代青铜龙中最长的一条。杨晓邬说:“当时并不知道它是神树的一部分,只觉得它变形扭曲得厉害,便把它正了形。这下好了,这条龙像是忽然‘死’了一般,没有一点生气。我们都觉得有点不对劲,但又说不出原因,只好把它恢复原状。”

盗墓笔记中青铜神树的灵感来源,原来这么厉害

神树预合后,专家们赶忙把青铜龙往上接。奇迹出现了,本来看上去很别扭的青铜龙一下子变得无比协调,它的爪子、腹部和神树紧紧相连,非常吻合。从正面看,青铜龙是优美的S形,从侧面看,也是同样的S形,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大家这才知道,青铜龙那弯曲的怪模样,是古蜀人刻意做成,为的是与神树相协调。杨晓邬说:“等到部件都修复完毕后,我们发现,神树还有很多残缺的部分,鸟儿不应该只有3只,果实、圆环的数量也远远不够。我们就复制了14个果实、15个圆环,还有6只鸟。”

修复神树的工作一直持续到1996年,杨晓邬和他的团队用了近10年。“其中完成神树主要的整体面貌花费了8年,剩下两年是做完善工作。我们的计划就是,必须要在1997年三星堆博物馆开馆前把神树修复好。”杨晓邬介绍,自己那10年主要精力都放在神树上了,但也会零星修复三星堆出土的其他文物,除了青铜器,也会修一些玉器和金面罩。

修复成功的青铜神树,枝干遒劲,气度不凡。往斜上方伸出的树枝上,站着9只鸟儿。所有新制作的神树部件,都被修复专家们刻上同样的花纹,描上同样的颜色,甚至做出逼真的铜锈。似乎刚出土时,神树就是这个完整的形态。但让人不解的是,树的顶端却依旧残缺,并没有被修复。

杨晓邬解释说:“文物修复,靠的是真实依据,不是想当然的乱修一气,没有依据的,绝对不能补上。这就是文物修复的‘修旧如旧’法则。根据神树9个枝丫的走向和仅存的3只鸟儿的形状,我们可以复制出其余6只鸟。但神树顶端本就残缺,缺失的部分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物体,所以必须保持它的原貌。”杨晓邬说:“树顶残缺的谜团,靠猜测永远也不可能解开。或许只有等到又一棵一模一样的青铜神树出土,才会真相大白。”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广汉也受到波及。三星堆博物馆除两件陶器被震落摔破外,没有一件青铜器受损。事后,从博物馆的监控录像来看,青铜神树在地震波到来时发生了大幅度摆动,但由于神树被一根银色丝线牢牢地固定在玻璃罩内,底座也用牢固的螺丝钉加固在大理石底座板上,所以没有倒下。但经过检查发现,还是有部分丝线被摇松了。那么,这些丝线是什么神奇的材料呢?原来就是杨晓邬平时用的钓鱼线……

刚才咱们讲的这棵展览在大厅中的,是最高的一棵青铜神树,这颗旁边,展厅里还有一棵,在展览大厅里,一共是两颗。而整个二号坑,一共出土了多少棵呢?8棵!

它们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其中大型神树两件以及破碎和无法拼接的小型神树及残段若干。除了最大这颗外,其余神树则太过残破,难窥全貌。

现在最高这一号神树,修复后通高3.96米,由于青铜神树最上端的部分已经缺失,所以估计原来,他的总高度应该在4米以上。神树的下部有一个直径约0.93米的圆形底座,底座上从3个方向用3个近似“人”字的树根拼接成座,高约0.37米,

考古家认为可能象征着云气弥漫的三山。从这底座中心向上伸出一根圆杆,作为树身,由两段树干和顶上的树尖三部分嵌套而成。在分段的地方各有一个圆盘,盘上镂空成炯纹。青铜神树分为3层,有9枝。

每层树枝有两枝造型相同,即从基座伸出直干,通过套箍延伸出弯成拱门状的枝条,作下垂姿态;其末端接一小圆盘承接的花朵。花朵由3个花瓣构成,不过其中有一片花瓣异化成镂空的鸟羽状,横向伸出;中心部分是一个桃状的果实。在拱顶附近,又分出一小枝,带有小圆盘和花朵,花朵上面站着一只鸟儿。

每层树枝中的第三枝,枝条比较特殊,它分出下垂的两岔,其中一岔与上述枝条造型相同,另有一枝有个鸟儿站在花朵上,它那下垂的末端也有花朵,花瓣正常,但像个喇叭似地朝向树外。神树的树尖顶部,业已残断,只剩下花蒂部分。大神树9个花朵上的9只鸟全都背对树干,造型完全相同:均有不大的羽冠;鸟眼椭圆,向内带有明显的眼角;鸟喙稍长,末端下钩;喙上有鼻线和口缝,口缝前端有小的穿孔,可以穿进铜丝。鸟身有羽毛图案,鸟尾上翘,鸟足显得有力;所有鸟翅膀都被强力折断无存。

那么,这些神树,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

中国古典神话传说中,有许多神树,最有代表性的是东方“扶桑”、中央“建术”和西方“若木”等。这些神树与外国民族神话中的“宇宙树”应属同一性质,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与观念意识,一种人类早期对天地自然的认识体系及趋同化的神话宇宙观。

古代典籍《山海经》中记载,扶桑、樟树、桃树等都是神树。那么三星堆的青铜神树更接近于哪一种树木呢?

在三星堆遗址发掘中,也出土了许多巨大的乌木,也叫“阴沉木”,就是早年的大树在地下或者水下被掩埋了上千年形成的。这些乌木中,有的生长非常缓慢的树种,比如小叶桢楠,按照他的粗细程度,可以推测是生长在五六千年前的,在三星堆时期,这样的大树还是比较多的。一直到明朝,政府将金丝楠作为皇家专用木料,依然是在四川这里采集。直到清朝初年采集殆尽。

有人说,这些巨大的树木就是三星堆青铜神树的原型。《山海经》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墨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意思就是说,在东海汤谷,生长着一棵名叫扶桑的神树,树上居住了十个太阳,每天由三足乌驮着轮流值日。每当一个太阳升起,其他九个就在神树上休息。这与三星堆青铜神树上九只神鸟的造型不谋而合,青铜神树很可能就是古书记载的扶桑。

盗墓笔记中青铜神树的灵感来源,原来这么厉害3000年前的古蜀国,气候温暖,适合树木生长。从四川乌木的类型可以看出,古蜀地区以樟树、楠木、桑树居多。古书中讲到的扶桑究竟特指它们中的哪一种?专家根据古文献的记载以及这几种树木的特性,认为扶桑树是神话中的树木,不可能栽培。当时有神木崇拜的上古先民,便选定了一种树,来作为太阳神树扶桑的替代物,而这种替代物就是桑树。

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将桑树奉为神树的例子,《吕氏春秋》中记载,汤灭夏后,曾遭遇大旱,五年内农田没有收成,于是汤王率领众臣在桑林中祷告求雨。古蜀国的第一代蜀王蚕丛,自立为王后,开始教导大家养蚕。正是由于蜀国境内有大量桑树,才会有高超的养蚕技术,才会产生蜀锦,远销印度。因此,桑树最有可能成为古蜀地区的神树。

三星堆神树很有可能就是古代传说中扶桑、建木等神树的一种复合型产物,其主要功能之一也许就是“通天”。意思是神树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神灵藉此降世,巫师藉此登天,树间攀援之龙,或即巫师之驾乘。

对于神树的崇拜观念,除了古代巴蜀,在中原文化中同样存在,只不过这种对植物的崇拜已不仅仅局限于通天入地,而是更多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对神树的崇拜,不光中国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神树文化。在古代印度的有关文献中,有一种“阎浮树”,树顶达到了天的高度,能将天与地劈开。

对树的崇拜是古代世界宗教与民间信仰中共通的文化现象,关于树的种种神话传说与树形图像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分布。“树”图像作为文化象征符号,主要有所谓“宇宙树”和“生命树”两类。

前者以物质形式表达古人对宇宙、天象的认识,后者反映古人的吉祥观念并张扬其生命意识,但二者界限有时并不明显,尤其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二者关系颇为密切。

总的来看,中西古代树神话、树崇拜及神树图像异曲同工的文化现象,对研究古代中古与域外的文化交流有重大的意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树,向我们展示了古蜀人的神树崇拜观念。专家认为,这棵青铜神树是古蜀人幻想成仙的天梯,也是大祭司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的工具。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曲折反映。它起源于人类求生的愿望,主要的是来自于恐惧,人类惶恐不安的心灵需要慰藉,因此,原始宗教曾经是原始社会的主流文化。

人类最初的宗教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其崇拜对象主要是日、月、山、火、水、天、地、星辰以及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古人对这些现象感到迷惑不解,于是,他们就想象是神灵操纵着这世界的一切,因此就产生了对日、月、星辰及风、雨、雷、电等天体、天象的崇拜。

古人对太阳的崇拜非常普遍,有太阳形图案或符号的考古材料经常出现在各地考古发现中。但是,古蜀人崇拜太阳的宗教情结,却是其它任何地方、任何民族所不能比拟的。

这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出土的考古材料中得到集中体现。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太阳形器或太阳形图案等许多与太阳有关的考古材料,包括太阳形器、太阳神树等,这都说明在三星堆文化中,古蜀人也是崇拜太阳的。青铜神树与《山海经》等文献记载的“十日神话”、“金乌负日”等神话传说相印证,都是三星堆文化中“太阳崇拜”和“太阳神崇拜”等自然崇拜的直接有力的证据。

宗教崇拜是原始社会的普遍现象。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与太阳和鸟有关的文物和考古材料有如此之多,已经能够充分证明在三星堆文化中,古蜀人有崇拜太阳和鸟的习俗。

因为在其它任何地方的考古发现中,有关太阳和鸟崇拜的出土文物和考古材料,都没有三星堆文化中的数量多、种类全。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太阳神树”更是兼具“崇鸟崇日”的宗教意义和神话色彩。这株经过复原后,树上有着“一龙十鸟”的青铜树,就是“太阳神树”。

因为它所反映的正是“十日神话”和“金乌负日”等神话传说。这也与《山海经》等文献记载相符合。《山海经》中有:“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也还有“金乌负日”等神话传说的记载,如《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等等记载。都说明古蜀人是“崇鸟崇日”并且是合而为一的。

至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太阳神树”,它的顶端有一枝虽然残缺了,但上面应该有一只立鸟,下面有九枝分为三层,每层三枝,其上各有一只立鸟。这十只鸟应该就是十只“太阳鸟”,或者说是十只负日的金乌。由于三星堆文化中把“太阳崇拜”和“鸟崇拜”合二为一,鸟即是太阳,太阳就是鸟,因此,这十只鸟应该叫做“太阳鸟”。它们所反映的就是太阳神崇拜。因此,这株青铜树应该被命名为“太阳神树”。

从生民之初,人类就与树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古史的传说中,几乎每一次大的社会进步,几乎都离不开树木。因此,在古蜀人的精神世界里,“树”(或“树林”)不仅是人类的家园、鸟和蛇的乐园(本来就是),也同样是天帝和众神的“神殿”和华屋。

“神树”也就成了神灵的栖息之所。“天神”和“太阳神”自然也不例外。

三星堆神树是中国宇宙树伟大的实物标本,当可视作上古先民天地不绝,天人感应,人天合一,人神互通之神话意识的形象化写照。三星堆神树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及太阳神的崇拜,它在古蜀人的神话意识中具有通灵、通神、通天的特殊功能,是中国宇宙树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伟大的实物标本。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