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玉有待雕琢(未经雕琢的璞玉)

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有待雕琢。而雕琢就是一个打磨和修炼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受教的过程。打磨和修炼的方法很重要,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也很重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更重要。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无论学问修养还是做人做事,只要坚持不断切磋的态度和反复雕琢的精神,就能练就君子风度,这也是《诗经》教给我们的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盲人摸象》是一则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阎浮提地有一个名叫“镜面”的国王,他沐浴吃斋,学佛念经,富有智慧。而他的臣民却大多愚钝无知,目光短浅,崇信萤灼之明,怀疑日月的光华。他想以盲人为喻,启发臣民的觉悟。便下令将盲人召集到王宫来,命大臣牵来一头大象,让盲人们触摸。

大臣一声令下,盲人蜂拥而至。有的摸到象足,有的摸到象尾,有的摸到象腹,有的摸到象背,有的摸到象耳,有的摸到象头,有的摸到象牙,有的摸到象鼻。他们按照自己摸到的东西而各持己见,议论纷纷,都以为自己真正认识了大象的真实面目,别人的看法都是错误的。

镜面王问他们:“你们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吗?”盲人们回答:“知道了。”镜面王又问:“那你们说说大象像什么?”

“摸到象足的说:‘大象像漆桶。’摸到象尾的说:‘大象像扫帚。’摸到象腹的说:‘大象像面鼓。’摸到象背的说:‘大象像张床。’摸到象耳的说:‘大象像簸箕。’摸到象头的说:‘大象像石头。’摸到象牙的说:‘大象像菜茯根。’摸到象鼻的说:‘大象像根杵’……”

盲人们说完之后,镜面王感慨地说:“盲人啊,盲人!你们看不清事物的真相,这是无明,就如同愚蠢的人不学习知识一样。”人生与盲人摸象是同样一个道理。有的人对生活洞察得一清二楚,有的人却始终一知半解,这就是区别。

看轻别人很容易,要摆平自己却很困难。无论是一块石头,还是一个人,他的真正的价值只有透过现象看清本质的人才能看得出来。在发现他的真正价值所在之前,千万不要看轻了他,也许他正是那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这就是寓言故事教给我们的识人之道。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是一则著名的禅宗案例。这则公案是教育人们每做一件事情,当我们用一种方法难以凑效时,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角度,往往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达成目的。

悟道和参禅一样,只有在生活实践中自悟自证,才能获得清明的理性和理清生命的真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清澈,内心得以安宁!悟的魅力就在于在长久地追寻和执着地思索以后,突然感受到了宇宙和生命中的那种永恒和谐的意义,并且觉悟到这其实是一种固有的东西的时候,就会从内心深处的纠缠中解脱出来。你会突然发现,一切的一切都为之改变了。

还有一则经典禅宗公案,盘珪禅师说法,不仅浅显易懂,并且他常在结束之前,让信徒发问释疑,当场解说,因而名溢四方,许多信徒不远千里慕名而来。他告诉所有弟子们:有心就能改恶习。凡是有恶习的人,并不是天生的,往往是触境而生或者说因境而生。有人会说是父母生给你的,却不知父母生给你的只有佛心,并无其他。其实是你约束不了自己的内心,由心造出来的坏习惯。而由心造出来的东西,最终还得由心去改。心境变了,一切就都变了,这就是禅宗教给我们的人生智慧。

璞玉有待雕琢

在我看来,好和坏,是习性,不是本性,既非与生俱来,也非父母所生。世上没有天生的东西,大自然因缘聚合会生森罗万象,人的本性上包含了善恶诸法,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任何人只要有心,就没有什么改变不了的恶习。

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我头上是灿烂的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这位哲人的话告诉我们,道德律是心中最美的律令,任何其他的律令都要服从和服务于道德律。做人就是要讲道德,有道德的人才会收获甜美的人生。人生的境遇千差万别,唯有心中的道德操守可慰藉终生。人活着要问心无愧,要是心中充满了愧疚,将会食不甘味、睡不安寝,那样的麻烦不是贫穷式的窘迫,而是心灵上的无法遏制的折磨,痛入骨髓。唯有道德能治愈心灵疾病。

有时候人为了生存不得已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后悔莫及,内心常常隐隐作痛。这种痛苦如果得不到宽宥很难根除。忏悔是很有效的一种疏导方式,但是为了不受悔恨的折磨,何必去做一些需要忏悔补救之举呢?越是不容易越要保持道德的操守。人穷志不短,越是贫贱者越要磨练自己的人格,越要知道安贫乐道。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