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黄”起家,靠嘴炮闻名的他,做出了中国最接地气的节目

本文原创首发今日头条

《圆桌派》有一集,窦文涛讲了一个故事:

23年前,自己刚开始“港漂”,血气方刚。

跟鲁豫、戈辉一起,站在尖沙咀的一个出租房,用望远镜眺望隐匿在半山腰的李嘉诚豪宅。

他说:

“你们等着,十年之后,你们还在这儿,我到那别墅里,拿望远镜看你们。”

鲁豫接了一句:

“你在李嘉诚的佣人房里看。”

以“黄”起家,靠嘴炮闻名的他,做出了中国最接地气的节目

故事说完,四人捧腹大笑。

恍惚间让人感觉,又回到了《锵锵三人行》。

这个故事窦文涛在很多场合讲过很多遍,每一遍他都能收获意料之中的热场效果。

当然,这一次也不例外。

就像陈晓卿常常提及的那碗能让他舍命的肥肠面,窦文涛这个拿自己开涮的段子,

以“黄”起家,靠嘴炮闻名的他,做出了中国最接地气的节目

只是他的众多老梗之一。

不过,让我好奇的是。

前后这几个老梗,怎么就让窦文涛嘚吧嘚吧了二十几年?

1、和鸣锵锵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窦文涛要在香港混开名声并不容易。

不过,他是有天赋的。

93年,后来被称为“主持人最高荣誉”的金话筒奖,首届在北京举行。

虽然是第一届,但是其含金量在今天看起来,可以称之为“开局即巅峰”

赵忠祥、鞠萍、倪萍、敬一丹、杨澜、海霞……

以“黄”起家,靠嘴炮闻名的他,做出了中国最接地气的节目

鞠萍、杨澜、倪萍、敬一丹、海霞

每一个名字,都是享誉一方的知名主持人。

在这几个名字之外,还有一个相较之下有一些“黯淡”的名字。

窦文涛。

那个时候的窦文涛,比现在胖些。

看着台上的大佬、前辈,窦文涛躲在角落,眼神有些怯。

以“黄”起家,靠嘴炮闻名的他,做出了中国最接地气的节目

三年的兜兜转转之后,窦文涛做出了一个选择——港漂。

《圆桌派》有一集,请来了周迅和陈坤,聊的话题是男女关系的多元性。

这期节目,其实最有得聊的,是窦文涛他自己。

刚去香港的时候,没啥朋友,窦文涛整天跟鲁豫戈辉在一起。

以“黄”起家,靠嘴炮闻名的他,做出了中国最接地气的节目

陈鲁豫、窦文涛、许戈辉

三人每天同吃同住,一度让邻居起疑心:

这小子样貌平平,怎么艳福倒是不浅?

“跟戈辉、鲁豫都在一起睡过。”

以“黄”起家,靠嘴炮闻名的他,做出了中国最接地气的节目

这种现在曝出来可以让你在热搜上住一天的话,在窦文涛这里成了一句调侃。

香港回归,给了窦文涛人生第一个机遇。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

凤凰卫视推出了一档节目,《60小时播不停》。

对正式交接的前、中、后,进行60小时的连续直播。

凤凰老板刘长乐定下了几个主持人,一个不行了换另一个上。

窦文涛就被选中了。

以“黄”起家,靠嘴炮闻名的他,做出了中国最接地气的节目

黑衣刘长乐、右三窦文涛

他后来回忆,在上场之前,自己紧张到不行,口中飞快的默念《心经》,来努力缓解紧张感。

但真正往台上一站,面对镜头,他就能立刻进入状态。

结果最后,最紧张的他,一个人足足撑了8个小时。

后来,领导想办一档谈话节目,名字源于《左传》中“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最终确定叫《锵锵三人行》。

在考虑主持人时,领导想起了那个香港回归时,撑了8个小时的窦文涛。

从此,窦文涛开启了他人生最重要的19年。

2、“狡诘”窦文涛

《新周刊》的创始人,窦文涛的好友孙冕曾经撰文:

《忆窦文涛前世今生:嘴边那抹“狡诘”的笑》

刚看到“狡诘”这个词的时候,我在想。

是不是孙冕遣词错了?或者网页排版错了,不应该是“狡黠”吗?

后来才感觉,“狡诘”用的真好。

窦文涛很能贫,嘴角向上一挤,眼睛一眯。

那股子焉儿坏的“狡”,就出来了。

以“黄”起家,靠嘴炮闻名的他,做出了中国最接地气的节目

但他的“狡”,只用于在节目上挖掘嘉宾的话题,努力让嘉宾打开话匣子。

取自“诘问”的“诘”,正是此意。

不像“道长”梁文道的犀利和深度,没有马家辉那样的态度,也不及马未都历经千帆后的定力。

窦文涛他独“贼”。

装傻、调侃、插科打诨、荤段子,一个接一个。

以“黄”起家,靠嘴炮闻名的他,做出了中国最接地气的节目

这些段子和故事,真的也好,假的也罢。

都是为嘉宾们抛砖引玉,引针穿线。

深度、态度、定力,这些特质,在其他很多优秀主持人身上都可以看到。

但唯独这抹“狡诘”气,仅窦文涛一家。

也正是这股子俗气,让《锵锵三人行》成为第一档“说人话”的电视节目。

以“黄”起家,靠嘴炮闻名的他,做出了中国最接地气的节目

19年,5000多集,一张桌子仨人,就开始聊。

“接地气”“真实”这两个词,这两个都是近几年才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

窦文涛二十年前就决定了,要走这条路。

前面说过,他最开始是在广东电视台,96年选择港漂。

原因就不是什么风花雪月、追求理想之流。

很简单:

“我听说,香港的工资,要比内地高好几倍。”

他从不藏俗,关于“爱钱”这一点也是。

“有钱了一顺百顺。”

又因为他的“俗气”,他不是什么钱都要。

怎么理解?

有一回,一个眼镜商找到窦文涛,希望他帮忙代言,需要做一个摘掉眼镜喜笑颜开的姿势。

以“黄”起家,靠嘴炮闻名的他,做出了中国最接地气的节目

他就觉得,这姿势太难堪了,要是搁朋友们看见了,得多害臊阿。

又爱面子又贪财,说的就是他没错了。

窦文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他不说政治正确的话。

《锵锵》的一大主题,就是时政要闻、热点新闻。

这些事很容产生愤怒,是多少愤青、公知吐露对社会不满的机会。

但你会发现,《锵锵》是最不愤怒的节目。

任何一个议题,经过窦文涛的这么一“掰扯”、“嬉笑怒骂”,愤怒都从中消解了。

“在如今这个时代,8年做一件事已经特牛了,19年一直做一件事,简直可以称之为行为艺术。”

这句话,是鲁豫用来评价窦文涛的。

19年,很多东西变了。

不变的是窦文涛那抹狡诘的笑。

3、“自卑”窦文涛

“我最大的自信,源于我的自卑。”

自卑,是窦文涛的人生底色。

这话刚听起来有点不太好理解。

一个谈话节目开山前辈,在众多文化名流面前侃侃而谈的名嘴。

怎么就自卑了?

有一期《圆桌派》请来了窦文涛的老友,鲁豫。

几人聊到了“讨好型人格”

鲁豫说:大部分主持人都是讨好型人格。

这句话放在窦文涛这里,

对一半。

用他自己那句话挺准确,

《锵锵》的嘉宾都有风骨,可《锵锵》的主持人一身媚骨。

以“黄”起家,靠嘴炮闻名的他,做出了中国最接地气的节目

“媚骨”自然是一个自我调侃时的用词,但也可管中窥豹。

他要比“讨好”更甚,比“媚骨”略轻。

能把一个配角当的这么好的人,骨子里都有自卑的一面。

正是因为自卑,他也感性、胆小。

还是这一期节目,鲁豫爆料:

他看到自己脖子上长了个包就觉得自己得死了,看《新闻联播》能看哭自己。

以“黄”起家,靠嘴炮闻名的他,做出了中国最接地气的节目

说出这句话,窦文涛丝毫没有害臊、不好意思。

嘉宾们听到后也丝毫没有惊诧,习以为常。

感性到这种程度,要放在一般五十岁的男人身上,是少见的。

因为自卑,窦文涛习惯了站在他人背后。

接话茬,把话头引到嘉宾们的话头上,是他做了20年的事。

但这种姿态,并不代表他不懂。

梁文道形容窦文涛:“一个典型的晚明时期的江南文人。”

以“黄”起家,靠嘴炮闻名的他,做出了中国最接地气的节目

没有工作的时候,他最喜欢就是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

这些积累,到了节目中,就成了他触类旁通、引据经典的能力。

《锵锵》有一期,聊到了人性话题。

他随口而出:

“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

以“黄”起家,靠嘴炮闻名的他,做出了中国最接地气的节目

这句话出自《地藏经》,意思是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人性是一直变化、没有定数的。

说完之后,他又很快把话匣子交还给嘉宾。

不抢戏。

他能“俗”的同时,不代表他不能“雅”。

源于职业素养也好,源于自卑也好,他深知:

这张桌子,是自己的主场,同时也不是自己的主场。

4、从《锵锵三人行》到《圆桌派》

现在的《圆桌派》观众可能无法体会,

在当时一个崇尚精英文化、高逼格,言必日语、英文的大环境之下。

这个嬉皮笑脸、没个正形的北方汉子,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以“黄”起家,靠嘴炮闻名的他,做出了中国最接地气的节目

民办节目里,19岁《锵锵》在寿命上独领风骚。

不像那些完全“俗”到底的台湾节目,也不像那些端着个脸,中英文夹杂的节目。

“雅”“俗”兼备的窦文涛,赋予了他所在的节目以独特魅力。

并且能用这种力量,带动嘉宾们一起走到他的那条道上。

以“黄”起家,靠嘴炮闻名的他,做出了中国最接地气的节目

传统知识分子形象的马家辉,在他的节目上开起车来一点不含糊。

他自曝,老爹当年在听说了北京天上人间被查封后,嚎啕大哭,因为一辈子没去过一次就被封了。

以“黄”起家,靠嘴炮闻名的他,做出了中国最接地气的节目

还有一个嘉宾,李小牧。

祖籍中国的他,去到日本后,工作是“歌舞伎町案内人”

工作内容就是在夜晚,介绍男人们去风月场所风流一番,从中收取佣金。

李小牧前后总共结过6次婚,后面3次都是同一个人,大儿子长到20几岁的时候,查DNA发现不是自己的。

到后来,还开始竞选当地议员。

以“黄”起家,靠嘴炮闻名的他,做出了中国最接地气的节目

这些经历,都是作为“料”被抖了出来。

坦荡,敞亮,不做作。

《锵锵》之后,窦文涛还是找到了他的那张桌子。

只不过,这次桌子变成了圆的;3个人,变成了4个人。

有人说,平台变了、内容变了、规则变了,很多东西不能碰了。

但我觉得,

只要让他有机会耍开嘴皮子,信马由缰,侃天侃地。

一切就都没变。

以“黄”起家,靠嘴炮闻名的他,做出了中国最接地气的节目

商务:fay1786(说明来意)

就可以加茄叔为好友噢~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