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眼低垂处,生死皆疲劳(生死皆疲劳什么意思)

佛眼低垂处,生死皆疲劳


《佛说八大人觉经》第四讲曰: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人生之所以有诸多烦恼,皆是因欲望而产生。名是绳、利是绳、欲是绳,人世的一切诱惑与牵挂都是绳,生活中烦恼丛生,皆因这欲望之绳斩不断、理还乱。

释永信师父说,少欲知足,人生常无事。


少生忧愁,看淡烦恼,内心方能宁静欢悦。若长期如此,则能处事不惊,不为得失成败所累,心境自明。


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人生的圆满。


佛眼低垂处,生死皆疲劳


1、生死疲劳从欲起

佛住世时,有一次和阿难在游化途中,忽然停下来告诉阿难:“地下有很多毒蛇!”


阿难因已证得天眼通,看到地下埋藏许多宝藏,于是回答:“是的,地下有毒蛇!”


正好后面跟着一位农夫,对于他们的话感到好奇,就拿了一把锄头,掘地三尺,竟然是一堆黄金,于是偷偷地将黄金运回,一夕致富。


当时的律法归定:凡是伏藏在地下的宝藏,都属于国王所有,必须缴到官府。


农夫终于隐瞒不住私掘伏藏的罪行,由于邻人的告发而锒铛入狱,并受以极刑。


当他被打得遍体鳞伤之时,无限悔恨地向空中祷告:“佛陀啊!恨我当时不听信您的话,今天才知道:不义之财就像毒蛇一样,令我招致杀身之罪!


《格言联璧》有言:“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


七情六欲,人人都有,无可厚非,但是一旦过度,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则是自取其祸,自亡其身,所谓“苦海无边,欲火焚身”。


一般人不了解“多欲为苦”,总是认为:想要过舒适、自在的生活,必须拥有很多财富、很高的社会地位。殊不知:追求财富、名利,不但不能使身心自在,反而招感很多的尘劳,甚至为我们招来杀身之祸,等到业报现前,已经后悔莫及。


人为什么没有办法达到真正的自在,就是因为欲望不灭。


人生悲喜皆因欲望,人死而欲望不死,则是生而为人的悲剧性的总源头。欲望不灭,心魔不死,得到的再多也会只有三分钟快乐,三分钟过后,依然焦头烂额。


明朝的朱载堉就曾写下一首《十不足》,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人生有涯、欲望无穷的人物形象。以为自己可以做人生的赢家,却早已不知不觉沦为欲望的奴隶。


《山坡羊 · 十不足》


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屋低。

盖了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职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朝南面做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

洞宾陪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升到天上还嫌低。


佛眼低垂处,生死皆疲劳


2、少欲知足最富有

清代金缨在《格言联璧》中写道: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在这个世界上,要想获得自在,过得幸福,最重要的是要会做减法,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正如老子所言“为道日损”、“少私寡欲”


有个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贫困潦倒。


一天,一位百万富翁问他:“年轻人,干嘛不高兴?”


青年诉说了自己的遭遇。老人大笑道:“年轻人,你现在很好啊,为何还不知足?”


青年不解。老人说:“你把你的两条腿给我吧,我给你20万。”


青年不肯,说:“没有腿,我怎么走路呢?”


老人又说:“那你给我两只胳膊也行,我给你20万。”


青年仍不肯。老人又说:“不然,把你的双眼给我也行,我给你20万。”


青年说:“没有眼睛,我还能干什么呢?”


老人睿智地说:“看看,你现在多富有呀!有一双坚实的腿,有一双灵活的手,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把我的百万财富送给你,你都不肯与我交换,这不正说明你有百万财富么?这百万财富,实际上就在你的身上啊!”


当代人的失落,关键在于人心的失落。对金钱和地位的追求,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奋斗目标。其实,幸福并不在于拥有的东西比别人多、比别人好,富豪有富豪的压力,乞丐也有乞丐的烦恼,没有哪一种人生是完美的。


在知足之人的心中,平淡的一天,平安无事便是清福;劳累的工作,那是蒸蒸日上的希望;寻常的小菜,那是家人付出的关爱,不是米其林餐厅所能比拟的;路边的花草,那是大自然的馈赠,并不是插进自己的花瓶里才叫美好……


知足的人,虽卧地上,犹如天堂;不知足的人,虽处天堂,亦如地狱。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心安茅屋稳,知足天地宽。


正如《涅槃经》中所说:“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


佛眼低垂处,生死皆疲劳


3、人到无求品自高

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撰过一副联书,曰:“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无为而无所不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无求的境界就是无欲的境界,人能无欲,品格自然高尚。


陶渊明的无求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范仲淹的无求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杨慎的无求是“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林则徐的无求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齐白石的无求是“人誉之,一笑;人毁之,一笑”。


“得失随缘,心无增减。”世上万事万物都归于一个“淡”字,清淡明志,雅淡抒节,平淡处世。


随缘而安,得之不喜,失亦无忧。


《水浒传》第九十回宋江问道于智真长老:


“请问吾师:浮世光阴有限,苦海无边,人身至微,生死最大。特来请问于禅师。”


智真长老回答说:


“六根束缚多年,四大牵缠已久。堪叹石火光中,翻了几个跟斗。咦!阎浮世界诸众生,泥沙堆里频哮吼。”


也许,只有佛陀才能够看透世事。我等凡夫俗子,只如沸水冲泡茶叶沫儿一般,翻滚跌宕于这热闹但最终都会归于冷寂的红尘,时而浮,时而沉。


只要我们做一朵清净之莲,心静则佛土净,清净心生智慧,如苏东坡诗云:“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懂得有所收敛、懂得选择正路,懂得知足常乐、懂得适可而止。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