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三句智慧箴言,若能知行合一,好福运不请自来(佛教电影《了凡四训》)
有人说:“人这一辈子,无非就是个过程”,来此世间时,可谓是一丝不挂,而在百年寿寝时,最终都要归于尘土。人生中所拥有的财富名利、亲友眷属,对生命而言,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正如有句话所言:“你所执着的,正是带给你痛苦的根源。”其实人生若要过得喜乐安详,把握好“放下、付出、休息”这六字就足矣了,珍惜当下所拥有的,放下对未曾有的执着,为人处世多行善,并一直付出下去,必有厚福降临。
曾有智者言:“世间有两件事不能等,它们是尽孝和行善。”孝为百善之源,养育之恩重如山,是每个人应尽的职责。而行善积德,则是积累福德的关键,譬如有人腰缠万贯,但若无好善之心,人生亦会过得痛苦异常,全因无福消受、德不配位所致。在著名劝善书《了凡四训》中,就格外强调力行善事的重要性,并为我们详尽讲述了如何转变命运,改变今生定数的方法。
如下,是我自《了凡四训》中摘录的三句智慧箴言,我们若能做到知行合一,好福运不请自来!
一、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释义:若能向心里去求,不只心内的道德仁义可以求得,就是身外的功名富贵,也可以得到。所以叫内外双得,求仁义、福禄是必有所得的。
《坛经》言:“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意在告诉我们,一切的福分都离不开自己的心地,正如“相由心生”一般,若能于内心常发善愿,以甄于纯善的心去待人接物,那么即便是心中无求,所应有的道德仁义、福禄康寿,也会不请自来的。
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为功名富贵而奔波,而其中真正功成名就者却是鲜少的,究其原因便是不懂得“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道理,要知道,所遇到的福与祸,全由自己的内心感召而至,若是不种福田,再加上有时的损德败行,到头来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北宋大儒张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时的圣贤哲人,心心念念想的都是苍生的利益,因为其有深厚的德行,所以才能承载重任,享千秋盛名。这就譬如一个人命中本无财富名利,但当他有了至诚利益众生的心,就是不求,这些所谓的财富名利也会来到。《太上感应篇》中言:“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所以,我们千万不可轻视内心的每个念头,要知道,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有时一个细微的念头,便可能是我们转祸为福的关键。
二、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弛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
释义:若不能自己检讨反省,而只是盲目地向外追求名利福寿,最后可不可以得到,还要听天由命,自己可谓毫无把握。
孟子言:“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是说,做人要常思虑自己的言行,只有合乎天理,方能求得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在很多时候,人们都会错解此意,认为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天注定难以改变的,只能抱以随缘的态度。我们若是恳切的深思之,论及一个人的“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其实确为如此,因为一个普通人,一生所造作的无非是小善小恶,最终善恶相抵,还是难逃阴阳气数的束缚。
而事无绝对,有三种人的命数是难以算定的,其一是大善之人,时刻存有济人的心,修善自然得福;其二是极恶之人,作恶多端,必然难逃灾殃惩罚;其三是作恶而改悔之人,发心悔过永不复造,亦会得到天地的眷顾。而在如今世间,当数后自改悔之人最为难得可贵,反躬自省身上一切的罪恶,并发勇猛心彻底除去,若能如此,定可以重新掌握人生,做自己命运的设计师!
在汉字中,我唯偏爱“修行”二字,何为修行?即为修正自己不正确的言行,无论是在穷困潦倒之境,亦或身处青云直上时,都须时时检视自身的不足,只有日日知非、日日改悔,人生才能永远保持精进,而不至于颓废不止。若是在行有不得时,不知反求诸己,而盲目的向外追求富贵名利,实则是饮鸩止渴。譬如有人为求名、求禄,而去寺院烧香拜佛、供养钱财,以期如愿,试想一下,若是佛菩萨因为收了你的钱财,而去满足你的私欲,那么佛菩萨、诸圣贤人岂不是成了贪官污吏,实在是无妄之谈。
三、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
释义:做善事若能存心真诚恳切,那么即使只有一件善事,也可抵过万件善事。
古语云:“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所谓的阴德,指的是行善而人不知,而阳善,则是指行善而为人所知,同时,阴德又被称之为“阴骘”,意为积攒了很深厚的福报,了凡先生便是如此,早年间,了凡先生曾许下做一万件善事的愿,但迟迟未能做完,有一日梦到一位天神告诉他:“你的一万件善事已经做完了。”原来只因他减轻了全县梁田的赋税,就仅此一件以真诚恳切之心所行的善事,就足以抵得过万件善事了。
在历史上,有一个广为传播的公案,讲的是一个在翰林院任职的官员,其名叫卫仲达,有一天他在睡梦中神游到了地府,阎王让判官拿来记载卫仲达一生善恶的簿子,这时卫仲达看到,记录恶的簿子堆满了一屋子,而记录善的簿子,却只有拇指般大小。但是当拿秤来称量时,结果却是拇指那么大的簿子,重量反超满屋子的本子。
原来,卫仲达之所有如此多的过失,皆是因恶念所致,譬如有了邪思、傲慢等的念头,虽未付诸于行动,但实则就是一过。而那一本善的簿子,记载的则是卫仲达上疏给皇帝,建议不要修石桥,因为这个工程极为浩大、劳民伤财,虽然最后上疏未被采纳,但因他这一念善心,想的是万民的利益,因此功德亦是无可限量的。
由此可知,仅是心念的转变,就能让祸福有如此大的差距,当真如佛家所言:“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同样,若我们能防意如城,时时心怀善念,必然也会有后福降临。但让人无奈的是,在如今社会,世人多不信因果之说,可因果又何曾饶过谁呢,但愿每个人都能从中有所警醒。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