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中意的那些3C青年,为什么总是得不到爸妈的认同?
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自己看好的人,尤其是那些能言会道、外表靓丽帅气、富有感染力的年轻人,带回家给父母看的时候,往往是不被父母看好的恋爱对象。老一辈人说不出什么高深的道理,总觉得恋爱就是准备步入婚姻,子女找一个老实本分的人成个家,踏踏实实过日子才是生活,那些太魅力四射的,长辈们总是觉得对方不可靠。
美国心理学教授拉马尼﹒德瓦苏拉博士专注于人格障碍的研究,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发现:咱家长辈的本能反应竟然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因为她发现,那些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简称自恋者)通常具有3C特质:魅力、迷人和自信。这些特质无疑是非常吸引人的,但这仅仅是因为他们光鲜的表象迷惑了我们的判断。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这世界上也存在一表人才又品质高尚的人,也就是说,自恋者和3C特质更容易产生交集。
那么什么是人格障碍呢?
人格就是指我们每个人对环境、压力源和日常生活的反应模式,当人格出现障碍的时候,一个人往往会表现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反应。
例如:同样看到一个陷于困境的陌生人,平常人会替他担忧,有些人会伸出援助之手,而自恋者觉得与自己毫不相干。
没有同理心,是自恋者最典型的特征,在拉马尼著述的《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一书中,她列举了自恋者包括没有同理心、自大自负、冷漠无情、撒谎成性、缺乏愧疚感、控制他人、贪得无厌、外向投射、认知否定、不忠不诚等26个“问题清单”,并列举了相应的临床案例加以说明。
由于这26个问题是隐藏在自恋者“3C特质”——魅力、迷人和自信——的背后。他们的人格特征呈现明显的分层:表象和内心像两条平行线,自恋者确实足够吸引人,也特别吸引人,这些表象往往让人们看不清他们的本质。
这也就可以解释,你眼里的他(她),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他(她)。
与这样的人维持一种亲密关系确实是极具挑战性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影《煤气灯效应》。
影片中,表面上温柔绅士的男主角为了霸占妻子所继承的财产,刻意引导她变疯。他不断调暗煤气灯,妻子询问原因,丈夫否认调暗煤气灯,反倒是提醒妻子看错了。
他送她一枚胸针,又偷偷把胸针偷走,妻子怎么也找不到胸针,丈夫就下结论说:你真的是健忘啊。
这样的事情多了,妻子也对自己的认知产生了怀疑,在丈夫的不断暗示下,妻子无法相信自己的记忆和认知,在这种模式反复折磨下,她真的疯了。
*感觉自己“不够好”
*自我怀疑、自我猜疑
*困惑、无助、绝望
*悲伤难过或压抑沮丧
*焦虑、抑郁、郁郁寡欢
*羞愧、不快乐
*情绪衰竭
与自恋者交往的人们往往有以上那些感受,“煤气灯操控”就是自恋者施展的一种阴险的情感虐待。你做的所有的努力都得不到对方的认可和感激,他的眼里只看到你做得不好的地方。于是你更加倍地努力,尽量多做,于是更多受到伤害。
而一个事实你一定要明白:因为没有同理心,自恋者永远不会改变。
离家自驾周游中国的苏敏,以出走的形式反抗丈夫多年的控制、忽视、打压。
事实是,丈夫根本没有就此反思、改变自己的行为。戏剧性的一幕就是,苏敏自驾途中还接到丈夫催着付费的电话。
所以,抛开拯救与自恋者关系的幻想,不要期待有朝一日自恋者会回心转意,一旦识别出对方是自恋者,你可以做出两种选择,毅然决然离开或者综合权衡之后留下来。
在《为什么爱会伤人》这本书里,拉马尼就自己对自恋者多年的观察和总结,对选择离开或留下来的人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也分别就他们将面临的现实问题,尽可能详尽地进行辅导。如果你一旦从生活细节中识别出对方是自恋者,请认真阅读本书的第七和第八章,有勇气选择离开的,摆脱禁锢、解放自己,走向新的生活,但一定要预判离开一个自恋者会遇到哪些阻碍,并知道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如果综合考量,沉没成本过大,选择留下来的,本书也给出了继续生活下去的策略。
总之,正如作者所述的,这是一本与自恋者相处的生存指南,在你遇到困境的时候,这本书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式良方。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