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患病母亲上大学,毕业当老师把爱传递给更多的孩子……他们的青春闪闪发光
百年风雨同舟路
百年团旗耀征程
一代又一代青年
听党号令、跟着党奋斗
在各自的岗位上
艰辛求索、开拓创新、辛勤耕耘
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
青春誓言
川藏铁路上的
“蓝色岩羊”
“置身于历史的波澜壮阔,更能真切地感受眼前这份事业的重量;大自然的苍莽神奇,是人类探索前进的永恒动力。”
2018年10月,时年32岁的王杜江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8岁、全部由硕士研究生组成的“青年突击队”踏上了青藏高原,在一本青藏铁路纪实作品的扉页上,王杜江写下了这句话。而他所谓颇具重量的“事业”,就是要完成三代铁路人半个多世纪梦寐以求的渴望——打通由川入藏的铁路通道。
王杜江在巴曲峡谷中一处崖壁上量取岩层产状
怒江桥是项目控制性工程之一,王杜江负责勘测的怒江峡谷,近乎无人区。江势如奔雷,两岸陡壁悬耸入云,雪后无数塌方、落石将狭窄的碎石路彻底堵塞,勘察用的无人机也在怒江峡谷初次航拍中因信号中断而下落不明。
“许多高山,我们必须要爬,因为一些非常重要的控制性工程,必须要‘脚到’才能保证‘眼到’‘心到’,没有捷径可走。哪怕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都想尽办法、应爬尽爬。”王杜江带领地质和隧道的突击队员多次向怒江崖壁发起了冲锋,甚至面临了生死考验。
在没有任何道路的条件下,王杜江与队员们沿着一条陡峭的泥石流沟向垂直高度800米的崖顶登去。越向上爬,坡度越陡。经过3个多小时的艰难攀爬,距崖顶最后200米时,坡面已经变成了没有任何植被、碎石也很少的光秃秃的岩壁,任何一步攀爬都变得极其困难。
思虑再三,王杜江让队员们停止攀爬,只带着距离最近的一名队员继续前行。他四肢并用,手一把一把抓住凸出来的岩石,脚在两侧崖壁上硬撑着往上爬行。耳边,怒江的峡谷风肆意怒吼。不时踩到一块松动的岩石,向下掉落时,仿佛能把人的心房撞碎。
“这些年里,我爬过很多山,但从来没有像那次一样,腿抖得非常厉害。每向前爬一点,都要握紧拳头砸一下腿,砸完以后再接着爬。”他咬紧牙关、足踩臂撑,用地质锤边爬边刨,走一步看三步,用了超过一个半小时,才终于爬完了最后的200米,艰险攀至崖顶,在步步惊险中完成了怒江桥位的地质调查,掌握了桥位比选的第一手基础资料,为桥位方案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自怒江崖顶返回后,时常穿蓝色冲锋衣进行野外勘测的王杜江,被队友送了一个响亮的外号——“蓝色岩羊”:不仅是说他所走的道路,更指涉他冲锋在前、迎难而上的姿态。
2019 年 9 月,王杜江(右三)带领的一支川藏铁路勘察设计青年突击队登顶饿穷拉山
带着患病母亲上学的
“90后”女孩
任纪兰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家庭,母亲患有精神病,父亲患癌症离世,家中因残、因病拮据不堪……但她挑起生活的重担,还以优秀的成绩考取大学。为更好地照顾母亲,经过反复思虑,她决定带母亲上大学。
她常说:“照顾母亲是一种为人子女的福气。”
任纪兰在大学旁边的村子里租了两间小屋,开始了“新的生活”。每天,当别人还在睡梦中时,她要早起来给母亲做饭、喂饭,再赶去学校上课。为了让母亲生活得更好,她兼职打工赚钱,日子虽然辛苦,但她对能和母亲一起生活感到满足。母女俩最温馨的时光就是晚饭后,手拉手在出租屋附近转一转,说说话。
一天,任纪兰像往常一样安顿好母亲去买菜,临走时,她还对母亲说要给她买一双新鞋,等她回家时却不见了母亲的踪影。当时她就慌了,第一时间联系了学校的辅导员并报警,老师、同学、邻居寻找了一夜也没有结果。接下来的几天,她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继续寻找母亲,途中还意外发现了几位走失的老人,她没有不管不问,而是与志愿者一起将他们妥善安置好。终于找到了母亲,那一刻她泪流不止,这是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喜极而泣。
在任纪兰考上大学的第一年,因为学费没有着落,她看不到求学的希望。这时,时任沂源县实验中学校长、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的李振华来到她家,亲自把学费送到她的手中。之后,每年暑假,李振华都会送来学费。
任纪兰在李振华和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完成了大学学业。那时她便暗下决心,将来要成为像李振华一样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把回报社会当作一种责任。
任纪兰毕业后,她放弃了县城工作,考取了李振华曾任教的福禄坪小学的教师岗位。让她难忘的是,当她从教师招聘考场出来时,李振华竟坐在马扎上一直在等她的消息。这一刻,她的泪水滚落下来:“爷爷,我考上了,终于成了和您一样的人民教师。”
任纪兰带着爱心投入到工作中,学校里有不少留守儿童,她对他们格外关心爱护,经常与他们聊天、玩游戏、家访,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改正不良习惯、教他们感恩和乐观,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从任纪兰走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年起,就从自己并不高的工资里拿出钱来,资助两个家庭困难的学生,开学时都将钱打到这两个学生的卡上,并格外关心他俩的学习生活。
任纪兰时常说,没有大家的帮助就没有现在的她,所以她会尽自己所能,教育好每一个孩子,回报这个社会给予她和家人的关爱与温暖。
冲锋在荆棘丛中的
“雷霆战警”
云豹突击大队,是昆明特警尖刀拳头,云南公安专业反恐力量。邹路遥,曾是云豹突击大队的一名教导员。
“涉外事件,任务保密,时间不定,断绝外联。”
2012年3月,邹路遥突然接到一条指令。指令虽简短,但他立即意识到这次任务的特殊性和危险性。当晚到专案组报到后,邹路遥才得知即将参加的是湄公河惨案专案行动。
随后3个多月,邹路遥配合专案组辗转中、老、缅、泰四国边境,既要克服语言障碍、气候条件、饮食补给等问题,同时还要面对复杂的边境环境、各类不可控因素。“我们所遭遇的只会比电影里艰苦十倍、百倍。”邹路遥说。最终,他协同其他专案组同事,深入糯康犯罪集团腹地,成功抓获集团主要成员。
在这次行动中,他立下了头等战功。
出发前在机场,他给妻子石琛打了个电话:有任务,不能主动联系。此后86天,他就像人间蒸发般“消失”了。同样身为警察的石琛对丈夫这样的“失联”早已习惯,可她没想到几十天过去了,邹路遥却一直杳无音讯。她只能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一遍遍地问自己:他还活着吗?
直到第87天,石琛终于接到一条陌生短信,上面简单的写着六个字:“一切安好,勿念。”
湄公河专案行动后,邹路遥曾答应父母和妻儿以后不会出远门、也不会突然失联了,但他再一次“食言”了。
2015年3月,邹路遥主动请缨赴外地执行为期4个月的重大任务。当时,他是这样说的,“我是党员,困难和危险面前,我有异地作战的经验,我不带头谁带头”。期间,他参与多起抓捕行动,成功抓获50多名犯罪嫌疑人。
从警以来,邹路遥先后参与处置劫持人质案件近20次;参与重大活动安保200余次、各类警务现场执备勤1000余次、专项抓捕行动30余次,抓捕犯罪嫌疑人100余名。15年来,他义无反顾地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特警事业,他是冲锋在荆棘丛中的“雷霆战警”。
海上女搜救直升机长
团队的“定海神针”
夜幕,浙江舟山海域,一起渔船发生翻扣事故,遇险渔民头部血流不止。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赶到现场,直升机稳稳地悬停在救援船甲板上方,救生员在风中顺绳索下降,受伤渔民被成功营救……电影中惊心动魄的搜救场景,就是女机长宋寅的日常。
作为我国首代海上女搜救直升机机长,宋寅肩上扛着职责:在海上及时挽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不断精进技术、夯实本领,把开好救援机做到最好。她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就是要冲得上去,完得成任务,更要做团队的‘定心丸’。”
2016年,一个电话打到了值班室:“140海里外一艘渔船着火,船体翻扣,有微弱呼救声。”接到指令,宋寅立刻查阅天气作出可以飞行的决策,并按照东海救助局的指令将应急潜水员送到现场一同参与救援。
但由于遇险人员较多,所携带的潜水装备又大又沉,仅凭一架救助直升机根本不能将其运输到事发地。“办法总比困难多”,救助指挥团队在拟定的众多方案中决定采取降落船舶甲板的方式运送。宋寅和队员对每个设备称重,再合理分配设备并拴在直升机下方。计算起飞重量、燃油和重心平衡后,第一架次起飞。
“我先上!”面对未知难题,宋寅冲在了最前面。
飞行过程中,她想到让直升机降落在救援船的后甲板上,以避免吊运风险,但这样的“着舰”就是搜救中难度系数最高的选项。日复一日的实战训练让宋寅有信心,经过3套机组、5个架次接力,直升机稳稳降落,潜水设备全部运抵。
很快,无线电里传来好消息,“救出来了!”短短四个字,顿时让她觉得所有的努力和训练都没有白费。“我望着机舱外的冬日夕阳,真的美极了。”
副驾驶的肩章是三道杠,而身为机长的宋寅,肩章上有四道杠。她说:“这分别代表专业、知识、技能和责任。”
每一次飞行,宋寅就好像“话痨”。“副驾驶帮我注意一下功率”,“救生员一会下去采用标准模式时注意安全”……尽管这些都是队员们的“本职”,但宋寅还是会多啰嗦一句,确保飞行任务安全无误。
宋寅有时也会紧张,但她命令自己:不能忐忑,不能紧张。因为机长的情绪会牵动其他队员。“我时刻提醒自己,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机长,就是团队的‘定海神针’,我一定要带领大家把任务做到最好。”
14年来,她穿梭于云海、救人于危难,累计飞行3276小时,和机组共执行救助任务298起,参与救援飞行1054小时,在惊涛骇浪中成功救助222名遇险人员。
用跳绳
改变山区孩子命运
2015年,第一届世界学生跳绳锦标赛上,一名中国学生“一跳成名”,用半分钟220下的成绩创下新纪录。此次比赛,广州市花都区七星小学跳绳队斩获所有28块金牌中的27块,取得团体冠军。
在媒体争相报道孩子们的夺冠新闻后,人们才惊讶地发现:他们竟然来自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
赖宣治,七星小学开办以来第一个专职体育教师,带领学生用跳绳走进国际大赛的人。
他初来时,以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为的主七星小学,办学条件差。为了让孩子们有一块较好的运动场,他每天下班就拿起锄头平整学校的田径场;为了让学生有学习训练用的体育器材,他一有空闲就去维修损坏的体育器材,因此被大家戏称为“学校的后勤部长”。
“体育教育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这位80后青年教师,坚信通过体育教育可以改变学校的现状、改变孩子的命运。
2012年,赖宣治将跳绳定为学校体育重点发展项目,成立了学校跳绳队。“半路出家”的他一头扎进跳绳的研究中,四处收集跳绳比赛视频,为了学习一个动作,一个视频他能反复看上百遍,重复观摩练习,直至学会才罢休,甚至“晚上睡觉做梦也都想着怎么去跳绳”……
在研究了国内外上千个视频后,赖宣治探索出了一套摆脱复杂要领、适合小学生实际的跳绳教学方法;在自己领会了跳绳学习窍门后,他又从姿势上着手改进,埋头创新,经过2年的摸索,发现“弓着腰能缩短绳子的距离,绳子越短,运动的轨迹就越短,转得更快,摩擦力也更小”,最终研究出“独门秘功”——“半蹲式”跳法。
自此,孩子们的梦想,便被这根小小的跳绳点燃,一发而不可收。在赖宣治的带领下,七星小学一路跳出名堂,以骄人成绩震惊世界:先后培养出33名世界跳绳冠军,打破11项世界跳绳纪录,荣获奖牌数超1000枚。他们还受邀参加了G20峰会、博鳌亚洲经济论坛等世界性活动演出。
“想带孩子走出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当年的梦想照进了现实,七星小学那些曾经敏感、内向的孩子也逐渐变得活泼大方、自信开朗。
火场救人的
退役武警战士
2021年12月10日,在武汉市江汉区万科汉口传奇唐樾小区一户三楼居民家中起火。由于火势太大,当事居民一家三口欲从阳台上逃生……
正当楼下居民一筹莫展之时,楼下突然出现了一个快递小哥的身影:只见他徒手攀爬上二楼,用左手勾住窗沿,右手坚定地伸向了三楼阳台。“来,把孩子交给我!”小哥向三楼喊话,两位大人立马将小孩拎起悬空,向楼下送去。千钧一发时刻,四只焦急而怀抱希望的大手伸出阳台,死死拽住孩子的手臂;一条英雄的手臂,在楼下牢牢搂住孩子的身体,将其安全地送进了二楼屋内。救下小女孩后,小哥还帮助另外两名大人安全逃生。
这位快递小哥名叫张裕,救人后他才发现崴到了左脚,拇指已经红肿。当天下午,他还继续在小区上门收件,到了晚上10点回家后,他才在脚上涂药消肿。
他救人后低调离开时,被小区居民拦住摘下口罩,大家纷纷表示“要看清英雄的脸”。
张裕是一名退伍武警,他于2001年12月入伍,服役于原武警江西总队第三支队一大队二中队,担负过多次重要安保任务,在两年的军旅生涯中表现十分优异。
回到地方后,他积极向上,成为所在公司唐家墩营业部唯一一名党员。部队战友通过媒体看到张裕英勇救人的事迹后,一眼就认出了他并与他电话联系。电话中,张裕和战友一起回忆部队的点滴,言语中充满对老部队的真挚情感。谈及救人事迹,他轻描淡写还有点小腼腆。
中国青年
他们是
每年超过300天“泡”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培育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周雷;
用巾帼力量在人类医疗事业破局开路、耕耘坚守的马瑜婷;
扎根“国之重器”第一线,担任焊接领域首席技师的孙柏慧;
在平凡岗位把个人价值发挥到极致,在疫情中带给人们感动与温暖的“城市摆渡人”杨铭……
榜样
是看得见的标杆
他们的感人故事和崇高品德
温暖着我们
更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每一个青年的奋斗
汇聚成实现个人梦想
以及中国梦的澎湃力量
书写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
青春之歌
来源:共青团中央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