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评评和上海人打交道
上海最近在风口浪尖上,对医疗工作者、志愿者的态度屡屡被曝光,对上海的负面评价就像打开了喷泉的开关,历史上积累的口碑一下子被败光不少。
本着杠精精神,我也想唠叨几句。
从正面来看,矫情的jian人和被刁民害的朕确实哪都有,只是谁被集中暴露了。上海作为一个三教九流天南海北齐聚的地方,怪鸟(天津俚语,意为精神不正常的正常人)也比其他地方多,不足为奇。
和上海人打交道比较简单,不用绕圈子,沟通时可以直来直去单刀直入,把钱算清楚就行了,我很喜欢这种风格,谈完事各忙各的,不用寒暄,不用假装客套。
从负面来看,上海部分市民有点傲娇的小毛病。
一、上海腾飞到现在的规模,也就是近一百多年的事。在中国的大城市里,算是非常晚的了,和天津的历史有些相似,都是作为通商口岸以后起飞的,但是其天然条件太好了,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就算三代能出贵族,若大个上海又有多少人有资格算得上贵呢。有些矫情的市民,骨子里也是底层的,虽在上海但也没见过什么世面,只是对外地人的刻板印象让他们有些天然的优越感。所有大城市、省会里都有这种人,但上海人表现的比较突出,比北京人更突出。
上海不欢迎你们,这事挺有代表性的,代表了一部分人故步自封的井底蛙角度。也许这句话会成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其他地方取笑上海的话柄。
二、上海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甚至是崇拜西式,就算不得其精髓也要得其形式。阿Q中的假洋鬼子,湾湾亲和东洋鬼子,好像所有被殖民的地区都有这个问题,这算不算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另类表现呢?
思维方式上积极向西方看齐,也就学会了要有腔调这种事。徐峥的《爱情神话》片尾,看老片昏昏欲睡的一群人实在装不下去了,吃起了本地糕点,把某些上海人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的。
封闭后最先暴露出来的话题,就是家里没有咖啡了,乍一看到这些新闻,觉得真上海。家里的饭菜够不够,是低于咖啡的优先等级的。上海人把咖啡视作文化,某些人把这个可有可无的饮品硬生生赋予了续命神药的地位。出门做个核酸也要盛装出席,有的人是穿给别人看的,很多上海人是穿给自己看的,要活的有腔调,要活的出类。在这方面,老一辈上海人比新一代更接地气,活的更真我。
三、上海人喜欢利用规则。即使不合常理,只要规则的漏洞有利,就认为是理所应得的去行驶规则。大量团购碳酸饮料、要求运冰柜,那些买家认为这些需求是理所应当被满足的,因为志愿者和社区服务人员有这个担当和责任。利用规则满足自己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是否超过道德约束和社会负担是第二位的。这种事情发生在其他地方是不可思议的,但在上海是意料之中的。有的上海人认为利用规则获取自己可能获取的利益,这是契约精神的体现,殊不知契约精神的核心是自我道德约束。
四、个别上海人欺软怕硬。这个就不举例了,在上海生活过的大概都有这种体会。出现这种情况时,大概会出现两种局面:一种是软的息事宁人、硬的唾沫星横飞;一种是针锋相对,当争论体位举例小于一臂距离时,硬的变软不知所措。
闲来无聊,一己之见,这次不抬杠,只想看看其他朋友的看法。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