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院长陆军:双循环带来新机遇

时代周报记者 王心昊 发自广州

今年,中央首次提出了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在多次重要会议中被提及。

作为长期关注宏观经济以及金融政策的专家学者,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院长陆军教授对于双循环下的中国经济的新模式有着自己的思考。

11月18日,由广东时代传媒集团主办,时代周报、时代财经、时代数据承办的2020中国地产时代百强论坛上,陆军作了主题为《全球疫情下的中国经济双循环模式》的分享,为中国企业指明了,在全球产业链开始重构的当下,如何把握机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时代周报:在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经济带来巨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你为什么强调当下会是危机并存的时代?

陆军:中国的崛起始于改革开放,恰好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也刮起了全球产业转移的东风。

改革开放跟全球产业链的转移、产业的转移正好契合,所以中国经过40年的开放,成为世界工厂、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个过程也反映在我们的外贸依存度上:在2006年最高的时候,全国的外贸依存度曾经达到过64%,现在虽然降到略高于30%,但是沿海多个城市,包括东莞、苏州等在内的外贸依存度仍然很高。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之下, 广东上半年GDP增长是负2.5%;江苏是0.9%,勉强守在正区间;山东、上海、北京都是负值。

而为此而提出双循环的格局,进一步明确现在以国内市场为主,解决的是在现在中美关系存在巨大不确定性、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外部需求不足以及如何避免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在中国国内市场的发展当中,地域差异很大,发展很不平衡。就是在发达的珠三角,也还有一些今年要脱贫的贫困县。而这些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也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

时代周报: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第四次领导人会议顺利举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东盟十国的贸易部长共同签署这一协定。这对中国有怎样的影响?

陆军:RCEP的签署,意味着一个涵盖15个国家、23亿人口、25万亿美元GDP和30%世界贸易总量的广阔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根据这一份协定,中国与日本建立了自贸关系,这是我国首次与世界前十的经济体签署自贸协定。RCEP的签署,不仅意味着会进一步打破签署国之间市场存在的障碍,而且在面临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冲击时,亚洲各国抵御风险的能力会进一步提升,因此统一的市场十分重要。

但也应当注意到,现在RCEP协议最终生效还要一定时间,各个国家走完程序签下来还需要1―2年,但对RECP国家的经济来讲,都是令人鼓舞的好消息。

双循环格局下确实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