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峁峁变绿海,沟道道赛江南”——陕西延安深入推进水土流失治理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李洁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回泥,累死累活饿肚皮。这首信天游,诉说着陕北庄稼人曾经一年到头广种薄收的艰苦境况。
1999年起,延安市率先在全国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历经20多年的接续奋斗,如今森林覆盖率已达53.07%,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65%,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今日的延安,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荒坡上栽树崖畔畔上青,山腰腰梯田沟道道坝。秃峁峁变绿海,沟道道赛江南。一曲悠扬的信天游回荡在陕北的沟沟峁峁间,讲述着黄土高原由黄转绿的奇迹。
冬日的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薛张流域依然松柏满坡,一片苍郁。然而10多年前,这里都还是一片荒芜,从昔日的荒山荒坡到现在的满目青翠,冯庄乡的变化,得益于薛张流域的退耕还林。目前,薛张流域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6825亩,林草覆盖率由退耕还林还草前的18%增长到90%以上。
延安境内林草稀少,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治理任务重,难度大。经过不断探索,延安市按照大封禁,小治理的思路,大面积封育治理,退耕还林,重点区域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梁峁沟坡塬统一规划,山水林田草路综合治理,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互结合,许多小流域治理程度都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山峁缓坡修梯田,陡坡山间种林草,沟道打坝造良田的黄土高原水保生态综合治理模式,打造出了宝塔薛张、延川梁家河、安塞南沟等一批水美乡村、水富乡村示范样板。
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全市沟壑约占总土地面积的39%。在沟壑丘陵处建淤地坝,是陕北人民摸索出的方法,既能拦泥沙,又能保水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由知青和村民组成基建施工队,采用独轮木车运土,木夯夯实的施工方法,建成了梁家河、梁家塌等11座淤地坝。近年来,按照流域综合治理规划,通过退耕还林、水保生态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从30%提高到60%以上,林草覆盖率也从20%提高到45%。
淤地坝在拦截泥沙、保持水土的同时,还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梁家河的淤地坝由过去的11座增加到现在的43座,人均基本农田达2.5亩,粮食亩产已由3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21634元。水土流失治理与保持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拓宽了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之路。延安市20万亩坝地高产稳产,年均增产9600万元,被农民形象地称为米粮屯和钱袋子。
站在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生态园最高处的观景台俯瞰,远处山峰层层叠叠、红色小楼错落有致、水库绿水盈盈、成片的苹果园画出整齐的曲线,让人不禁惊叹这黄土高原的山沟沟里竟然还有这样养眼的好地方。而在2014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2015年,南沟村全面启动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成了休闲垂钓园、沙地摩托车、木屋酒店、花样迷宫、观景台和100亩兰花鼠尾草等项目,同时新建塞北牧场、1060亩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2018年,南沟村建成南沟生态度假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当年年底,村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14613元。2020年,南沟村还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评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20多年来,延安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07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5%,植被覆盖度提高到81.3%。对比近年来的卫星遥感图,可以清晰地发现,延安3.7万平方公里的大地正在逐年变绿,延安也因此被列为第一批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创造了黄土变绿洲的高原生态修复奇迹。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6日0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