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三)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三)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还有,这些在三摩地当中到达‘想阴尽’的善男子,成就了坚凝正心的缘故,天魔已无机可乘,得以继续深入观察,而穷尽了十二类众生的生死相续之根本。”
“其中有些禅修者,继续观察那个幽深、清明、遍常的扰动之根元,从分别定位当中,生起了计度,这些人便坠入了四种‘有边论’外道之邪见:”
【分位】分别定位。即从某个方面进行分别,并予以定位,划定相应的范畴。
【有边论】计度一部分有边,计度另一部分无边之外道见解。简称为“有边论”外道。
关于“分位”,即分别定位的具体内容,参考历代大德注解,大约有以下四种,分别是:1、三世分位;2、见闻分位;3、我人分位;4、生灭分位。从这四个方面,禅修者发生了计度与邪见: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第一种邪见,这些禅修者心中计度所披露之‘生灭根元’,其迁流作用不会停息的缘故,能够显现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之分位,便把此‘三世分位’计度为有边际;而把‘幽清常扰动元’之相续心,计度为无边际。”
其中要点在于:在“相续心”当中,因其相续不断的缘故,并不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三世分位;但是,此“相续心”的迁流作用当中,却可以显现出三世分位。因此,禅修者就把“三世分位”之作用,计度为有边际;把无“三世分位”的相续不断之心体,计度为无边际。
这是禅修者从过去、现在、未来之“三世分位”方面,发生了计度与邪见。因而落入“有边论”外道。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第二种邪见,这些禅修者以宿命通,观察到了八万大劫以来一切众生的生死轮回之事,却发现在八万大劫之前,了无众生可得,一片寂然,无所见闻。于是,他们把八万大劫之前的了无见闻之处,计度为无边际;而把八万大劫以来的有众生之处,计度为有边际。”
这些禅修者所见不远的缘故,错以为八万大劫之前了无众生可得,只是一片寂然。这是禅修者从“见闻分位”方面,发生了计度与邪见。因而落入“有边论”外道。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第三种邪见,这些禅修者以‘幽清常扰动元’为自我,因此计度我为周遍了知,独自证得了无边际之性;而其他一切众生,则显现在我的周遍了知当中,可是遍知之我却不曾发现众生的知性如我一般周遍了知,因此把他们叫做尚未证得无边心性,仍属于有边际之性。”
【得无边性】证得了无边际之妙性。
【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应当是“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如我一般”的省略。
这是禅修者从“我人分位”方面,发生了计度与邪见。因而落入“有边论”外道。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第四种邪见,这些禅修者以三昧定力穷尽观察,发现行阴一方面长流不息,生灭不停;另一方面又本空,毕竟了不可得。于是,他们以自己的禅修所见,从心里发生计度,认为一切众生的一个身心当中,都有一半属于生灭,另一半则属于不生灭;同理,世界上的一切万物,也都是一半属于有边际,另一半属于无边际。”
【筹度】算计,计度。
【咸皆半生半灭】都有一半属于生灭,另一半则属于不生灭。其中,“生灭”属于“有边际”,“不生灭”则属于“无边际”。
这些禅修者虽然定力很深,认识到了“行阴”本空,却尚未透彻,所以发生邪见。这是禅修者从“生灭分位”方面,发生了计度与邪见。因而落入“有边论”外道。
对于这四种“有边论”外道邪见,世尊予以小结:
由是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禅修者由于如此计度一部分属于有边际,一部分属于无边际的缘故,就亡失了正遍知的禅修之路,堕落在‘有边论外道’当中,迷失了菩提觉性。”
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这四种邪见,就叫做禅修者在‘行阴区宇’当中发生的第四类外道狂解:立有边论。”
“行阴境界”之第五种外道“狂解”,叫做“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还有,这些在三摩地当中到达‘想阴尽’的善男子,成就了坚凝正心的缘故,天魔已无机可乘,得以继续深入观察,而穷尽了十二类众生的生死相续之根本。”
“其中有些禅修者,继续观察那个幽深、清明、遍常的扰动之根元,从种种知见当中,生起了计度,这些人便坠入了‘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外道之邪见:”
【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这四种邪见,要么颠倒,要么错认不死,要么相互矛盾而错乱,要么陷入遍计执着,要么兼具这些特征,等等,总之,都属于没有意义的虚妄言论。
其中,“矫乱”:错乱。“不死”:许多外道以“无想天”为“不死天”,实属错认。“遍计”:普遍计度,例如下文第二类禅修者遍计于“无”,第三类禅修者则遍计于“有”和“是”。“虚论”:没有意义的虚妄言论。
古印度许多外道以“无想天”为“不死天”,并且认为,只有在一生的禅修当中,不随便回答别人的问题,死后才可以投生“无想天”而获得永恒不死。因此,他们对于许多提问都会含糊其辞,或故意避免回答,或所答不确定,每次都不一样,等等。
对此,世尊呵斥他们:“此真矫乱”。以下就是这四种颠倒、矫乱之外道邪见: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
“第一种邪见,这些禅修者观察‘幽清常扰动元’之变化元,便发生了八种,共四对颠倒见解:见到其中迁流变化的部分,就称之为‘变’;见到其中相续不断的部分,就称之为‘恒’。见到八万大劫内可见的部分,就称之为‘生’;不可见的八万大劫之前的部分,就称之为‘灭’。”
“行阴当中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之际,中间那段微小的空白处,觉知性仍相续不断,因不知其为阿赖耶识之‘识性’,以为它是增长出来的,故称之为‘增’;就在行阴的相续迁流过程当中,其中仍有缺离的部分(即离开迁流的部分),因不知‘识性’本无迁流之相,以为此处缺失了,故称之为‘减’。见到各个念头纷纷生起之处,不知其为虚妄动相,故称之为‘有’;见到各个念头前仆后继,陆续消亡之处,不知心性本不断灭,故称之为“无”。”
“虽然同样是以行阴之理体来观察,但禅修者由于用心不同,因而发生了这些差别见解。”
【变化元】即“幽清常扰动元”,乃是一切迁流变化之根元。
【不见见处】相当于“见不见处”之倒装句。
【互互亡处】前仆后继,陆续消亡之处。
当禅修者发生了这“四对”颠倒错乱之见解,一旦有人前来问法,他们便会予以矫乱回答:
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一旦有求法的人前来请问法义,他们便回答说:我如今所成就之法乃是亦变亦恒,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在任何时候,都是如此言语混乱,让前来求法的人无可遵循。”
【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对照前文,还应当有“亦变亦恒”,估计是流传当中遗失了。
【遗失章句】对于这些话不知所从,无可遵循。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第二种邪见,这些禅修者仔细观察其‘行阴’当中,各个念头陆续消亡之处,误认为那里本是一无所有,念念皆归于‘无’,因此获得证悟,计度一切法毕竟归宿于‘无’。”
“于是,一旦有人前来问法,便只是回答一个‘无’字,除此之外,再也无法可说。”
【互互无处】即前文“互互亡处,名之为无”,指在“行阴”的迁流变化当中,各个念头陆续消亡之处,禅修者尚未觉悟到心念消亡之处心性本来不灭,因而错认为“无”。并因此“证入”,计度一切法毕竟归宿于“无”。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第三种邪见,这些禅修者仔细观察其‘行阴’当中,各个念头纷纷生起之处,误认为那里乃是自性实有,念念皆归于‘有’。并因此获得证悟,计度一切法毕竟归宿于‘有’。”
“于是,一旦有人前来问法,便只是回答一个字,要么是一个‘有’字,要么是一个‘是’字,除此之外,再也无法可说。”
【各各有处】即前文“各各生处,名之为有”,指在“行阴”的迁流变化当中,各个念头纷纷生起之处。禅修者不知其为虚妄动相,尚未觉悟到心念生起之处心性本空,因而错认那里是毕竟“有”。并因此“证入”,计度一切法毕竟归宿于“有”。
【唯答一字,但言其‘是’】只是回答一个字,要么是一个“有”字,要么是一个“是”字。
“是”和“有”都是肯定的意思,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灵活运用,其含义一致。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第四种邪见,这些禅修者观察‘行阴’之‘幽清常扰动元’而发生了错解,既见到了‘各各有处’,同时也见到了‘互互无处’。其所见境界如树枝分叉一般,存在分歧的缘故,其心境也随即混乱而不知取舍。于是,一旦有人前来问法,便回答说:在我的证悟当中,说它有,它也是无;说它无,它就不是有。一切法义都是如此矛盾而错乱,连继续追问的余地都没有了。”
【其境枝故,其心亦乱】其所见境界如树枝分叉一般,存在分歧的缘故,其心境也随即混乱而不知取舍。“枝”:分叉,引申为分歧。
【无容穷诘】没有了继续追问的余地。“穷诘”:追问,刨根问底。
所谓“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其中处处充满了自相矛盾:前半句本身当中,“有”和“无”自相矛盾;后半句又否定了前半句,全句自相矛盾。因此,这是一个完全错乱的命题,根本站不住脚,没有任何意义。
禅修者发生了如上四种错乱计度,因而陷入了“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外道之邪见。对于这四种外道邪见,世尊予以小结: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禅修者由于如此计度,陷入错乱与虚无言论的缘故,就亡失了正遍知的禅修之路,堕落在‘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外道当中,迷失了菩提觉性。”
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这四种邪见,就叫做禅修者在‘行阴区宇’当中发生的第五类外道狂解: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行阴境界”之第六种外道“狂解”,叫做“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