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徒:“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
师:你现在还在生啊?师父过去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听进去?
徒:听进去了。
师:那你怎么“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不行啊!
徒:为什么?怎么办?
师:你受用就不行。谁在受用?受用是以无我为主,如果有我在受用,就是我知我见,这叫生灭见,又叫“有所住而生其心”。
徒:可是在生活中实行的时候,就会想到受用?
师:实行的时候就该想到:我所做的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才是无所住。例如这个杯子,可以装汽水、装毒药,也可以放不同的东西,但是把里面的东西倒掉,它还是杯子,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的心就像杯子一样,可以装很多不同的东西,但是东西倒出来后,毕竟心没有改变。
上文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原是《金刚经》中的一句。据说六祖慧能禅师,就是借着这句话而得以彻悟的。
在这里,先入之主的执着是用“住”一词来表现的。即是说,既没有是非善恶的判断,也没有好恶爱憎的情感,在没有任何先入之见的状况下,本来的心才会得以诞生。
我们要成就《金刚经》的因缘,就要发大愿心,要在成就他人的基础上成就自己。《金刚经》是开启成佛之道的金钥匙,是了诸烦恼、离一切苦的清净智,是引导烦恼众生归于佛陀果地所必须要成就的大智慧。我们不仅要把《金刚经》弄懂,还要解行并进,如此学佛才能真正得益。
再说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梁武帝,很喜欢听师父说法,其中有一个傅大士,梁武帝很恭敬地礼拜供养,请他上堂说法。傅大士威仪具足,升坛说法,“啪”地拍一下抚尺,下座了。
梁武帝一脸懵,不知道这是咋回事,他又不好意思去问。傅大士就这么走了,梁武帝就去问另外一位宝志大师,说,宝志大师啊,我恭请傅大士上堂说法,他怎么一拍抚尺,话也不说就走了呢?
志公大师告诉梁武帝,其实傅大士是已经说完啦!应无所住,说完就走了,你却还住在相上。他就是要破你的执着心,护持你正念的清净心。
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学佛,都要善护念,护持最初的清净之念,念念相续才能开佛智慧。佛陀最初也是跟我们一样的,他也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具足种种庄严。
学佛修禅,还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止恶扬善,行于正道,因循事理,任运无碍,最后证得无上佛果。
其实,我们肯定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如果今天做了件好事,得到别人的赞扬或对方的感谢时,容易生出一种喜悦或骄傲的感觉。反过来说,假如这个善举,在别人的眼里不被重视,认为无所谓,或者对方也没有什么感激表示,那可能就以为别人忽视他的善行,生起气来。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检点自己,绝不能让哪怕很小的恶习或恶念搅乱内心。古德开悟得以解脱轮回,正得益于“心自在则法自在”的智慧。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真正的学佛人,是连善法相亦不执着的。若离我人众生寿者之执,则本心所具慈悲周遍、智光普照、精进无涯的大用自然显现,以此心任修何法,皆成波罗蜜,皆能到彼岸。
以此心服务社会、利乐人群,则家庭、学校、单位、社团,乃至公园、茶馆、舞场、酒吧,无不可成为修菩萨行的道场,学习、工作、家庭生活、人际交往,乃至赶车行路、戏笑谈天,无不可与实相相应,成为六度四摄之行。
以离执清净心从事本职工作,则必怀高度责任感,必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做出优异成绩而不居功、不求报酬、不图名誉。
以离执清净心经营家庭,则必能父慈子孝,夫妇和谐,天伦常乐。
以离执清净心待人处事,则必平易亲切,谦和诚朴,磊落坦白,热忱助人,见义勇为。
以离执清净心生活的人,必常充实安乐,轻快自在,全身心融在利乐众生、庄严国土的菩萨行里,自觉与众生息息相通,与法界浑然同体,自然会表现出高尚的人格、宽广的胸襟、无缘的慈悲、浩然的正气,佛性之光必然会从他身上向四周辐射,成为他周围众生的楷模,以无声感化的力量,起到净化社会、度化众生的作用。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