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之丧葬习俗(二)(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十、丧服

大凡办理丧事。,死者的亲友都要穿上专门的服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那就是丧服。中国的丧服很早就打上白色的印记,一直到今天,都是以白色为主。只有少数人受外来思想的影响,穿黑色的丧服。

丧服一般分为三种:一是重孝,是子女为父、妻为夫、承重孙(子亡,长孙按子成服)为祖父所穿孝服。它规定男子要穿素服、束麻绳,头戴孝箍;女子则要头戴白长巾,脚穿麻边白鞋,在停灵期、三七和五七的服丧期都要穿戴。这样的形式,笔者小时候祖父去世,亲生经历过的。二是轻孝,是侄女为叔伯、堂叔伯父母、姑父母顶白布短手巾,孙为祖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祖父母戴孝帽、外甥为舅父母、侄为伯叔父母戴孝帽或者顶白布手巾,只在停灵期服孝,过后便可以摘掉。三是全破孝,这种孝只限于内外亲吊客,形式是每人戴一条白毛巾,在安葬后就摘除,这样的形式,笔者在当地的一些丧葬场合见过,当初有些不解。

孝帽是戴在头上的饰物,又称孝巾、孝冠,有的用白布缝制而成,有的用白布临时替代。孝巾是视关系的远近来决定长短的,孝子的孝巾长客拖到地,短的也长量尺。孝鞋是孝服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古人有专门的孝鞋,现代大多都用白布蒙鞋,如果家中一位老人逝世,只要用白布蒙鞋的前半部分,当父母双亡时,鞋子全部蒙住。这个场景,笔者在祖父母去世之后,看到父亲全蒙的鞋子,因为祖母去世的时候笔者处于年幼,不得记事。

十一、设灵堂

灵堂是停尸、放柩,供人们祭奠及孝子守丧的地方。在灵堂挂死者的遗像,旧时挂画像。遗像两旁书写挽联。两侧的墙壁上挂着亲朋好友送的挽联、挽花、等祭物,俗称祭轴。

遗像前面桌上摆放着一些祭品,成列祭器。同时点燃白色蜡烛,桌子两侧铺上谷草或麦草,供孝子守丧跪卧(男左女右)桌子左右摆放纸货。

十二、守灵

停尸期间,亲属要守护在一旁,这称作守灵。

守灵一是作为生者对死者一种寄托哀思的方式,在人世间最后陪伴一下亲人。二是迷信的说法,人死之后会有鬼魂围绕着死者,如果不采用办法阻止,将祸害死者和生者。

供饭,俗称倒头饭,这个习俗全国各地都比较流行,意思是让死者在阴间不要称为饿鬼,也包含着子女最后一次尽孝心的意思。

点灯,当死者的亲属做完小殓后,便将尸体放在床席上,然后在床下为死者点上一盏小灯。意思就是这盏灯能照亮死者亡灵赴地府的路,这盏灯也叫做过桥灯,以防亡灵过奈何桥跌入河中。

十三、出子

人死后第三天早上八九点,是约定俗称的出子时辰。出子就是出门告、出报讣(讣闻)。出报讣的意思就是向社会公开告知丧事。另外一种说法就是不出报讣,亡人还不自知,出了报讣,亡人才知道在阳世的寿命终结。

报讣也叫讣告,就是把死者的生卒年月,五服内的子、侄、孙写在纸上(不上女性),贴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板上,放在大门外,哄人们观看和了解。

在民间,写报讣是极其重要的,若是死者无子,也无既定的继承人,出子时必须临时在侄辈中选一人作为承宗子写在报讣上,写了谁,谁就有合法的财产继承权。

写报讣,应写谁,谁在前,谁在后,谁远谁近,都要慎重对待,绝不能漏掉。否则宗族之内,孝子之间会打架闹事,家族不和。报讣由阴阳先生书写,格式不一。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