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去世子女为何要守孝三年?这个期限的根据是什么?
春节时,如果看到有人门前贴上这样一幅对联:
守孝三年容易满, 思亲千载最难忘。说明这家三年前是有老人去世,后辈子孙已守孝三年,可以步入正常生活,但是,对亲人的怀念却是永远的。 中国古代的许多皇帝,都是号称以孝治天下的,所以,不孝在古代是大逆。孝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俗语就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这里的孝指的是对父母生前之孝。父母死后,还有守孝的礼仪。 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人们,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守孝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辞定回家,为父母守过三年孝期,称为丁忧。 按照古礼,子女(主要是儿子,即孝子)为父母守孝的三年期间,不能外出做官应酬,也不能住在家里,而要在父母坟前搭个小棚子,晓苫枕砖,即睡草席,枕砖头块,要粗茶淡饭不喝酒,不与妻妾同房,不叫丝弦音乐,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这样的要求对于现代人来说,是苛刻了点,所以,后来才又移风易俗了)。 此前的守孝三年多是道义上的宣讲,到朱元璋时代,就以法律的名义固定下来了。朱元璋登基后规定,子为父母皆斩衰三年。斩衰三年,指用最粗的生麻布做衣服,断处外露不缝边,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孝三年。在古代,一般是为父斩衰三年。唐高宗时,武后曾下诏为母终三年服,但未实行,还是老朱厉害,大笔一挥就在全国实行开了。 守孝期为什么是三年?它最早出自哪里呢?有记载的文字表白,孔子的那个时代就有守孝三年的概念了。 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孔子的意思是说,小孩子出生三年父母才让你放心地离开他们的怀抱。尤其古时是没有牛奶的时代,他们不辞辛苦地照顾了你三年,后来他们死了,这三年的感情,你怎么去还?所以三年之丧,就是对于父母怀抱了我们三年,把我们抚养长大了的一点点还报。如果连这三年的怀念都没有,哪里还谈得上孝字? 只是,到了最近几十年,孝子的意思,是倒过来解释为孝顺儿子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