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解析墨家学派的九大主张
第一、天志
墨子说:我讲的天志,就像是匠人的规和矩,轮匠用规矩来测量天下的方和圆,有的是,有的不是,都是依这个标准来判定的。当今天下读书人的言论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主张都有,他们游说诸侯,周游天下,但是其言其行,离仁义太远了。我用天下的明法度来审视他们的言行,天志就是匠人的规矩,就是评价一切是非功过的尺度。第二、兼爱
墨子说: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这是上天的意志。人之所以会自私,是因为不明白天志,不懂得兼爱的道理。强盗只爱自己的家,于是抢劫别人的家。小偷只爱自己的身体,于是偷别人的东西。这种损害他人,而利于自己的行为,放在天下,就成了大夫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诸侯只爱自己的国,不爱别人的国。一切的祸乱都是这么来的。 如果把别人的身体,看作是自己的身体。谁还会起偷盗之心呢?如果把别人的家,当作是自己的家,那么谁还会破坏呢?如果把别人的国,当作是自己的祖国,那么谁还会去攻打别国呢?大家都相亲相爱,天下便自然得到治理,这就是兼相爱的道理。人没有私心,就明白了兴天下之利的道理了。第三、非攻
墨子说:不懂得兼爱的道理,是一切罪恶的根本。往小了说,是到邻居家小偷小摸,稍微大一点的是到别的乡里进行抢劫,而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攻国了。这些人都一个德行,就是只能看见自己得到的利益,而不懂得天下大治,万民相安的大利益。 墨子把义和利相结合,义是利的美名,利是义的实用。兼爱是义的,攻国是不义的。兼爱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百姓,攻打其他国家最终受苦的还是自己的百姓。义和利是统一的,因为攻国是不利的,所以是不义的。那些攻打其他国家的人,即使打胜了,所缴获的东西,大多是无用的。所得到的,反而不如失去的多。因此,一切侵略战争,都是不利的,都是不义的,都是要反对的。第四、名鬼
儒家讲丧礼祭祀,并不是因为相信鬼神,而是把礼乐仪式作为慎终追远的手段,希望藉此来达到民德归厚的教化目的。儒家更相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未必指着主宰人间祸福的鬼神存在。 墨子批评了儒家这种观点,不相信鬼神,反而要祭祀鬼神,没有谁比你们这帮人更虚伪了。靠这个来教化百姓,只怕是百姓学会都是都是虚伪的作表面功夫,明知道没有鱼,非要按仪式毕恭毕敬的下网。太虚伪了。墨子是真的信鬼神的,不仅是相信鬼神的存在,更相信鬼神可以赏善罚恶。第五、非命
墨子说:天志欲人兼爱,不欲人相害。鬼神可以赏善罚恶,顺应天志,能中鬼之利,便可以得福;如果不这样做,便可以招祸。墨子信天、信鬼,但是不信命,有其是不信命中注定。福祸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个人行为导致的。如果福祸是名利注定的,那么不做好事也能享福,不干坏事,也能招祸。那天的秩序不是乱了吗?积德行善,方能得福报。这使墨家学派有了浓厚的宗教气息。第六、节葬
节葬短丧,这是针对儒家葬礼提出来的。厚葬久丧,有三大弊端,一是国家必贫,二是人民必寡,三是行政必乱。所以墨子重新制定了丧礼,他说桐木棺材有三寸就可以了,寿衣做三套就行了。至于坟墓的深度,下不要挖到泉水,上面能盖住尸体腐烂的臭味。有棺材,不需要椁。守孝三天就可以了,不要因为丧葬之事,不能耽误兴天下大利的正事。儒家的丧礼是比较麻烦的,而且有很鲜明的等级色彩,即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其丧礼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墨家一视同仁,所有人死了都从简安排。 导图作者:点滴相与第七、非乐
乐,不仅仅是钟鼓琴瑟,还包括刻镂文章等,涵盖了音乐、雕刻、建筑、烹调等等。与其说是非乐,不如说是反对一切奢饰品行业,墨子反对这些东西的主要愿意是,一花费太大,二不能让百姓吃不饱肚子,三是容易令人玩物丧志。墨子主张以自苦为极。清贫、俭朴是墨者的常态,他们不追求物质享受,以兴天下之利为毕生信仰,崇尚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第八、尚贤
墨子说:王公大人,要做一件华美的衣服,一定会去找好的裁缝。要去杀一头牛羊,一定要去找好的厨子。那么社稷危亡,坐拥天下不能治理,为什么不去考虑找一些善于治理天下的能人呢? 具体讲到尚贤的主张,墨子说: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才应当把他推举出来,让这些人当官,不肖的人把他们废除了,让这些人做劳役。墨子反对家族政治、贵族政治,提倡贤能政治。让有才干的人掌握管理天下的权力,把酒囊饭袋从高位上拽下来。第九、上同
尚同,其实是上同,是取乎法上的意思。墨子说: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同,而不下比。这就是尚同。同样用的是尚字,但是跟尚贤不是一个意思。上同说的是一种规范,一种秩序,说的是一,乡长一同乡之义,国君一同国之义,天子一同天下之义。 法家也讲统一,在法家看来,天子就是最高权威,一切不同的地方,要以天子的意思来统一。儒家和墨家都反对这种观点,儒家在天子上面安排了天命,墨子在天子上面放置了天鬼。不管是老天爷的意思,还是鬼神的意思,天子总归不能没有限制。天下人都上同与天,把天的意志作为天下的明法,以此来判断是非善恶,以此来规范行为。 中国哲学简史(三)墨子的非儒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 胡适说:三年之丧,并非古礼,而是儒礼★《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