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终、破孝、入殓、圆坟,感受南阳传统葬俗
南阳地处河南省西南部,北与三门峡、洛阳、平顶山接壤,东与驻马店、信阳接壤,南连湖北省,西接陕西省,是河南省人口最多的地级市。
南阳因地处汉水以北、伏牛山以南而得名。勤劳质朴的南阳人,世世代代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活,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南阳文化。作为南阳人熟悉的传统葬俗,便是这厚重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页。
南阳传统葬俗,与其他地区汉族葬礼基本相同,大致要经历送终、报丧、吊唁、报庙、入殓、出殡等环节。但是在细节上,南阳地区葬俗与其他地方的葬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接下来随小编一起看一下,南阳民间传统葬俗。
送终:老人状况不好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在身旁守护,听老人遗言及其他事项安排,直至老人去世,当地人称这一习俗为送终。当地人很看重送终这件事,子女为老人送终,表示尽了最后的孝道,如果未能给老人送终,往往被视为人生的一大憾事。对老人来说,有没有子女送终,子女是否都来送终,是判断老人是否有福气的重要标准。
移尸:老人咽气后,长子、幼子分别捧死者的头脚,把遗体移到中堂地面的席上,趁其遗体未僵硬时,为其擦洗身子、穿上寿衣。给死者穿上寿衣后,把遗体头外脚内移至堂屋正中灵床上,用生麻绳束住死者的脚,再用盖脸布盖住脸。然后在灵床前放一小方桌,在桌上摆放祭品,点上长明灯,桌前放一准备好的老盆(小瓦盆)烧纸祭奠死者。
报丧:移尸体完毕后,即安排人去报丧。报丧时无论天气是晴天还是雨天,报丧人均应在右腋处倒夹一把伞,说是死者的亡魂可以藏在伞内同去,当地人称这一习俗为倒夹报死伞,这种特殊的举动,便于亲友及路人识别。路人看到报丧者腋下的伞,便会主动为其让路,以方便报丧者前行。
破孝:破孝是对前来吊唁的人而言的,戴孝分孝服(也称孝衫)、孝巾、孝帽等,死者子女必着重孝,也即民间常说的披麻戴孝,女婿通常为孝巾(束在腰上的孝带),一般亲友为三尺头布,现在多送白毛巾,当地人为孝子扯孝衣称为撕孝布,也即孝布必须提前准备,来人吊唁即送。
守灵:守灵在当地也叫守夜,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牵挂、一种纪念、一种缅怀。据说人死后三天内,逝者的安魂要回家探望的,看亲人最后一眼,了却难以割舍的牵挂。子女守灵时,昼夜不能离开灵床,一边哭哀,以便不间断地烧纸钱。
吊唁:吊唁是丧礼仪式中一项重要环节,吊唁者与死者关系不同,吊唁的方式也不相同。在外的晚辈吊唁,到家后要先到灵前跪叩、哭悼,然后按辈分戴孝。五服以内的亲属,在灵前边瞻仰边哭悼。五服以外的亲友,瞻仰之后烧纸钱,再行三鞠躬即可。新到亲友吊唁,子女要陪哭、跪礼;亲友吊唁,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吊唁期间,一班或两班响器(唢呐队),不停吹奏。来人吊唁、入殓、下葬时,哀乐阵阵、催人泪下。
报庙:下葬的前一晚,由长子或承重孙打幡,率领众子孙及亲友一行到土地庙报庙。传说阎王爷管人生死,土地爷是他手下的地方官,死者鬼魂见阎王前,先在土地庙暂留。报庙就是告知土地爷:死者明日要前往阴间(现在没了土地庙,一般都是报到家门三岔路口)。
入殓:入殓,即将死者遗体移入棺木。先在棺材底撒一层草木灰(防潮、防虫,也便于以后移葬),铺金盖银将死者停放端正后,空隙处填满以火纸束扎的柏枝或死者生前穿的衣物。亲属做最后一次瞻仰后,管事者大呼盖棺,悲壮激昂的唢呐响起(老艺人用大唢呐吹出抑扬顿挫、哭腔长拖、声嘶力竭的仿人哭声,令在场者悲从中生,无悲泪落,悲上加悲),众亲放声大哭(死者去世,亲属要在死者咽气、入殓和下葬时痛哭三次,此为三哭)。
出殡。入殓之后(多定在上午),众人扶柩抬出户外百步,把灵柩搁在长凳上,然后装抬杠。老摔盆(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一摔,抬夫起杠(八人扛抬,两人扛长凳紧随,随时停歇)正式出殡。出殡队伍行进,长子扛路幡、长孙抱逝者遗像前引,灵柩后全体孝眷手持哀札(高粱杆儿缠白纸,用以烘托悲伤气氛,有说便于统计哭丧人数)紧随,一路上除响器(喇叭队)声、鞭炮声声声不断外,还撒纸钱或焚化银锭(俗称烧买路钱)直至墓地。
下葬:灵柩抬至墓地十几步外稍歇后,百米冲刺跑步将灵柩抬进墓地(以示逝者快意,亲友慰藉)。稍停,子女上前观看墓穴,长子对墓穴做最后修正。墓穴修好后,卸下棺木抬扛,套上长绳,长子抗大头、左右四组人马同时拖拽,灵柩稳稳放入墓穴;逝者长子调整棺木朝向后,指挥者一声令下:下葬。唢呐声悲壮响起,送葬队伍哭声一片,墓穴随即填平。简单填平后,将素幡暂插墓中、花圈摆放周围、用过没用过的哀札全部插到坟前、供桌(摆放供品的方式)放置逝者脚前,送葬完毕。
圆坟:下葬后三日,近亲属抗锨挑担到墓地将新坟封好,摆正供桌,烧完全部火纸跪拜离去。此后还有做七(每隔七天举行一次祭拜,做过五七或七七)、周年(一年一次,做过三周年)祭奠仪式,三周年过后丧家恢复正常生活。(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