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为何用纸遮住脸?并非封建迷信,而是有科学道理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荀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可见,中国人一直十分重视礼仪。在众多礼仪当中有两件大事格外重视:一个是出生,一个是死亡。
单单从人的去世来看,要按照很多仪式安葬亡者。
直到如今,丧葬的仪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简化和变革了不少。但是,有一个环节是从古至今未变的,就是会在故人的脸上遮上一张纸或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用一个故事开启人死后纸遮住脸的起源
关于用纸遮面的这个习俗,还要追溯到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 相传,春秋末期,吴王夫差攻打越国,越王勾践被俘虏,在如何处置勾践的问题上,伍子胥建议夫差将越王勾践杀掉,夫差却没有听信伍子胥的劝告,而是轻信了谗言,将伍子胥冤杀。 越王勾践违心的在吴王夫差手底下为奴,以卧薪尝胆的计谋,得到了吴王夫差的信任,终于回到越国,积累实力,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 夫差嘱咐手下人,要在他死后,在尸体上用布掩面。以表示没有颜面见故人于地下。 可后来人记不得夫差勾践的这段生死渊源,只能将死后用纸遮面的习俗流传下来。用纸遮住脸的古代解读方式
按照古代的习俗,人死后,要在家里设立在灵堂守灵。守灵满七天后,才可以抬到外面安葬死者。 古代的人认为,人的鬼魂会在死后第七天回到家里,算是看上最后一眼。也叫回魂夜。 实际上,古代的医疗技术水平十分有限,有些病人是因为急症或暂时医治不了的疾病,导致了暂时的昏迷或休克。这种状况会被人误认为是死亡。 如果当天死亡的人,没有真正死去,而是昏迷或休克的状态,这样直接埋葬了,就会枉送了性命。 只是古代的人并不知道这种假死的真正原因,只是按照约定俗成的丧葬仪式去操作罢了。 如果在家停灵七天,在这期间如果死者能够苏醒,该是多么幸运的事。 而在古代死而复生的事,是真实存在的。 《史记》中记载:扁鹊经过虢国,听到虢国太子死了的消息,知道太子还没有被埋葬,是因为突发疾病,不省人事而死。 便到皇宫中查看太子尸体,扁鹊断定太子并非真正死亡,而是一种假死病症,用医术将太子救活,虢国的国君和大臣们都为扁鹊的医术精湛感到钦佩。 第一种解读就是:古代的人为了避免上述假死的情况出现,就用纸遮住脸的方法来检验。 未死的人一旦呼吸了,就会把纸吹动,守灵的亲属就会察觉出来,这也是鉴别人是否真正死亡的一种方法。 第二种解读是:古代的人认为死者的阳寿已近,死者身上阴气较重,活着的人身上都是阳气,要远离阴气。 如果死者的阴气触碰到活着的人会带来霉运或影响身体健康。 第三种解读是:用纸遮住死者的脸会遮挡住阳光的直接照射,如果死者的脸被阳光直接照射到,会阻碍死者的转世投胎。 在死者的家属和亲人看来,还是希望故去的人得到一个好的归宿。 第四种解读是:用纸遮住死者可以防止死者的鬼魂出来与生者纠缠不清,或者到梦里与生者相会,对于生者是一种心理上的伤害。 以上这些都是十分迷信的解读,都是人们为了趋吉避凶而想出来的办法。 除了这些避讳和忌惮的原因外,还有一些十分实用的原因: 第一点原因,人在死亡后的数小时内,体内血液会流动停止,紧接着面部肌肉会因为细胞的死亡而慢慢僵化、变硬,死者的容貌难免会出现一些恐怖的变化甚至扭曲变型,用纸遮住脸的方法避免了让死者家属和奔丧的亲朋好友人看到死者的惨状。 第二点原因:为了避免死者家属和奔丧的亲朋好友看见死者的面容而情绪过于激动,悲伤过度导致亲人出现意外,用纸遮住脸确实是一个好方法。 第三点原因,为了让死者家属和奔丧的亲朋好友在心中维持死者生前的美好印象,用纸遮住脸是一个妙招,所以人们要在灵堂摆一张死者生前的照片或遗像,供人瞻仰或怀念。用纸遮住脸的科学解读方式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假死现象是由于呼吸、心跳、脉搏、血压等生命指征十分衰微,从表面看几乎和完全死亡一样的状态。 这种状态也会表现为没有任何生命迹象,很容易被人们误认为已经死亡。 假死时人的神经反射、大脑意识都处在一个非常微弱的状态。用一般的方法通常是检查不出来的,需要依靠先进的医疗设备才能准确判断。 在古代,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医生的医术也是参差不齐,像扁鹊这样的神医并非常有。 所以,很少能发现假死的这种情况,那个时候的人也就只能通过用纸遮住脸的方法碰碰运气了。 再就是古代人死后要守灵满七天,在冬天还好,气温较低,尸体容易保存。 如果是在夏天,气温过高,尸体在灵堂内会很容易腐烂变质,尸体内部会滋生大量细菌和病毒,更会发出难闻的气味。 而为了防止气味从死者的口、鼻、眼等位置泄露出来,污染空气或传染疾病。 用纸遮住脸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阻断细菌和病毒的扩散去,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语
显然,古代人提出来的用纸遮住脸这个习俗,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条件的限制。 但也有它内在的道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保护人体健康和生命价值方面,古人是有先见之明的,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