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入殓师张美,10年送走一万人,曾直言:冲数遍澡仍有尸体味(00后女入殓师)
2008年,日本电影《入殓师》上映,将入殓师这样一个隐蔽的职业带入了大众的视野。
有人认为,入殓师是冰冷寒冬中的一份温暖,是残酷现实里的一种诗意,是给予痛苦心灵的一份慰藉,是对无常生命的一份尊敬。
但更多的人却认为,入殓师并非一份正经的职业。大家对入殓师的印象往往有二:一是晦气,二是暴力。
张美,一位年轻的00后姑娘,在二十来岁的芳华岁月就成为了一名专职入殓师。
在从业的10年间,她坦言自己送走了上万名逝者,也曾因害怕而整夜失眠。但今天,她仍然保留着这份坚守。
是什么让张美选择了入殓师这一职业?又是什么让她不断坚守?或许,一切要从一次偶然而起的好奇心说起。
一:好奇心骤起,步入此行业
和许多人一样,张美从小到大都没有听过入殓师这个职业。直到高三的时候,学校要求高三的同学要多看报纸了解时事,以便更好地应对高考。张美这才在报纸上看到了相关的信息。
当时一看,怎么还有人给逝者化妆的,而且还是专门干这个的。张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一般。也正是那时候起,张美忽然对这个职业生起了好奇心。一颗种子就这样悄悄埋下了。好奇心骤起,步入此行业。
二:紧张的高考期间,张美自然是无暇再顾及其他琐事。因此,当张美再次想起入殓师这个职业,已经是填报志愿的时候了。当时正好是日本电影《入殓师》发行之际,张美忽然就想到了自己曾经看到过的那份报纸。
经过一番资料的查阅,张美被入殓师的那份优雅和神秘深深地吸引了。
为了说服父母,张美将自己查到的一些关键词说给父母听:什么月入过万、入学就被预定等等。因为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在读大学。张美想,父母或许会因为收入高而允许自己读这个专业。
但父母还是觉得晦气,怎么也不肯让张美读这个专业。而且,父母拒绝给张美缴学费。眼见着录取通知书已经下来,再不缴费自己就会与心仪专业失之交臂,张美有些着急了。
她只好告诉父母,自己会在入学后转专业的,并且不会从事这个职业。父母这才勉强答应下来。
就这样,她郑重地报考了北京一所大学的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正式成为入殓师行业的预备兵。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老师都讲理论知识,我没觉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张美说。那时候的她,还只觉得这就是一份给人化妆的技术活,似乎没有什么难度,课堂上,老师常常给大家讲入殓师是一份多么值得尊敬的职业,也常常给大家说明入殓师如今在社会上面对的偏见和困境。这些,张美都没放在心上。直到大三的时候,张美第一次来到了南京的一家殡仪馆实习,在这里,她开启了全新的体验。
遗体容易腐烂、发臭,因此殡仪馆的遗体几乎都是冷藏着的。而这样的遗体并不好上妆。就在张美还沉浸在第一次看到遗体的震惊中时,正准备给遗体化妆的实习老师忽然对张美说:拿旁边的热毛巾,把脸捂热,擦干净。张美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这是要她把尸体的脸捂热。在课上讲过,尸体脸上有冰碴会化成水,会污染妆容。
张美站在原地,心里十分纠结。身边一起实习的同学见了,便深吸了一口气,主动上前帮忙。
当时我就觉得很后悔,我想我为什么要选这个专业呢?张美当时心里是真的发怵了。但眼见着同学们都一个个克服了自己的恐惧以后,张美内心的好胜心腾然而生。
我觉得,我同学们都能做到的事,我怎么做不到呢?张美鼓起勇气,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将手伸向了冰凉的尸体。
那一刻,张美真正战胜了自己对遗体的恐惧,迈过了成为入殓师的第一道槛。
冲了好几遍身体,仍觉得有尸体的味道。张美曾这样说道。
在那之后,张美还见过全身已经腐烂的逝者,也常常因为逝者身上的异味产生生理反应。每当她见到因意外导致身体面目全非的逝者时,她都忍不住掉眼泪的冲动,但她都一一克服了。
渐渐地,张美对遗体整容、遗体接运、遗体火化、殡葬心理学、哀美训练、遗体防腐、墓地管理等内容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复原女孩容貌,打消退意
实习期结束后,张美顺利毕业,并成为了济南市殡仪馆的一名遗体整容师,但张美却仍然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彷徨。
我真的要走这条路吗?二十二岁的张美自己问着自己。
在殡仪馆实习期间,张美已经克服了对遗体的恐惧。可对于入殓师这份职业,张美却仍然没有热爱的感觉。
早些时候对入殓师的青睐源自于那股奇妙的神秘感。可如今,张美身处其中,这个神秘的面纱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而在最年轻气盛的时候不断面对逝者,这让张美的心态也有了些波动。她开始觉得自己跟同龄人有些格格不入了。
忙的时候我们一天有60多位逝者。而且,这份工作并不只是对着逝者的。更多的时候,张美要与家属沟通、要了解逝者的生平,还要不时协助搬运遗体,帮助火化等等。
日常的忙碌和心态的转变让张美开始怀疑自己选择入殓师这条路的正确性了。
直到有一天,一对看起来还算年轻的父母找到了张美。原来,他们的女儿因车祸意外去世,车祸让女孩的鼻子塌陷,脸上被划得全是血槽。
女孩的母亲拿着一张女孩生前的自拍照,哽咽着对张美说:我女儿最爱美,你能不能照着这个样子给她画。
张美看着照片上的女孩,忽然有些想哭。这个女孩跟她年纪差不多大,她甚至有种恍惚的错觉,觉得这个人像自己的姐姐一般。
为了复原遗体,张美翻阅了大量书籍,还找不少有经验的老师了解情况。她认真地看着女孩生前的照片,仔细地进行缝合、拼接。这是个精细活,张美一时半会儿没办法完成,便趁着休息的间隙草草吃了两口饭,然后赶回来接着缝合。
夜色将至,张美这才复原好女孩的容貌。她抬起头,这才发现自己身边竟然有二十多具遗体。而她沉浸在复原中,一点儿恐惧感和害怕感都没有。
第二天,女孩的父母见到了恢复容貌的女儿,激动得差点给张美跪下以表感恩之情。
这一刻,张美突然意识到了自己这个职业的使命所在。这不是一个晦气的职业,更不是一个外人眼里为了钱才做的职业。这是一个对生命满怀敬畏之心的职业。它能够给每一位谢幕者一份永恒的美丽和体面。
就这样,张美终于克服了自己内心的纠结,正式成为了一名高级遗体整容师。
四:社会偏见与奇怪梦魇
异样的眼光与恶意的中伤,这几乎是每一位入殓师都会遇到的生活困境。
中国人的传统心理是根深蒂固的,没有人不喜欢吉利、喜气。死亡,在大家看来是一件再晦气不过的事情。逝者为大,没有人会对逝者不尊重。但长期与逝者打交道的活人呢?
其实我知道我的职业让很多人都觉得我很可怕。张美叹道。就算我跟人家说,我的职业跟司机、厨师、化妆师一样,都是普通正常的职业,也常常得不到理解。
最开始的时候,张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到有一次,她突然在朋友圈看到,有亲戚家今天办大寿,但她却压根没收到邀请函。
那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人家是不想我去,她们觉得我浑身都是晦气。张美苦笑道。后来,我就干脆不怎么去这些场合了。就算有人邀请了,我也会评估一下,对方是真的想邀请我还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不邀请我。
除了亲朋好友的不理解,辛沙沙还要面对很多陌生人的偏见。
有一次,张美房租到期。她费尽心力,终于找到一个价格、地段、设施都还不错的房子。房东问及她在哪里工作时,她说自己是在民政局工作,便顺利住进了房子。
不成想,不久后房东在单位窗口看见了张美,得知辛沙沙是在民政局下辖的殡仪馆工作,便怎么也不愿意让她住进来了。就这样,张美被赶出了出租屋。
除了这些,还经常不敢打车到殡仪馆。因为每次司机听到殡仪馆的地址以后,要么就是向她投来异样的目光,要么就是干脆拒载。
这些都为生活带来了不便。更为令张美困扰的,是她不间断的奇怪梦境。
有时候,她会梦到自己正在给遗体做整容;有时候,她会在梦中拿着奇怪的器械进行遗体修复;还有一些时候,她会清晰地梦到白天见过的千疮百孔的遗体:有时候,简直就是一盆骨头一盆肉。
可即便如此,辛沙沙还是坚定地走着这条路。
其实,每次我们在送葬环节都会见到悲伤得难以自拔的家属。那是一种对生命逝去的感慨,是我无数次告诉自己珍惜生命的源头。被问及坚持的原因时,张美轻声说道:我觉得这份工作让我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
那你看过这么多人离开,会麻木吗?有人这么问过张美。
张美回答道:永远不会麻木。这只会让我对生命更加感动。
就是这样,张美走过了一年又一年,在每一个春夏秋冬,送走了无数个人生的谢幕者。
入殓师,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一扇门。
就像电影《入殓师》中所说:
死亡就像一道门,它并不是结束,而是通过它进入下一个世界。就像一道门一样,而入殓师就是守门人,在这里送走无数人,并对他们说,一路走好,来世再见。
辛沙沙也是这样一个守门人。正如辛沙沙自己所言,她会在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