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丧礼有“唅殓”风俗,亡人的嘴为什么一定不能空着?

丧礼中的唅殓风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我在《民国盗墓史》一书中,曾提到过人死后口中含物下葬的风俗。

在死者口中放置米贝称饭;放置珠玉称含,又作唅或琀。以玉实死者之口,谓之唅,帝王、贵族皆用此仪。《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皇帝死后收殓,饭唅珠玉,如礼。

中国丧礼有“唅殓”风俗,亡人的嘴为什么一定不能空着?

(葬礼)

这一唅殓制度,并不是东汉才有的,先秦时已存在。含殓之礼于穿盖好之后进行,至亲都会到场,过去讣告上说的亲视含殓就是这个意思。

口唅用何物是有规定的,代表身份,不能超级。我罗列了一下,大概是这样的——

先秦:《周礼》记载,天子含珠,诸侯含玉,大夫含璧,士含贝。又据唐杜佑《通典》,周制:天子、诸侯饭粱含璧,卿大夫饭稷含珠,士饭稻含贝。

汉代:汉刘向《说苑·修文》记载,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汉旧仪》亦称:帝崩,唅以珠。

中国丧礼有“唅殓”风俗,亡人的嘴为什么一定不能空着?

(玉蝉,口含之物)

唐代:唐杜佑《通典》记载,皇帝及三品以上饭粱含璧,四品、五品饭稷含碧,六品以下饭粱含贝。

宋代:宋司马光《书仪》记载,古者饭用贝,今用钱,犹古用贝也。钱多既不足贵,又口所不容,珠玉则更为盗贼之招,故但用三钱而已

这种风俗现在都存在,民间,特别是农村是很重视。为什么?这从俗称口唅为压舌头,就能明白。

一种说法是,口中有物,可防死者去投奔阴曹地府的黄泉路上不至于饥饿,如果饿了会吃自己的后代,这对子孙不利。

中国丧礼有“唅殓”风俗,亡人的嘴为什么一定不能空着?

(地府:恶人死后下油锅)

还有一种说法是,可防口舌之灾,去黄泉路上少生是非,避免祸从口出,早点超生,所以有的地方在塞东西入嘴时,会用到紧口线。从宋朝起,民间还兴起用钱币压舌头,以免亡人阴间口舌之灾。

清朝皇家的唅殓,一般喜欢用珍珠,但珍珠要打孔,穿上一根红线后,再将珍珠填进亡人口内,红线的另一头要系之在亡人的衣襟飘带结上。

这种在口唅之物上系的红线,就叫紧口线,也叫噙口线,一般要五色线。在今山东临清、曲阜一带,就有此风俗,塞进口里的铜钱,都要穿上花线。

中国丧礼有“唅殓”风俗,亡人的嘴为什么一定不能空着?

(口唅,出土物)

当然,这口唅之物上为什么要穿上线,也许还有实际作用,可防滑进喉咙。

在民间,口唅又称含口,饭含,俗称口头实。因为穷人用不起、也不能用像样的珠玉一类的口唅,塞口多用饭团,故又写作口头食。比用饭团稍讲究一点的,是塞茶叶包,明清北京就是这风俗。

用饭团塞口之俗最早,是唅殓之礼制的最早源头,这本是出于尽孝的考虑。

《春秋公羊传·文公五年》何休注称: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生者要让死去的亲人,在阴间也能有吃的,享受饮食之乐。

中国丧礼有“唅殓”风俗,亡人的嘴为什么一定不能空着?

(口唅,出土物)

《礼记·礼运》也有这样的说法: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

这里所说的饭腥,又叫饮腥,也写作饭生,就是人咽气后,在其嘴里塞食物,就是俗称的唅殓。

不论是民间还是皇家,都有含殓之俗,但民间与贵族的考虑是不一样的,贵族是为了超生,所在多用轮回化身的玉蝉;而民间更多是宜生,不要妨碍后代,要有口食。

中国丧礼有“唅殓”风俗,亡人的嘴为什么一定不能空着?

(棺材盖揭开,表示已有老人走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