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之丧葬:庄严肃穆的礼仪(丧葬民俗ppt)
宁化旧时丧礼庄严肃穆,多依古礼举行,城关比乡间讲究。老人死亡,俗称白喜。所以宁人办丧也讲排场,以示儿女孝顺。整个丧礼繁枝琐节甚多,拖延时日较久,有报丧、落棺、开吊、做七、出殡、上祖堂等程序,,事后还要上坟、做百日、做周年、做忌日。其中有两件怪事:一是说人死后的四七、七七两天若恰逢阴历的七日,阴魂就会回家,家人都要走七(暂避);二是孝期未满,孝子不得嫁娶,若婚事已定,却又可在七限(49天)内成婚。总之,似乎死人和七有着特殊的牵连,俗语就有死人撞七的说法。
报丧。老人逝世,男厅堂,女间房,即男死要在厅堂,由儿女守候着咽气,女死则将遗体移至厅堂。孝子与其族人分头奔告死者亲戚,贴出讣告,分发报讣,俗称报丧。
落棺。召僧道置魂幡,,设灵位,开路引,化纸轿,点铁树灯、脑头灯。内亲送褥,计重垫盖入棺,并将记有生殁年月日时及儿孙姓名的内碑按男女分放脚下或头上,以为日后考据。女丧则要外氏(娘家)亲视装殓,钉盖加漆,俗谓落棺。
开吊。三餐灵前供饭,女眷早晚哭灵。置孝堂,竖铭旌,供祭品,诵祭文,孝子及五服亲属各服其服,分别跪拜哭奠,,谓之成服开吊。
做七。每届七期,孝子孝孙着孝服,备牲酒哭拜祭奠,请僧道做法事,直至七七四十九日,俗称做七。
出殡。待地理先生选好坟地,贴出讣闻,择日堂奠致祭。是夜,由孝子孝孙穿麻带孝领人去偷青,就是明火执仗地偷别人地里的蔬菜瓜果,用作佐料煮米裸丸。吃完又祭,此番祭奠,祭文改用红纸写,名为辞堂。翌日清晨,送葬亲友到后分发孝布,僧道在灵前诵念请起文,接着起棺出门,俗谓出送。
上祖堂。僧道诵经拜忏超度亡魂三至七天,最后焚烧纸扎灵屋,引阴魂至祖堂安祀,谓之上祖堂。
送殡队列,由长子捧灵牌在前,孝子孝孙护棺柩随后,接着按老幼尊卑往坟地方向进发。族亲、女婿、外孙各戴白帽,腰缠白带,房亲黄帽黄带,孝子孝孙麻衣麻帽,哭杖草履,边哭边行。途中停棺路祭,孝子孝孙围着棺柩转丧,祭毕飞跑回家跪迎送丧亲友。治丧期间,开吊要做斋饭,出殡后做拆封谢客。一般吃斋饭不拘席,女死由外氏坐首席。
对墓地的选择讲究龙脉、风水。动土、立碑要择吉时,墓主若是妇女,墓碑都称××孺人。坟墓建好第三朝孝子、孝孙要上坟守孝期满做百日,翌年死期做周年,逝世纪念做忌日,满十生日做冥寿,都要虔诚敬祀一番。
解放以前,浅葬也是宁人特有的习俗。即亲属死后草草埋葬,待找到山场或经济宽裕后,再行建坟立碑。有的则干脆停柩在家,或筑殡寮暂厝郊外。据称这是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形成的,他们每到一处,自己也不知道能居留多久,为便于再迁时带走亲人遗骸,于是采取了权宜之计。现在民间治丧,礼仪已较前简化。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