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兰州人的丧葬习俗
旧时葬礼讲究多
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而儒家思想又推崇以孝治天下,主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百善孝为先,孝文化遂成为社会伦理的核心,孝主要包含生养死葬两个方面,故葬礼的隆重程度遂成为考验子孙是否孝顺的一项重要礼仪。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指导下,古人对祖先的葬礼,是倾其所有、不厌其烦,其复杂繁琐、劳民伤财,已到了令今人不可思议的程度。
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的葬礼已大大简化、改革,新式的追悼会已现普及之势,但在兰州民间的葬礼上,依然可见古代葬礼的遗风遗俗。
做寿衣,兰州人讲究,年过六十的老人要在活着的时候提前做好寿衣,俗称做老衣。做寿衣要选闰年闰月里的吉日,由女儿制作,寓意老人多活几年。
寿衣多为五件套或七件套,质料多为轻薄柔软的丝麻织品,讲究内棉布、外丝绸,忌用缎子(谐音断子)面料,忌用斜纹布及黄、绿两色布料,特别忌用皮、毛质料。样式以中式大开襟为主,外罩棉袍,男以青黑色为主,女以红色为主,裤子是老式大裆裤,忌穿短裤和背心。
寿衣讲究穿单不穿双,一般有衬衣、短棉衣、罩衣、长袍马褂或长罩衫、衬裤、棉裤、罩裤等。寿衣的衣袖要长,须将双手完全盖住;女寿衣中至少有一件必须是红色的,另外,配有铺褥盖被、荷花枕头、绣花便鞋。男戴小帽、女苫巾帕。鞋和枕头均要绣花,枕头的形状除一般的方枕外,还有锁子枕、荷花枕。男用枕头绣寿字,女用枕头绣万字,字周围再绣上花卉、蝴蝶等图案。男戴软帽,式样各异,如瓜皮小帽,旧时秀才戴方形软帽等;女则头包黑丝手帕。逝者为男,则女铺男盖即由女儿做褥子,儿子做被子;逝者为女,则女盖男铺即女儿做被子,儿子做褥子。
盖老房(做棺材),棺材俗称老房。选做棺材的木料,俗称材枋,也称枋。其材质有头柏,二杉,三松木之说,因柏木棺材有防虫、防腐之功效,故为棺木中的上品。忌用柳、榆等杂木制作棺木。制作棺材,讲究铜帮铁盖豆腐底,即棺盖最厚,棺底最薄。在棺材制作好以后,不能空放,要在棺材中装入粮食(实际是旧时存粮以备老人去世时发丧用),每年过春节还要在上面贴上祈寿对联。
旧时,为官者和富豪人家以柏木为棺,箍帮箍盖,虎头棺椁,彩画雕刻,或加紫盖。贫苦人家则不得已用杂木作棺或用四块木板钉做的匣子。家境十分贫寒者便软葬,即以草席裹埋。
棺木色彩讲究大红色,上绘前蟒后鹤、五龙捧寿、仙子祝寿、二十四孝等图案,棺内裱糊,且漆丹红。兰州民间曾有蟒蛇为报妇人的养育之恩而在其死后前往墓穴陪葬的传说,从那时起,人们便将仙蟒画在棺材头部,此习惯沿袭至今,表达民间对仙蟒以命报恩的崇拜和纪念。
停丧,死者弥留之际,子女要及时给死者修剪指甲,梳理鬓发,擦洗后穿上寿衣,寿衣、铺盖讲究里外全新。死者一咽气,赶紧掐死一只公鸡,接着将死者停放在堂屋上首的一块门板上(停尸不能动哭声,烧纸才动哭声。),用黄纸盖住脸面,用红线扎住双脚(三天送亡时解开绑脚红线,让灵魂出走),为了黄泉路上安全顺利,还要在死者的双袖口内装上死面方饼、纸钱、一双筷子,称打狗饼、买路钱,最后,再杀一只鸡,收拾干净供在灵桌上。
守灵,死者安放停当,灵床两边铺上麦草,子孙开始披麻戴孝,子女、儿媳、女婿、长孙戴全孝,然后跪坐在草铺上焚香燃纸,昼夜守灵。
灵前摆放供桌,供献倒头饭(一碗黄米饭,插一双筷)、一副盘(即10个枣鼻馒头)、燃灯、香炉、供酒、茶、糕点、果品之类,烧纸盆放置在供桌前,供吊唁者焚纸。
整个丧礼期间,由大东(总管)全权安排,子女们不再插手,专心一意当孝子。孝子身着孝服,纽扣不整,麻绳束腰,靸拉鞋子,手持丧棒,不梳洗打扮,低头躬身,只在灵堂前烧香化纸,迎来送往。灵前不能离开人,也不能让猫、狗动物近前。男孝子在屋内,女孝子在屋外台阶上,均坐草铺,一切事务均由请来的大东负责安排。
其间,还要请阴阳先生择定送殡、下葬的日子和时辰,派人前往亲戚朋友家报丧,对死者的人主(女性的娘家人、男性的舅家人),必须由孝子登门叩请。同时,请风水先生勘定墓穴,并请人打墓。
吊丧,吊唁时间从丧礼的当天(正日子)早上开始,死者生前的亲朋好友、亲房当家、左邻右舍等闻讯前来吊唁、焚纸,吊唁者的奠仪礼为现钞、祭羊、盘纸、纸幡、挽幛等,现在多为花圈。
来宾前来吊唁,大门口要有专人迎接,一边热情招呼,一边向里喊看客,院内一人接着喊压纸,孝眷们要举哀相迎;来宾来到灵堂前点香、化纸、跪拜,男客自己点香,女客可由孝子代点,孝子要一一陪来宾叩首施礼。
如果是人主到来,则要抬上酒桌到路口迎接,孝子们手拄丧棒,号哭举哀。人主接过执事人斟上的酒,将酒洒在地上,然后在执事人的引导下,进入灵堂点香化纸跪拜,孝子们则举哀尾随。
来宾吊唁后,东家以流水席客人凑够一桌,即开一桌席)待客;若凑不够一桌,即先以头肴招待,人齐后再正式开席;有的地方则一人一碗烩菜,随到随吃。席间虽备酒,但不得猜拳行令,以示哀诚。
盘丧,是指族中男子和邻居到灵堂陪伴孝子守灵。盘丧的时间是从停丧的头一晚直到葬礼结束。这期间,除去女人,族中人人都可去盘丧。主家热情欢迎,诚挚招待,备有夜饭、茶点等,盘丧的人只在灵堂内活动,下棋、打牌、玩麻将,陪伴孝子消磨时间,化解悲伤。
修茔,俗称打墓,死者瞑目之日,即要请阴阳踏勘墓地,同时请人着手打墓。打墓是一项十分辛苦的体力活,既要赶时间,又要保质量。为了保证死者按时入土,有时要风雨不辍、挑灯夜战,必须要在出殡之前把墓修好。其间,打墓者的饭食,由女婿或孝子送去,送饭者一路不能言语,默默将饭食盛进碗里便跪在一旁,等到打墓者吃完,方能起身离去;饭食若有剩余,就送给附近的放牧人或过路人吃掉,否则就泼掉,不能再带回家;回去的路上也不能说话。
祭奠,祭奠是丧礼最重要的内容,祭奠仪式繁琐复杂、庄严肃穆。祭奠仪式的主持人叫斋爷,由当地有威望、有经验的文化人充当,其职能是撰写祭文和主持祭奠仪式。因此,其地位显要,待遇特殊,祭奠前阴阳要亲去迎接,往要由专人接送和伺候。斋爷住的房子,要贴上红对联,以示尊敬。
祭奠时灵堂前必须扎起彩门,斋爷站于彩门之下,长袍马褂,仪容威严,声音洪亮。仪式开始,由披红挂彩的青年学子宣读祭文,过去的祭文是一篇四六句式的骈文,内容如同今天的悼词,总结死者的一生,赞美其德行,肯定其贡献,告慰死者,激励生者。整个过程,庄重严肃,充分展现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的祭奠原则。
祭奠期间,一般要请阴阳或和尚为亡人念经超度,时间长短不等,少则一天,多则三五天,死者过于年轻则不念经。念经的内容有招亡、搭坐、渡桥、沐浴、破狱、放亡、撒灯、送殡等。
祭奠、念经的仪式依时间长短主要分以下几种:
打鼓送殡,家境贫寒者,当天发引,当天送葬,只用一两个吹鼓手吹打送葬。
桥榜大字,家境略贫者,祭奠的当天,只请三个阴阳念《对灵经》,晚上在阴阳的诵经声中举行亡人渡桥仪式,第二天乐师吹打送殡,并举办丧宴一日,凡参加祭奠者每人一碗烩菜,以表谢意。
小三元,一般家庭祭奠三日,头一天晚上由阴阳诵经,举行亡人渡桥仪式和招亡仪式,第二天举行简单的祭奠活动,晚上举行阴阳打坐诵经和送亡仪式,第三天送殡。
整三破五,富有人家,请阴阳做道场三天,加上头一天阴阳书写榜文、设置神龛和第五天送殡,共五天时间。正日子那天每人一碗烩菜,至少放三片肉,俗称三片子。做道场的第三天晚上要放河灯,孝子们人手一灯(即在碗边贴上红纸做的莲花瓣,碗内点燃蜡烛),在阴阳的诵经声中,依次将碗放入河水中,任其漂流,直到蜡尽灯灭。
大三元,大富之家,则做道场五天,加上前一天准备和最后一天送殡共七天。其中诵经五天,设宴五天,每天为八碟八碗的重八宴;也做道场、放河灯。大三元要阴阳和尚齐全,祭奠程序繁杂,耗财费时,既显丧仪隆重,更显其家豪富。
领羊,也称领路羊,是一个略带神秘色彩的民间丧俗。领路羊一般多选白头、白蹄的全纯白大尾肥羯羊来充当。三天或出殡前一天的灵堂前,由女儿、女婿敬献上羯羊,孝子们跪在羊的周围,主持人手持水壶,往羊颈背和耳朵及四蹄内淋洒清水白酒用黄表纸撩擦,边洒边祈祷,羊若发抖,即意味着死者无怨无悔、死无遗憾;羊若不抖,则意味着死者心有不甘、死不瞑目,如此则要继续浇水、祷告,直到羊浑身抖动,孝子们放声大哭,烧纸叩拜。领羊结束,随之屠宰,入厨烹调,次日待客。也有浇水遍地,羊始终不抖者,令敬献之人尴尬,最后只好在围观的众人的起哄圆场声中草草收场。
说娘家话,出殡前,要请人主对死者的一生和子女的奉养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叫说娘家话,也叫摆威。旧时有人主不发话、亡人不脱化的说法。说话时,要请村上德高望重的人作陪。人主先评说死者功德,再论子女在死者生前是否孝顺。孝顺者,当众褒奖,可披红挂彩;反之则当众训斥。对死者有虐待行为者,则用丧棒抽打,甚而让其跪地,头顶烧纸盆,以示惩处。此时,不论人主如何挑剔责难,孝子们都不敢有丝毫的不恭和不敬。说娘家话,实则是一场孝敬和赡养父母的现场教育评审大会。
入殓,又称殓棺、掩棺。即将死者遗体由灵床移至棺材内,一般在午夜后进行,多由村上老年人亲殓。棺底要用铜钱或硬币摆七星(即北斗七星),铺上三道麻,再铺黄纸、褥子,最后将遗体轻轻放入棺内。遗体要摆放端正,平躺仰卧,四肢并拢,手足成一条直线,再把阴阳写的符放在身上,脸部盖手帕,身上撒避邪、祛毒、防蛀的名贵中草药和五谷粮食。子女们绕棺瞻仰遗体后,合上棺盖。瞻仰遗体时要肃静,切忌喧哗哭泣。出殡前由人主砸上棺材的阴钉。
出殡,出殡有早丧、晚丧两种。殓棺结束,一切就绪后,大家喝起灵汤(碎面条),时刻一到,执事人喊起灵,此时鞭炮齐鸣,由长子背灵柩材头,送葬人帮抬出门,同时将一只碗砸向棺木击碎,一孝子头顶烧纸盆倒退出大门,将盆内的纸灰抛撒在大门外。出了大门,将灵柩绑好抬杠和牵绳后,由八个强壮的小伙子抬起灵柩(另有若干人分组、随后准备随时替换),让灵柩从火堆上穿过,孝子们在前方拉纤绳,阴阳随后吹吹打打,小跑奔向墓地,一路不得停留。送葬路上,死者的长女婿或长孙举引魂幡和死者遗像跑在最前面,并有孝子中专人负责抛洒路钱。沿途所经人家都在路旁、家门点燃麦草,为亡者送行。鼓乐齐鸣,爆竹声声,甚是壮观。
下葬,下葬要按阴阳事先选好的时辰进行。大多在日出前下葬。灵柩到达墓地后,要绕墓地环跑三圈,顺向停柩。孝子们要先往墓坑里抛撒钱币,以示祭奠,实则是给打墓人(俗称扫堂人)的酬金。扫堂人用麻钱或硬币摆成北斗七星状,扫净墓底的脚印,退出墓坑。接着众人搭手,把棺材徐徐下到墓坑,摆正灵柩的首尾方向,孝子们再最后看一眼遗容,盖上棺盖,把铭旌展开放在棺盖上,并在墓坑顶端的小龛里安放倒头缸子和长明灯。接下来,由长子背对墓穴先扔三锨土,并以茶酒祭奠,焚燃黄表,随后,孝子、孝眷依次填土后,送葬的众人一起上前填土成坟。众人填土时,不能铁锨空落于地,有需接替者,必先喊一声锨落了,锨落了以提醒在旁的人及时接替,一气呵成,将坟垒起,孝子们在墓前下跪,焚烧纸活、祭品,最后在坟头放一花圈以备攒三时用,最后离去。
净宅,灵柩一出门,家中就要进行打扫,先烧掉无用不洁之物,再用药水、烈酒泼洒内外,以驱邪灭菌。在停放过亡人的地方放一大袋粮食。同时将孝子头顶过的烧纸盆洗净和上发面,等送葬的人回来,面若发起,说明其后代家道兴旺。另在大门口摆放干净的水盆和火盆,水盆里放一把菜刀,以待送殡回来的人净手,寓意刀割水洗。进门时须从火盆上跨过,以祛邪去晦。
祭祀,送殡后三日内,每天晚上亲属要给逝者送水火,即用纸扎上草捆,提上开水,到坟头焚纸煨火,用开水祭奠。第三日,孝子们要到坟上去烧纸填土,叫攒(音cuan)三,但忌哭泣。从去世之日算起,每隔七天分别叫首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和尽七。首七在村头烧纸,以后烧纸处逐渐靠近坟地,共烧七次。尽七时在坟地烧纸,谓之七期纸或尽七纸,之后一百天(卒泪),孝子们到坟头烧百日纸。孝子百日内不准剃头刮脸,也不准赴宴饮酒娱乐。以后,还烧头周年纸(小祥)、二周年纸(大祥),三周年谓之谭服 (或称脱孝)。除了烧纸,家境好的还要举办家宴,款待亲朋。
旧时在守孝三年内,子女们切忌吵架、争执,并要素衣、素鞋、素食,有的还要在坟头搭棚守孝。第一年春节,家里不贴春联或贴黄对联。第二年贴绿对联。三周年脱孝后,方可贴红对联,穿新衣裳。十周年时,可大办宴席,以示纪念。
对于非正常死亡的年轻男女,一般实行火化。旧时,死者无嗣,不入祖坟。在外死者其灵柩不得入家。
据《兰州民俗风物》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